APP下载

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以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为例

2013-04-02王珩

传媒 2013年8期
关键词:妞妞悬念冲突

文/王珩

作者系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在工作之余,既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希望从新闻中获得休闲娱乐的享受,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的选择,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2011年7月3日《都市快报》刊登的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报道。该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内容感人、情节曲折的故事,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对人物的肖像及动作细腻入微的刻画,一个接一个的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原汁原味语言的再现……记者用其神奇的笔,给读者还原了“勇敢的妈妈”吴菊萍舍身抢救坠楼女孩妞妞的惊心动魄的瞬间,成功树立了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的“伟大母亲”形象。

以“人”为中心讲新闻故事

什么是新闻?新闻学者有着各自的定义。徐宝璜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陆定一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宁树藩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江西财经大学的林新副教授分析这三个定义时发现,“事实”一词是三个定义所共同强调的,而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人”都被放在了其叙述之外。由此可见,中国新闻理论话语其实就是以“事”为中心。理论上看,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与人无关,但事实上,任何“事”的背后都有人的影子,任何新闻活动都是由人进行的。复旦大学新闻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说:“新闻所关注的事,无论是自然界发生的事还是人世间发生的事,大多同人的生存发展有关, 新闻从不问津同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实。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每天有多多少少的事情发生, 而媒体对它们感兴趣并光顾的, 也总是那些同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事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闻讲述的是“人的事”,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主,必须强调不论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传播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的中心都应是“人”,或者说与人有关的“事”和“信息”。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人的形象、语言和感情,才更易唤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吴菊萍救妞妞,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强烈的社会关注,成为“最美妈妈”现象?正是因为有“人”的加入,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两岁的妞妞从10楼掉下来,生死关头,正好被吴菊萍接住,妞妞昏迷不醒,吴菊萍粉碎性骨折……她们的安危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这则通讯一见报,立即引起广大读者及诸多媒体的关注和好评。当天,就被新浪网、腾讯网等各大知名网站全文转载,数小时内网友发表了8000多条评论,称赞吴菊萍是“最美妈妈”,由此可见在新闻故事上人物所表现出的力量。所以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具有人性、人情的要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的个性与品格、智慧与美德,把爱人之心融入新闻叙事中。

运用细节讲新闻故事

细节作为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描写手法,《文学词典》对其定义为:“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新闻报道虽不能等同于艺术创作,但无论对于哪一类新闻文本来说,细节都是重要的表述内容。生动的细节带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认知体验,能够刺激受众对新闻的记忆力和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如《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中的这个片段:

轻轻推开房门,吴菊萍正躺在病床上挂盐水。她比想象中要娇小,鹅蛋脸,1米60不到的小个子,裹在一件蓝底粉色红心的棉布小洋裙里。

床头的病历卡写着“吴菊萍,1980年出生,左尺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看得出吴菊萍很疼,她右手垫在左手下,面色有些苍白,嘴唇抿得紧紧的。

这是记者在病房采访吴菊萍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我们看到的是身体娇小、痛苦坚强的吴菊萍。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直接表达任何主观情感,但其所挑选的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却巧妙地传达了记者的情感,身材娇小的吴鞠萍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个可能就是“妈妈”的力量了,这就是母亲的伟大!这样的感受是让读者自己体味出来的,而不是叙述者硬塞给读者的,这就使得故事的叙述多了几分人情味。再看:

邻床的病友见记者来,连声说:“赶紧采访这位大英雄。她流了不少血。”

吴菊萍听了有些害羞,轻声说:“哎呀,没什么,没什么。”吴菊萍说:“当时没这么痛,现在人清醒了,就痛得厉害起来。”

这里的一个“害羞”,一个“轻声”,是最能体现吴菊萍性格特征的细节。通讯的结尾:我们让吴菊萍说说自己,她想了半天,说:“我是个农村来的孩子。我一直蛮普通的。没啥特别的。”人们读到这个细节时,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30多岁脸色有些苍白的妈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对记者的提问,不知所措,一脸羞涩……这个细节很有感染力。正如著名作家杜鹏程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那样结实有力,如果能恰当地选取几个细节,一个人物就出来了。”

挖掘悬念和冲突讲新闻故事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强调冲突的紧要性”“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也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涵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我们在写作新闻时要看其中有没有悬念、冲突,或者能不能形成悬念、冲突,也不妨通过设置矛盾、人物铺垫、加快节奏等手法,激化悬念与冲突,使得悬念一环套一环,冲突一个接一个,从而做到不但找到了最为精彩的内容,而且能最为精彩地把它“讲好”。

如《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一开头就用悬念抓住了读者:“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张开手臂接住女童的这位英勇女士叫吴菊萍”。读者肯定想知道孩子是从哪坠落下来的?孩子得救了吗?吴菊萍受伤了没有?这就是悬念带给新闻故事的魅力。“我到楼下,已经有四五个人在下面了。保安拿着对讲机喊‘10楼……一个孩子。’‘要掉下来了!掉下来了!’‘要掉下来了!掉下来了!’”在这里就构成了强烈的悬念与冲突,读者的心一定提到嗓子眼了,读者一定为小女孩的生命捏一把汗,这使得“好故事”被讲得惊心动魄。“金登峰副院长是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他说:‘我见过大大小小尺桡骨骨折,像吴女士这样严重的,以前只在车祸伤中看到。她是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件好事的。因为高空坠物砸倒,意外太多了。万一风吹等因素影响下,孩子偏差一点点,落在吴女士的头上,她就可能当场死亡。落在她脖子上,她可能高位截瘫。’”如果说刚才我们还在为妞妞的生命而忧心忡忡的话,那么听了金院长的话,读者一定会由衷地敬重这位伟大的母亲!

戏剧之所以会有震撼人心的吸引力,正在于它凝结了悬念和冲突;新闻故事作为一个叙述事实的载体,也要表现事件中所包含的悬念和冲突,围绕人物的遭遇和反应展开情节。《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就是用一环套一环的悬念和冲突在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悬念揭开了,故事也就讲完了。

有人说,新闻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这乍看起来有些不妥,似乎与小说等虚构文体混淆了,但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新闻面对的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活动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倘以艺术的手法加以展现,让读者在“听”故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是完全可以的。

猜你喜欢

妞妞悬念冲突
薮猫妞妞减肥记
薮猫妞妞减肥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咕噜牛和小妞妞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