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给新世纪的史诗*——赵荣光教授新古体诗论析

2013-04-0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赵先生学生

姜 新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 300191)

赵教授荣光先生在食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早已为学林熟知,几十年来他在中华食学研究领域建树辉煌、享誉海内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成就突出的诗人,著述颇丰,光彩耀人!在新古体诗的创作方面赵先生继绝兴无,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笔者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仅就赵先生诗集《江上吟》一—四集的阅读欣赏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江上吟》是赵荣光教授2007年—2010年4年中诗集的总称,共收入拟古诗3889首。加上之前付梓之《偷垂集》、《西湖集》、《直行集》、《诚公斋吟草》与目前正在印刷中的《允中集》一、二两册,已达十集之多,总数已逾万首诗,堪与放翁比肩。同时赵先生每日的微博仍在不断地积薪垒石,竿进枝繁。

在研读了赵先生的诗作之后,笔者感到了诗作者内心深处那种“大道直行,不逐时流”的执著及知古倡今、以古促今、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的追求与探索。正如先生在《诚公斋吟草》后记中所说:“余因授课、导学、著文诸务累肩积案,日食二餐时尤无暇,而能坚持校车往返途中、课时空间、饮食之际、入睡之前集片断时间思索,每有所得录为失律,因以成焉。”[1]这“片段”时间的思索,以日均三首的产量,经年累积竟逾万首,除了先生的勤奋刻苦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先生对中华古典文化深深的敬重依恋,“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担当。

一、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诗体

何谓新古体诗?《诗国》的《新古体诗特辑》引言中概述为:“新古体诗不是自由诗,属于半格律体;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属于半解放体。”“对于新诗和旧体,新古体诗未能尽收两者之长,却可兼补两者之短:它比自由体诗更加严谨整饬,而无其散漫芜杂;它比格律体诗更加灵动自由,但无其陈旧板滞。”[2](P230)这就是新古体诗。

我国古典诗词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命脉都源于儒释道互补的哲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世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而现代人文精神正在呼唤人格模式和文化性格的重塑。继承古典诗词中“和合文化”的精神命脉,又张扬人类追求自由的祈望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构成了现代诗的精神内核。由于古代臻于完美的形式难以包容现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诗词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让诗词的声韵格律能够随着诗人的情趣而适当地变化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中。不废格律,保持古典韵味,才是中华诗词;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赋予新的情趣,才是当代诗词。

赵荣光先生的诗作将古典与现代交融,将格律诗的大美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快速、高效、高透明度有机结合,并站在潮头引导时代,成为时代的长号和响鞭。先生功到自然地扬弃了格律诗“戴着脚镣手铐跳舞”难有奔放之态的困惑,吸取了它有“格”、长于言志、短小精悍、抑扬顿挫、韵律优美的优点,出神入化地实现了三个结合:民族和现代性的结合,古韵和新声的结合,严谨和自由的结合,生动地体现了诗歌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可以说为中华古体诗歌创作、发展、创新树立了成功的范本。

二、时代脉搏与生活浪花的题材

当代诗歌有诗体的问题,更有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赵先生的诗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小情小调,没有感时伤怀、无病呻吟之哀叹,却有着“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的慨叹和“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纵观古今、审时度势的大历史观。他坚持“大道直行,不逐时流”的执著理念,敢于直视社会;以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气魄,实录社会。正如先生在《诚公斋吟草》后记中说的“志士仁人,当以修身、利人为立世本,毕生业。书生 (先生自称)为文则必关世事、民生,有益民族,留照历史,不可作病夫一己痛痒之榻上呻吟,立正、录实、存真、发覆。认同‘文以载道’,‘诗主性灵’之说而又用心着眼尤在其上。”[1]先生在追和唐人刘叉的诗中写道:“我诗无知音,至今依然作。虽有赓载人,此道终寂寞。屈谢相继殁,李袁谁为托?六和即我胸,日月升复落。”这的确是先生阅古、察今、瞻后、痛定思痛的肺腑之言。

