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策略选择中译者身份的彰显——以《养猫专业户》的译文为例

2013-04-02杜若凡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

杜若凡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在其专著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1]中指出译者的隐形就是对当今形势的一种批评,应当竭力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韦努蒂在讨论隐形时,结合了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来讨论并提倡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认为其能显示译者的存在。这一异化翻译理论的提出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5年在英国阿斯顿大学的翻译研究学术研讨会,就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作了有关异化与归化的专题辩论;罗宾逊也与韦努蒂就异化翻译展开激烈的论战。我国翻译界在本世纪初进行了一场有关归化和异化的讨论,郭建中[2],孙致礼[3],罗选民[4]等学者分别就这一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本文试从实例出发,对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索。本文将选用莫言先生的小说《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来探讨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这两种翻译策略是如何被选择的以及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才能有利于译者身份的彰显。

2 对《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的分析

《养猫专业户》是莫言先生于1988年写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大响”养猫捕鼠的故事,文中主人公虽渺小微弱,但却积极地生活,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并且猫的本事和灵性也带给人无限惊诧,小说虚实结合,描写了一个似真非真,奇幻而又现实的故事。作者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诺贝尔委员会称其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莫言先生的多部小说被翻译成英语,《养猫专业户》正是其中一篇。它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Janice Wickeri译成英语,原文7160字,译文5339词。下面将实例分析《养猫专业户》的译文中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如何选择的。

2.1 对译文中归化式翻译的分析

归化和异化可以分为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前一个层面不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仅仅是语符表层意义的转换,而后一个层面牵涉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移植。

2.1.1 语言形式层面 英汉语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因而二者间的句法、词汇等语言表层形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句式的转换、词汇的变通等手段就不可避免了。本译文中也有几例类似的情况,如:

例1.争得头破血流

They fought tooth and nail over it.

原文“头破血流”是指大家在一起打架打得很猛烈,在英文中则没有现成的表示此意的语言形式,因而此处只能采取归化的策略,可以用一个句子“they fought tooth and nail”将该词的意思表示出来。其中,“tooth and nail”是一个固定搭配,有“拼命,竭尽全力”的意思,这样便将原文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例2.烧煤的火车

a steam locomotive

若是用英语一个词一个词地对应着来翻译“烧煤的火车”,可以得到 “a coal-burning train”这一表达形式,这种形式的译文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而本译文则采用归化的策略,将之译为“a steam locomotive”,是“蒸汽机车”的意思。原文中“烧煤的火车”实际上就是“蒸汽机车”,因而这两种译文都是可以的。由于英语中存在 “a steam locomotive”这样一个专门的术语,并且恰能吻合原文的意思,所以译者在此处选择了归化的策略。

2.1.2 文化内涵层面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能够反应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的诸多方面。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语言中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富于文化内涵的文字有时需要一些转换的手段。下面有几个例子:

例3.闲冬腊月别人忙着下窨子编草鞋赚钱In the slack winter months when other people were busy in their cellars weaving straw sandals to make money…

“闲冬腊月”是指在12月的时候,时值冬天,农民不再下地干农活,也就闲了下来。这种表达方式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农历历法术语,英语中不存在这一概念。因而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策略,用“the slack winter”来表达此意。“the slack winter”有“闲散的冬天”之意,并未将“腊月”之意译出。但考虑到原文此处强调的并非是具体的月份,而是人们在冬天闲了下来,因而译者在此处的处理是合理的,完整地再现了原意。

例4.关东客满嘴葫芦

I couldn't get much sense out of him.

此例是关于文中方言的翻译,“满嘴葫芦”是“胡说八道”的意思,译文选择归化的策略,译成“couldn’t get much sense”,其间将句式及主宾语也进行了调整,这种方法是较为合适的。莫言的小说乡土气息浓重,文中多次出现方言,如“你娘的!”、“他爹那个浪荡梆子”、“铁将军把着门”等,这些方言在译文中被处理成了 “Up yours!”“that good-fornothing dad of his”,“The door was bolted shut.”均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可以较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5.吴道士

Daoist priest,Wu

道教是中国的三教之一,而对西方影响深远的宗教是基督教,这就产生了两地就宗教方面的差异。“Daoist priest”按字面意思翻译就是“道家的牧师”,从这点来看,此处使用的是归化的策略。“道士”和“牧师”分别代表着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二者在概念上存在着差异,但在各自的文化领域所蕴含的的文化角色是类似的,因而相互间在翻译时可以替代之。

2.2 对译文中异化式翻译的分析

2.2.1 语言形式层面 世界各地的语言都有相通之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以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原文的句式结构,译者在翻译时也会尽可能地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来完成译文。本译文有几例便是如此:

例6.恶习难改

My nasty habit was so hard to break.

