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
2013-04-02刘鸿图
刘鸿图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大学毕业生总量和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能力和求职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化矛盾突出.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位比较低下[1].尽管1993年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有些学校仍将该教育停留在灌输和政策宣讲,且学生在接触该门课程时已经是大三或大四阶段,马上或已经面对就业问题,因此,也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不高.
1.1 各方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其就业工作受到了政府、社会、家庭、高校等各方的高度重视.政府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2009年1月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密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2013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社会各界千方百计的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高校就业率也是学生家长在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各高校也将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和社会、行业的影响力的表现,因此也在逐年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3].
1.2 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在我国就业指导课程起步较晚,真正开设该课程的时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此该项课程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4].尽管各高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但目前国家并没有专门的学科设置作为专业支撑,没有该专业背景的人才储备,因此高校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就业指导课程专职教师.就业指导课程的师生比依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多为工作在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就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尽管这些工作人员拥有与就业市场沟通的经验或是指导过学生就业的经历,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和理论储备[5].有些高校仍将该教育停留在灌输和政策宣讲,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侧重职业规划理论而对学生的实际指导被弱化,因此,降低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1.3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目前,多数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在如何看待该项课程的作用上存在差异,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课程设置理念上,有些高校仅将就业指导课程看成是一门孤立课程,没有从学生培养以及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角度去看待,对该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从课程内容上,有些学校仍将该课程停留在政策宣讲和就业流程说明上,实际效果不好.从教学安排上,教学时数少且集中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只能对就业技巧进行培训,就业指导的实际意义被减弱.从教学结构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缺乏校内外的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的热点、行业发展都在发生变化,就业指导课程有必要将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介绍给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和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这也是该项课程与传统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
2 就业指导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现实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努力进行内涵建设.这不仅意味不同层次不同高校的发展定位不同,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差异化,更意味着学生培养模式和理念的差异化,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上.这种就业的差异化应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特点和社会相关领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程度.因此,探索出结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情况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在求职时,很多专业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多数学生还是立足于本专业进行求职的.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还是电子类行业和互联网类行业.包括研发、测试、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岗位.这也是面向学校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的现实需要之一.
2.1 学校层次不同,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统一教材的效果被降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各高校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存在985、211和普通高等学校,存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划分.从生源质量角度,不同层次的高校生源质量存在差异.从专业学科角度,存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擅长领域不同,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教育教学侧重不同等差异.但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统编教材,既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使用相同的就业指导教材,忽略了这些差异性.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统编的就业指导教材因为需要兼顾不同的需求而在内容上过于泛泛,缺乏针对性,同时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另一方面对使用统编教材的高校来说,减弱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个性化的现实需求.
2.2 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个人情况不同,就业指导的需求呈现差异化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的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就业需求不同,所面对的求职行业和岗位也不同.即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针对不同的细分行业和岗位,也存在所需专业技能的差异.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会学习C/C++、JAVA、嵌入式、硬件设计等众多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针对自身需求侧重的某一或某几个专业细分方向以及岗位所需个人素质能力对求职学生进行考察.高校的教学在这些细分方向上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说明,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储备、专业学习和个人素质能力培养.从工作岗位上看,同是销售类工作,电子类销售和传统的快速消费品类销售的工作差异和所需技能相差也较大,如快速消费品类销售岗位强调性格、沟通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能力,对专业背景要求较少.电子类销售岗位除了重视个人基本素质能力外还强调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做支撑的专业能力.这些求职中所需专业背景及相关的因素,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否则,就业指导课程将失去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2.3 面向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
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教育和引导,强调因人施教,因材引导.因此,就业指导的理想状态应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师生比等现实困难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种渠道有效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以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可以为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向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目标迈进的新思路,可以有效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
3 面向高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要点
3.1 强调针对学校学科特点,建立具有本校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合理安排就业指导教师,有效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
开展依托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求高校以更高的层次看待和对待就业指导课程,同时也对就业指导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高校需要理清自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对本校开办的专业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帮助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将这种理念和分析结果融入到就业指导的教学中,进而对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进行合理的引导.比如,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就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掌握求职所需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充分就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探索和深度研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安排上要有意识的进行固定,既选派某些任课教师固定针对某一专业或某几个相关性大的专业学生进行长期授课,这样的固定既可以增强任课教师的备课的针对性,也能达到逐年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鉴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人员,可以考虑让所在学院或所在专业的带过毕业班的学生工作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这样可以发挥这些学生工作人员熟悉所在专业、熟悉所在院系学生特点、熟悉该专业就业市场的优势,便于更好的完成就业指导的任务,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3.2 强调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建立全程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需要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就业是接受高校教育结果,既教育是过程,就业是结果.但现阶段,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或结束,马上或已经面对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已没有时间帮助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得就业指导课程难免沦为应景之物,不能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强调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和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大一阶段)、中期(大二大三阶段)、后期(大四阶段).在前期,就业指导应该侧重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进行自我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侧重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习能力.在中期,就业指导课程侧重专业学业指导和反馈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帮助学生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解读所学专业和应用领域,说明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困惑,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我完善.在后期,侧重对学生的求职技能的指导,这个阶段就业指导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求职技巧的辅导以及各种就业服务上.
3.3 重视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和反馈,及时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外部因素.就业市场的变化受经济大环境和产业、行业变化的变化.但是,就业市场又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如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观察可以预判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把这种观察分析利用课程宣传给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现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对于行业的来说,也存在稳定性和变化性.行业就业稳定性体现为同一细分行业的公司在相近岗位的人员招聘的要求上差异不大,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的考察重点上相似.同时,每年都会有新的细分行业或新领域的出现成为就业的增长点.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沉淀出学生所在专业就业市场的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就业市场的增长点,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夯实学生的求职准备,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积极宣传新兴行业,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同时,也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如果想要让面向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发挥更大效力,就更强调就业指导的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及时调整.强调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及时的总结经验,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强调任课教师形成实践和教学的良性循环.
〔1〕朱慧媛.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5).
〔2〕十八大报告.
〔3〕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修养的教育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4〕张宏如.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5〕丁燕红.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调研 [J].就业指导,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