赵先生诗歌的取材范围极广,极有特色,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一)社会题材

《江上吟》一—四集,笔者依据其题材范围按社会、政治、史论、国际、友朋、教育、学生、远足、和诗、生活、人生、遣性、治学与食学、铭赋、其他共十五类进行了分析归纳,据粗略统计,发现其中有关社会类题材的诗歌竟达847首,居首位。这些诗中作者关注的是“世事”、“民生”,针砭的是权贵、专制。如翻开《江上吟》一,开卷三篇“高校现形记”、“农民仍在流泪”、“多嘴之过”分别涉及了教育、强迁、食品安全,后面的“杏林耻辱”、“造假肆虐”、“社会悲哀”等等都是直指当下制度及管理方面的弊病。先生敢于直言的作为,曾引起好友的关注,提醒先生谨防“祸从口出”。仅举一例:《江上吟》一中,先生的一位高中同学发来短信《读〈直行〉铮言》:“直行需通衢大道,谨防病从口出”,先生复诗如下:

复神子读《直行集》铮言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通衢大道岂天成,鲁迅先生留玉衡。

直言比干知必死,认真公输准墨绳。

读史自然掮责任,旁观不语非书生。

焚炉过后有灰骨,凭谁看来也铮铮![3](P134)

在接下来的四天中,先生又与友人往来诗函六首,写下了“生为坦荡死灵魂”,“清节直亮北海神”,“任是天下唯钱任,百倍司马不论文”,“丹心碧血直行集,野史实录名山藏”,“百年之后仍草芥,应有后生成栋梁”的感人诗句。那种自觉担当历史责任的铮铮铁骨、巍巍正气,使笔者想到了1973年,先生就曾经向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杨荣国发出质疑,万言论文被当局视为“反动”,严加监视。历史证明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不盲从潮流,不屈服权威的性格和历史责任感使先生成就了当前的辉煌业绩。

赵先生在诗歌题材方面针砭时弊的非凡勇气,使我们感悟到作者直录社会的理念后面,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诚如赵先生所说: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不是哪一个人自己造出来的。知识是有社会属性的,是大众创造的。所以,作为知识分子是有社会责任的,要反馈社会,服务社会。他的职责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为大众服务。古今中外,这是不成文的规律。是的,知识分子和现实政治应保持相对的距离和独立,他应该不是利益集团的人,这样,才能冷静客观地发表公正的意见。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的中国与世界,都需要有公心的知识分子,都需要有良知与勇气。知识分子必须坚定,必须经得起各种无来由的谩骂。毋庸讳言的是这是一个势力的世界,一个“统治者思维”无处不在的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表达压力不仅来自威权,同样来自民众。就如一个人如若指出国王没穿衣服,那么他是一个勇敢的批评者,如若他指出民众可能也没穿衣服,那么他就成了懦弱的背叛者。因此,指出那些脑残的民众,医治、唤醒他们同样也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如鲁迅笔下的阿Q,吃人血馒头治病的华家父子……知识分子应该通过守卫自己的理性与价值观,从容立世,做最好的自己。赵先生就是这样特立独行之人。张教授元勋先生认为赵先生的诗如《诗经》一样“兴观群怨”实在是一语中的。全身心地关注社会,关注民族,关注世界,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的担当。

(二)教育教学题材

赵先生迄今已经执教46年,毕生倾心于教育事业,他以一颗圣洁的心,守卫着三尺讲台;他像一位虔诚的布道者,宣扬着自己的人生理念与学术成果;他安于平凡与清贫,不慕名利,不求闻达。他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敬仰。翻开先生的诗集,学子们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令人动容,如“我们心仪老师的睿智、伟岸、包容、沉静、坚毅、执著、热烈、浪漫……”又如:“我想象着,他是否梦里也在翻书执笔,思考不辍。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在喧闹的人群,颠簸的车里,仍旧能心无旁骛地写诗。……瞬间凝神建出一个维度不同的世界。……建构出老师精神世界的小宇宙。”再如网页留言:“认识赵老师确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事,您的渊深定将恩泽于我!学生能认识先生是学生莫大的幸运!向您学习!永远支持您!爱戴您!”又有“意识到我今后的人生将因为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语。这诚挚的赞誉比比皆是,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赵先生在学生中的崇高威望源于他深厚渊博的学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听他一节课会终身不忘,与他谈话交往会感受到巨大的吸引力及一种驱除邪恶的正能量。赵先生用诗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发挥了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抒情浪漫的特性,感动了无数学生,达到了独特的教育效果,这种做法可以说前无古人!