一般而言,英译类似“恶习难改”这样的句子一般会采取含有用it充当形式主语的句子,译成“It is hard for me to break my nasty habit.”。而此处译者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之译为“my nasty habit was so hard to break”,这里是按照原文的语序组织成的句子。前后对比两句译文,发现均可表示原文意思,但后者却能够更好地将汉语就语序上同英语的差异表示出来,让英语读者体味到汉语的特色,因而译者这里的译法是较好的。

例7.媳妇的肚子也鼓了起来

My wife’s belly was swelling.

原文的意思是“媳妇也怀孕了”,若按此意英译过来,可得“My wife was pregnant.”这一译文。但译者的译文是“my wife's belly was swelling”,这是按照原文的表达形式来翻译的,“swell”有“鼓起”的意思,但这种表示“怀孕”的方式在英语中并不常见,因而此处为异化的翻译策略。那么,译者译成一个不常见的句子是否会影响对原文意思的传达呢?这里可能会让有些英语读者产生疑问,但紧接着后一句写到媳妇“生了个女儿”,这样意思就明确了,并且此处的译文还能传达出汉语在表达上同英语的差异,让读者领略到汉语的异域色彩,不失为较恰当的处理。

2.2.2 文化内涵层面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二者在文化负载词或句子的表达上存在“空缺”的情况。这种“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有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表达。对于这种情况,在翻译中可以采取直译或直译加释、音译等翻译方法来处理。本译文中也有相关的例子:

例8.叶落归根

a case of falling leaves settling on their roots the way they described it when somebody came home to die

汉语中的四字格很丰富并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叶落归根”是指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该词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此处英语中并无相对应的词,因而译者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直译加释的方法得出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例9.炕

kang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不仅用来睡觉,还可以取暖。东北大炕是八十年代以前东北老百姓生活的重要舞台。莫言的小说,大多将背景设定在故乡东北,将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这片热土,因而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然而这在英语中完全没有对应的概念,若译为“warm bed”,意思是可以传达出来,却少了原文中那份乡土味。因此,译者使用异化的策略,用音译的方法来译该词,这种异域性出来了,但意思不甚明确,宜采用音译加释的方法,译为“kang—a heatable bed(in North China)”可能更合适些。

例10.姑父三盅酒进肚

With three cups of wine under his belt

在中国,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关于酒的成语、习语不胜枚举,如“酒过三巡”、“三杯酒下肚”等,再如汉朝徐干《齐都赋》有言:“三酒已醇,五齐惟醹。”可以发现,“酒”和“三”常连用,而这里“三”是个虚数,原文中也是如此。然而“三盅酒进肚”包含的文化意义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若只是将原文意思传达出来,则可译为 “After having drunk several cups of wine”,但这无法传达出汉语特殊的文化信息。因此,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得出译文 “With three cups of wine under his belt”,这可以较好地表达出原文意思以及文化讯息。

3 翻译策略选择中译者身份的彰显

前面分析了莫言先生的小说 《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指出译者在翻译时结合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及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较为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并非只坚持一种策略,那么这两种策略的不同使用对于译者身份的彰显是否存在差异呢?下面将先从韦努蒂提出的有关译者身份彰显以及翻译策略的理论出发,再结合《养猫专业户》译文中的翻译实例来具体分析这一问题。

3.1 译者身份的彰显与翻译策略

“译者的隐形”这一概念是韦努蒂针对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况和活动而提出的。在韦努蒂看来,“隐形指两种相互影响的现象:一种现象指的是一种话语错觉,即译者本人操纵英语所形成的效果;第二种现象指的是一种译文阅读和评价习惯,这种习惯在英美文化中一直大行其道,在其他非英语国家也是如此。无论译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还是非小说,只要读起来通顺,只要提出了原有的语言及文体特征而显得透明,让人觉得它反应了外国作家的个性与意图或外语文本的基本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让人觉得译文实际上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大多数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都会予以认可”[1]1。也就是说,译者倾向于翻译成“通顺”的译文,而“通顺”的译文也恰恰迎合了大多数人的要求。然而,译文越是“通顺”,就越像是用目的语写成的原作,这样,译者的存在感就会越低,也就是译者好像隐形了一样,从而产生了“译者的隐形”这一现象。

在探讨“译者的隐形”这一概念时,韦努蒂通过对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论述加以阐释。归化与异化之辩由来已久。最先是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在《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文中对这两种翻译策略进行了描述:“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译文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施莱尔马赫本人倾向于第一种策略,即异化的翻译策略[5]27-28。

之后,韦努蒂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了更深入的解释,他把归化法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出发,使原文屈从于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将作者带回本国”,把异化法视为“偏离民族中心主义,压制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标示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让读者走出国门”[1]20。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6]。这就是说,归化主张译文以目标语读者为归宿,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遵循其主流价值观来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使之本土化。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把目标语读者摆在首要的位置,认为目标语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源语读者从原文获得的感受[7]。因此,译者应当从语言层面到文化方面再现原文的信息,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翻译研究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6]。也就是说,异化要求译文以原文作者为归宿,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异质”成分,偏离目标语地区的主流价值观,传达出原文的异域特色。

