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013-04-02韩霄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5期
关键词:公允盈余会计准则

韩霄月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1 引言

自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面临经济环境巨大变化而日益呈现出其局限性,其在计量领域一统天下的传统观念被逐渐打破,会计界发展了多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在这些计量属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公允价值,它被认为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准则制订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其会计准则体系中,成为一种仅次于历史成本的重要计量属性.随着盈余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普遍运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企业呈现出的盈余管理手段也不同,这给监管部门带来一定的困扰.本文拟以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为分析视角,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以期为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帮助.

2 文献回顾

2.1 公允价值含义

世界上最早的公允价值概念见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1970年颁布的报告书第四号文件,改文件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采用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金额或者在非货币性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2006年,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资源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是所支付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分别在1998年、1999年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当时主要应用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这三个会计准则中.我国当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我国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并重新定义公允价值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价格”.

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美国学者Loughran和Spiess等人(1995)研究证明公司在发行股票之后的五年内,其股票价格走势弱于整个市场;Teoh等人(1998)提出了增发期间的盈余管理假设,试图解释这种股价走低的现象,他认为公司在准备增发股票之前会认为提高利润,使得投资者高估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发前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增发后的利润下滑.Guidry(1999)和 Holthaus(1995)都通过研究证明,管理当局会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公司的经济成果,来提高其基于的盈余的奖金报酬.

国内学者陈小悦,肖星和过晓燕(2000)通过研究发现在配股生命线左右,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集中的趋势,这就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要求,而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李志文,宋衍蘅(2001)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后,普遍存在着利润下滑、经营业绩恶化等现象,这也就说明了公司在配股前存在夸大经营效果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剑桥(2005)以1993—1997年沪市上市公司22家亏损公司和22家行业相同且规模相似的盈利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张昕(2008)通过对深沪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调低利润,为下年亏损做好准备.杨英男(2012)认为合理利用公允价值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3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西方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公允价值在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Walllen(1995)通过研究公允价值模式下银行盈余的波动与合同现金流量,发现如果采用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的监管资本,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法计量更容易检测银行的可能违规行为.Herrmann(2003)通过对 1993—1997年日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了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有价证券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有价证券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预测误差之间的负相关,即管理当局存在运用出售有价证券这种英语手段达到减少预测误差的目的.

国内学者李玉凤(2008)分析了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后指出,虽然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从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可选择空间,限制了上市公司的某些盈余管理行为.但是,由于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更注重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在此方面又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较大的余地.张涵(2008)选取2006年和2007年剔除了银行、保险类的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表为研究样本进行截面分析后认为,在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我国上市公司对于使用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但是深入到对具有强烈盈余管理目的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微利和亏损的上市公司均有通过证券投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王建刚、刘庆艳(2009)选取了我国102家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研究认为,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刘卫东(2010)才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后,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形成的营业外收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不具备相关性.向文彬(2011)研究认为公允价值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相关性.盛琐岩(2012)等人利用4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样本分析,认为房地产公司倾向少提资产减值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3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3.1 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环境不尽如人意.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目前仍是探索阶段.没有出台关于公允价值实际计量与运用的具体规程或标准,缺乏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广大企业、会计人员乃至会计研究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态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第二,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以及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按会计准则要求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以及类似资产或者负债没有活跃市场价格作为依据,所以无法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导致很多企业随意的认定公允价值金额进行利润操纵.第三,大部分会计人员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仍待遇提高,尤其是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面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束手无策.

3.2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盈余管理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骗性的操行行为,无论哪一种行为都会造成对决策者的误导甚至产生损失.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经运用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实务中,并带来了双面影响.

3.2.1 公允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公允价值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盈余动机.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迁,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难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也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能更加真实地反应继续持有、取得、或处置资产或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恰恰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通过对相关资产负债的准确计价和核算,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明确而又谨慎的,对其使用设立了较严格的约束条件.如基本准则43条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企业不能任意提供,更不可轻易操纵会计信息.

3.2.2 公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新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核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期间盈余,使得企业通过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并且公允价值自身带有灵活性和时态性,决定了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处理存在主观判断和选择空间,同时,也为盈余管理者提供了机会,留下了操作空间.

4 规范公允价值运用的建议与对策

4.1 全面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信息

随着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公允价值信息尤为必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是少数,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技术也不成熟.因此通过全面充分的披露可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知情权.由于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在财务报告中,仅在表内提供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货币金额是不够的,还需要要求上市公司表外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

4.2 完善会计准则,减少盈余管理空间

第一,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我国的会计准则不能一味强调国际惯例,盲目侧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的严重性,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第二,尽量减少会计政策留下的空间.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对会计准则理解不正确、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概念和语言.

4.3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

在大多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都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要求等.然而在一个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的环境中,任何细化的规定和标准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增加决策的复杂性和不规范行为.因此,各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审计,转变审计思路,升级审计技术.在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对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例如对发生的大额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实质性审查,因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强调“商业实质”,审查主要集中在对交易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这两点上,通过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性的审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

4.4 切实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运用公允价值的主体,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线”人员.因而,控制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增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另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可以从基础层面上消除盈余管理的发生.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旭东.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09.

〔3〕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1(1).

〔4〕刘芳.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分析—基于公允价值估计角度[J].会计之友,2012(9).

〔5〕李玉凤.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8(8).

〔6〕陆剑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7〕王建刚,刘庆艳.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2).

〔8〕向文彬.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合理性探析[J].财会通讯,2011(1).

〔9〕杨世鉴.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1(3).

〔10〕Herrmann,D,Inoue,T.&Thomas, W.B. Are There Benefits to Restating Japanese Financial Statements According to U.S.GAAP[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199,62(1):61-73.

〔11〕Spiess K,Affeck-Graves J,Under performance in long-run stock returns follow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an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2).

〔12〕Paul M.Healy and James M 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2).

猜你喜欢

公允盈余会计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