赵先生与学生的诗函往来数量可观,《江上吟》一—四集中就高达322首。让我们看看先生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的吧!

研究生刚入学先生就公布:

两条纪律

二零零七年四月廿日

两条纪律划界限,打工送礼全阻断。

老板称谓太无耻,学生贽金大负担。

孔子束修全豁免,人民工薪能自赡。

日知录从追忆起,连袂早登昆山巅![3](P73)

然后先生一首:

赠弟子〈全唐诗〉

二零零七年七月二十二

两年时间太仓促,宜将分秒惜如珠。

漏沙积沙缘方法,得乎失乎一念殊。

五千目光纷摄住,七百万歌写风俗。

梦中呓语合平仄,毕生受用一部书。[3](P160)

即有如下效果:

答周鸿承

二零零七年七月三十日

五十日积刮目功,少年期待扶摇翀。

石破冲天赖勤奋,直排云霄基不松。[3](P165)

从师生的往来应答中我们看到了先生为学生所做的一切:远离庸俗,拒收礼物,出资赠书,寄托了师者深深的期望。而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及时肯定鼓励。师对生的爱,生对师的敬,师在前指路、铺路,生在后努力实践,这是一幅何等感人的画面!没有说教,没有指责,有的只是感召!类似往来应答,在先生诗集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更让人感动的是,学生毕业了,远赴重洋求学仍然念念不忘恩师,继续求教治学方法,汇报思想及学习情况。

钱镜君留学别言

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钱君识我大课堂,无羁神思飞汪洋;

心底迷雾一时散,眼前宏图放直航。

依稀祖逖中流桨,慷慨扶风东归郎。

炎黄期待雪辱日,自由民主待张扬![3](P183)

多么感人的师生情,民族意!尤其是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思想上有障碍的学生,先生都给予特别关注。如:《读梧荫亭主〈暑假感悟〉成十二首》,该生利用暑假打工给学生补课写成了《暑假感悟》一文,先生接连赋诗十二首,仅录一首如下:

之一:苦难大学

二零一零年九月五日

不凡人生不凡心,天降大任苦基因。

百般磨难成大器,宝鼎九转出真金。

本性仁善人争信,执著热诚功日新。

混混滔滔不足训,梧桐终是凤凰亲![4](P508)

赵先生所在学校有一学生自毁,在遗书中写道:“大学中唯一好的老师是赵荣光老师”,虽难免有偏颇,但也说明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赵先生多年来与学生通过诗词交流思想,感召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诗词这种形式,内涵深,短小精悍,抑扬顿挫间学生会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美妙,感受到老师深深的关怀与期待,有的学生会因一首诗而改变一生的方向,这诗歌竟成了联系师生的高雅的纽带。通过诗词往来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向、求学就业,甚至批评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心悦诚服,终身受益。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赵先生像一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学子紧紧围在他的身边,往来唱和着,遨游于古典文化的大海之中,其乐融融。笔者认为堪与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佳话相比!

刘震云先生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通过传授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一个孩子,但是在有些国度,他们却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两百个孩子。单是在智识上,或者是对于世界认识的宽度和深度上,我们存在一些差距。”[5]很多人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见识,他们是“知道分子”。中国什么都不缺,缺的是见识,是远见。赵先生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见解照亮了学子们的心。他说过:“最高的教育境界是精神感召,其作用与意义往往远在常人所为‘热心善举’之上。热心善举虽亦可嘉应扬,但基本属于‘感动’层面,感召则必须大道德、大精神、大智慧,故所谓‘上德若谷’、‘大音希声’也。”[3](P204)读赵先生的诗集,犹如读一本百科全书;上一堂赵先生的课会终身不忘;听一次赵先生的演讲犹如沐浴了一次圣洁的洗礼,学子们对赵先生的敬慕、佩服、效仿、追随,正验证了一名教师怎样才算合格。一位平凡的教师,凭借自己超凡的学识,崇高的理念,一颗善良高贵的心,感召了无数青年,让他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他们怎会忘记照亮他们人生之路的赵老师。他迷人的风采,源于才华和智慧,源于文化和学养,源于气质和风度,也是他诗性禀赋的闪光。