韦努蒂本人坚持异化翻译理论,提倡翻译的异质性,认为译文中的异质性能够彰显译者的身份,并且曾亲自用异化翻译的策略进行过翻译创作,如对19世纪意大利作家塔尔凯蒂作品的翻译[5]147。但是韦努蒂的翻译主张和理论倾向随着翻译研究语境的转变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后期不再采取非常激进的方式极力夸大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并且认为翻译中会涉及到归化的使用[8]3。

3.2 《养猫专业户》译文中译者身份的彰显

下面将结合译文中具体的翻译实例来探讨归化亦或是异化的选择是否能彰显出译者的身份并且又是如何实现或未实现的。这里将从上面的例文中选取四例,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情况:语言形式层面上的归化及异化,文化内涵层面上的归化及异化。

3.2.1 归化式翻译中译者身份的彰显 从译文中归化式翻译来看,归化式的翻译被韦努蒂称为“透明”的翻译,并被认为会使译者隐形。由古至今,不论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泰特勒的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亦或是钱钟书的“化境”说,都在强调译者要尽量抹去译文中的翻译痕迹,使得译文仿佛原文一般“通顺”。似乎这些支持归化策略的理论企图将译者隐形,然而并非如此。译者若是合理地选择归化的策略,亦能彰显出译者的身份。如:

例1争得头破血流

they fought tooth and nail over it

此处若是采用异化翻译,可译为 “with one's head broken and bleeding”,这可以展示出打架之人的惨状,强调了打架的结果,但原文想强调的是打架的猛烈场景,因而此处异化会扭曲原意,更无法使得译者身份得以彰显。再看译文中的句子,“they fought tooth and nail over it”,此处归化则可正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这句话看似将译者的身份隐藏了,但换个角度来思考,译者实际上是个创造者,缔造出一个原创的句子。

例3闲冬腊月别人忙着下窨子编草鞋赚钱

In the slack winter months when other people were busy in their cellars weaving straw sandals to make money…

译者将“闲冬腊月”译为“the slack winter”,而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着翻成 “the slack winter and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虽然后者异化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但并未抓住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前者归化紧扣“闲”字,强调出了原意并较好地把握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自主地译出异于原文的句子,这种灵活处理译文的手段也是在极力创造一个属于译者自己的句子,并且译者用这种带有自身特色的译文,较好地将其身份突显出来。

译者采用归化的策略,一方面使得译文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更加地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这是译者主体性在发挥功效,译者通过自身的创作,翻译出有别于原文的文字,赋予了译文新的生命与活力,这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将译者从幕后推向了舞台之上。因而,合理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可以让译者身份彰显出来。

3.2.2 异化式翻译中译者身份的彰显 从译文中异化式翻译来看,异化式翻译是韦努蒂较为推崇的策略,汉语和英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差异较大,并且汉语中的许多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时常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反之亦然。因而当译者采取异化策略之时,得出的译文就会以一种在读者看来很怪异的方式呈现出来:或是译文语句过长,或是不通顺,甚至有时会令读者产生疑惑。然而合理地采用异化翻译可以使译者的身份得到彰显。如:

例7媳妇的肚子也鼓了起来

My wife’s belly was swelling.

这句译文在表达方式上并不常见,那译者此处的处理用意何在呢?此处的译文能传达出汉语在表达“怀孕”这一概念时,形式上有时同英语有差异,这种保留异质性的译法对读者来说有着很明显的翻译痕迹,能使读者发现这是一种不同于本族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可以感受到译者的存在。因而,译者的身份便得到了彰显。

例8叶落归根

a case of falling leaves settling on their roots-the way they described it when somebody came home to die

四字格文化内涵丰富,常采用异化的译法但这又往往会使译文语句过长,不通顺。如上面所给例句,四个字的中文被译成了20个词的英文,但却能较好地将原文蕴含的文化特色传递过来,并能让读者在这种冗长的文字中理解其所阅读的是译者翻译的文字,而非用本族语写的文字,这样有利于译者身份的彰显。

异化翻译能将源语的意思及其包含的异域色彩尽可能地表达出来,同时得出的译文也能告诉读者,译者是存在的。所以,合理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者的身份得到彰显。

4 小结

译者的隐形、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等概念在国内外均引起了较大的争论。通过对莫言先生的小说《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做了实例分析之后,发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交替使用翻译策略,通过对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及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且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合理的使用当中均可以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因而在翻译实践当中,译者不必拘泥于一种翻译策略,而是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在得出合理译文的同时也有利于译者身份的彰显。

本文研究较为粗浅,旨在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译者身份的彰显做以分析,但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深奥难懂,并未能够很好地理解其精髓,因而还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是否会存在一种标准来衡量译者身份的隐形或是彰显的程度,亦或是这只能通过人们的主观判断来决定,这些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 [J].外国语,1998(2):12-19.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J].中国翻译,2002(1):39-43.

[4]罗选民.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6]沙特尔沃思,考伊.翻译研究词典 [M].谭载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8]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