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琦的“经世致用”观
2013-04-02梁燕
梁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嘉道之际,清朝由盛而衰,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伴随着世运的潜移,学术方向也随之改变,由纯学术的“考据之学”转向注重致用的“经世之学”,“士大夫多喜言文术政治,乾嘉考据之风稍稍衰矣”[1]486,他们或撰写政论时文,针砭时弊,或撰写史论文,借古讽今,或潜心于舆地,致力于兵法、历律、天文等术数,从事致用学问。率以匡济天下为己任,欲以自己的满腹经纶救世扶弊,力挽狂澜。张琦便是这经世潮流中的代表。
洪齮孙在《汉魏六朝隋唐地理书目考证》的《叙录》中曰:“学者苟有志于沉博深湛之学,魁伟宏特之略,周览古今之通变,启拓纬世之遐矩,则地理之学急宜究心。”[2]潜心于舆地术数,是张琦“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表现。吴德旋《张宛邻先生述》有云:“先生喜治兵权谋书,覃精地理,其于山川险要道路出入之势,如指诸掌。”[3]198包世臣《张君墓志铭》亦云:“君志在用世,而识能鉴人,治权家,覃精地理,其于山川厄塞形胜,及今古割隶战守成败得失之故,上下纵横数千年如指掌。”[3]198其经世之心在方志地理之实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张琦著《战国策释地》2卷,其内容多为地理词条注解、校勘,以及就鲍彪、吴师道两家注释的存疑和勘正。此外,张琦在序言中提出其自身校注地理的原则:“据《史》、《汉》诸书,随方辨证,不知则阙之,旧注合者但释今之府县,至义有未安,辄复有所论述,要之以地理为本。”[4]从中可看出张琦对于地理学的熟识程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舆地原则。同样在地理方面卓有成就的同乡李兆洛曾高度评价其对地理沿革的系统全面研究,“君少时有天下志。每以今事准古事,求其同异于古名臣所设施。有成效者,观其得失之故,以规其通变之方,庶几克济于用。常以为今直省分域之制,多依明旧,与《禹贡》、《周礼》分别州界之意,差殊不足控。扼厄塞以收形势之大要,故略准唐宋分道之法”[3]197。
张氏在医学上亦有建树。因其长子珏孙误于庸医,未冠而夭,“君因发愤治医术,得掖县黄元御所著书,善之,遂推其意,贯穿《素问》、《金匮》,旁罗诸家,皆洞悉其得失之本,以治久固痼疾”[3]197,著有《素问释义》凡十卷,部分注文精辟且有新意,对后世注解医经产生了一定影响①。任县令期间,广传医术,“设惠民局使赐司诊贫者并给药”[3]198,究生民利病,关注闾阎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在此位虽未能谋其匡济天下之志,然张琦并未放弃其扶弊救世之心,他尝言:“为吏为医,事异而理同。医诊病,得情而用药,过其情则病解而药伏余毒,常酿巨症;吏听讼,得情而用法,过其情则讼结而人积余憾,常酿巨狱。”[3]198张琦通过医学窥测政治,是嘉道时期文人志士通过研究经世实学以求匡扶救世的缩影。另《江苏艺文志·常州卷》还著录张琦有兵家杂著2卷,吴德旋《张宛邻先生述》中也提到张琦有兵家杂著2卷,可知,张琦在兵法上亦有研究,可惜皆已亡佚。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古代文士为求得心灵的平衡,往往将其在政治仕途上实现不了的抱负,转而寄寓于文学创作中。张琦的诗、词、史论文创作中也纡婉蕴藉地表现出其经世之心。“为诗古文词播于海内”[3]197,其文字多表达志向寓意。
张琦著有《宛邻诗》2卷,编有《宛邻书屋古诗录》12卷。《宛邻书屋古诗录》集中体现了张琦的诗歌批评特色,强调诗歌“务有以宣其缠绵郁积,烦冤悱恻,咄嗟不能已之情”[3]183,以“比兴寄托”阐释诗歌的情感内涵,评语中多“失志之感”“言志之作”或“以刺权要”之语。卷首《古诗录序》概括了其诗学宗旨,张琦旨在通过古诗的选录和评注,“导其源流,备其正变,旨意幽隐,辄为条述”[3]184,将诗重置于“六义”视野下,恢复“诗言志”的古风,“以明夫诗之不可苟而已也”[3]184,其序言及诗歌评语中所流露出的用世之心和不得志之慨溢于言表。张琦志在以诗“宣其缠绵郁积,烦冤悱恻,咄嗟不能已之情”[3]184,抒写“喜怒哀乐爱恶之情”,“君臣朋友、家国身世、升沈新故、盛哀睽合之感”[3]184,其《宛邻诗》抒发了其不用于世的感慨,也写出了久历不幸、沉沦下僚的寒士们感士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音。张琦《杂诗》七首,其一云:“素月出遥岫,皎然扬清辉。天宇一何肃,凄凄凛霜威。寒林卓枯条,商飚荡帘帏。孤雁顾我鸣,恻怆有余哀。慨然念身世,忽忽心伤悲。日月不可留,壮志倏已违。咄嗟岁云暮,白首何所归。”[3]175“素月”“天宇”“寒林”“孤雁”等意象尽现寒士的羁旅漂泊之感,真淳质朴的语言将其诚挚深厚的飘零之感倾泻而出。后两句寒士暮年却依旧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溢于文辞。故其虽二十有四始学为诗,却以清新婉丽的语言,宣导个人情感吁嗟,自成一家,诗虽不多,然皆性情所归也。《宛邻诗》卷一收录《杂拟》三十首,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条下,有刘良注:“杂谓非一类;拟,比也,比古志以明今情。”[5]575张琦拟古之意大抵与刘良所释“拟”之义相同,以古人之志明己之用世之心。张琦用心写诗,以情作诗,施展抱负的热情与失志之感是选诗、作诗的主要情感内容,其用世于心跃然纸上。
张琦的“用世”之心,反映到词学上,表现为强调词内容上“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6]535的思想性,词境上追求“深美闳约”[6]535的艺术性。嘉道时期,浙西派末流“浮薄空疏”[7]173之弊尤为严重,正是从“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精神出发,张琦等人对当时“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8]454的风气表示不满,强调意内而言外,重视词的比兴寄托,体现了以词讥切当世的经世精神。张琦与其兄张惠言合编《词选》,以“比兴”之传统表现手法来托寓贤人君子不欲明言之旨,赋予作品严肃的政治主题与含蓄蕴藉的艺术品格。张琦有《立山词》1卷,词作57首,措词委婉,情致缱绻,自是作家。《木兰花慢·杨花次茗柯韵》中“游丝”一词不禁流露出惜春孤单之感。词人将杨花绾结思妇身世,花人合一,杨花的“飘零”与寒士辗转游宦的形象相契合,道出了寒士的辛酸坎坷而又不甘下沉的情怀。《摸鱼儿·又有感》描绘了一位将至暮年,壮志难酬而忧心忡忡的寒士形象。在抒发羁旅漂泊之感的同时,更是表达了“防身剑,漫饰千金玉玦,如虹宝气谁识”的壮志难酬的愤懑。此外,作品中还有较多的咏物之作,多以求“深美”为能,含蓄委婉,符合当时一批迫切想通过科举有所作为的士人心态,他们清寒的家境和感士不遇的感慨,正需要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来平衡和宣泄。张琦《答吴仲伦书》云:“穷老抑郁不平之慨,触于物而行于言,于是有《蓉影词》及《艳品》之作,盖亦痛哭之不可而拖焉者也。”[3]182道出了作《蓉影词》与《艳品》时的心境,也道出了张琦文学创作抒“抑郁不平之慨”之意,此抑郁不平之慨大抵是用世之心难伸也。
张琦论文,尤重学古,“夫诗文自汉以来,递相祖述,时代不同,风尚各异,故有醇漓纯驳之不同,要其精心结作,不敢背古则一也”[3]185。强调自古以来的文士“未有不规仿古人自出机轴而能卓然成家者也”[3]185。《宛邻集》卷三中的史论文最能体现其古文成就,包世臣《张琦祭文》云:“君文撷班范之实”[3]201,指出了张琦史论文的史学渊源及艺术特色。其史论文以历史事实为据,以精辟结论作结,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颇得秦汉散文之遗风。无论是《乐毅论》中“兵者,禁暴止乱不得已而用之”,或是《魏文侯论》中“夫利害者,一己之私也;是非者,天下之公也”,抑或是《书汤阴令丰公事》中“知县之官,所以除奸安良,使民乐其业也”,其文字间都流露出一种凛然正气,用笔遒劲,简练睿智间极富情感张力,又多扶世救弊之心;《商鞅论》为商鞅平反,论述了秦亡的真正原因,论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在慨叹商鞅之不幸时也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抑郁之情;《赵奢平原君论》分析了赵奢能治国而平原君能用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张琦以古文探讨政治历史,刺论当世政治之失,以期通于当世之用,同时抒发不用于世、才士托足无门之慨。
考察嘉道之际的文人学者创作,扑面而来的是匡济天下与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热情,以及一展抱负和治平理想的巨大冲动,同时也有寒士不见用于世的愤懑和惆怅。张琦少时有天下之志,“生而孤贫”的他“自年二十余补县学生以教授为业,恒客游”[3]198,仕途坎坷,直到“五十岁中顺天乡试举人”[3]198,历邹平、馆陶知县。然“先生蕴深而志远,以遇之艰宦之不遂其欲施之世者,十未获展一二然”[3]198。出身的寒微,儒学家风的熏陶,“困于游”的生活经历,以及坎坷的仕途,现实与匡济天下、一展抱负的理想的强烈反差,使其难免为自己志意未抒而抑塞难平。既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用世”的抱负,便只有转向在学术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故张琦潜心于舆地术数,于文学创作中寄寓用世之心。吴德旋《答张翰风》云:“知足下毅然以兴复古道为己事。……应举之文,心益厌之,然又未能绝意不为。……足下负瑰玮绝特之资,而又尝慨然有志于经世之学。”[9]
张琦言“立言之道,各有取尔,要归于扶弊救世,不必其尽同也”[3]182,强烈的忧患意识使部分文人学者试图将经世致用的内容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急欲汇入到“经世”“救世”的时代潮流中。张琦虽不及嘉道年间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影响之深远,但其一生孜孜于经世致用之学,致力于方志地理、医术、兵法等实学,且以真性情创作诗词古文,将经世之心纡婉寄寓于文学创作,不仅为文学发展添彩一笔,也为经世潮流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穆俊霞、李新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内容的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6页。
[1]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洪齮孙.淳则斋骈体文[M].民国三十三年抄本.
[3] (清)张琦.宛邻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 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清)张琦.战国策释地[O].宛邻书屋丛书本.
[5] (梁)萧统.六臣注文选[M].(唐)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l987.
[6] (清)张惠言.词选[M]//续修四库全书:第1 7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 叶嘉莹.清词丛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8] 朱彝尊.曝书亭全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9] (清)吴德旋.初月楼诗文钞·答张翰风[O].道光十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