赵先生诗歌的题材就是身边事、工作事、社会事,如一滴滴晶莹的水珠,反射出世界的五光十色,绚烂夺目。

(三)家庭生活题材

赵先生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点点滴滴正折射出赵先生钢铁脊梁之下的那颗柔软善良的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一个普普通通平民家庭的真实的生活场景——母病重的痛心、忧虑、焦急;远嫁重洋长女金融危机下的父忧;花甲年又得一女的惊喜;弟妹子侄生活学业的惦念。这不就是历史吗?你可以欣赏铁血的历史,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部泣血的历史。五千年,有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有他们留下的王陵和宫殿,如果我们的良知还醒着,那就能在深夜听见还有孟姜女那样的小人物低低的泣诉。赵先生的诗就是告诉后人历史的真实,告诉学子们要倾听那泣血的历史。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令人回肠荡气的小人物的生动形象。实录社会,忠实于生活,留信后人正是赵先生的创作原则。

赵先生诗歌中最牵动人心的是那位80岁的慈母,自2007年9月11日入院抢救至2009年9月9日病逝两年间,忧虑母亲病情,祝福母亲康复的诗竟达百余首。因母病重每日处于“时刻警惕惊弓鸟,轮班守护心胆悬。八次服药严配选,三番注射守时间。”“忡忡忧心不安枕,忐忑惊魂忘啜粥。日失半斤体轻骤,内陷双腮眼眍髅”的惊恐状态。

读如上诗文实催人泪下,感于母子深情,感于子纯孝“心如焚”,感于“二十五孝无能人”的无奈慨叹,感于“骨立不禁风”的心痛与失魂落魄的情感实录。同时使人不能不想到,老太太是堂堂教授的母亲,却“每月药费3200~3500元,余之工资单所进数额尚不足敷,所赖者学校‘科研奖金’每年数万元。余感慨戏言:‘此乃家慈救命钱也!’”[3](P202)难怪陈学智教授在诗中写道:“血研髓墨做学问,薄换令慈救命薪。”这就是现实,是泣血的现实!

赵先生诗作的题材沉重是源于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但是先生的诗作也不乏轻松生动、令人哑然失笑的篇章,仅举几例:

写女儿“吃手”:“凤爪猪手都入口,熊掌驼蹄上肴酒。牛蹄鳄足寻常菜,海错山珍中国有。”“这般吃法颇担心:一直吃到脚趾头!”[6](P54)

写女儿“床上嘶啸”:“蜡烛包开若脱笼,剪腿翻身踏浪龙。狮踞十足百兽王,虎跃差似称大虫。啸啸嘶嘶林风动,眈眈炯炯欲猛攻。问儿前身来何处?非洲猎豹一脉同。”[6](P91)

写女儿“啼哭”:“哭声一起心即慌,力竭声嘶肺腑伤。长睫泪珠应声出,两颊常挂晶莹光。一哀二急三裂帛,气噎腭颤身抖荡。饿虎捕得奶瓶嘴,全神贯注即安详。”[7](P474)

先生年花甲得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不能否认的是先生观察描写细致入微,功力不凡,与辛弃疾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写景抒情之诗也漂亮得很,仅举几例:

写雪:“庚午正月初六,书屋空寂,一人望窗外飞雪吟成七律一首。‘既进暮境厌过年,逢人说贺强欢颜。爆竹连除余岁月,印纸频寄收息钱。白雪飘来全作髪,寒星数尽不成眠。闭户权当盖棺睡,长梦一去莫回还。’”[8](P73)

“雨雪经月无穷冷,玉宇通彻盐车翻。龙王欲向陆地迁,无名神火海煮亁。感谢上苍恩惠广,穷汉乞丐汤不淡。”[7](P35)

“琼楼玉宇不虚夸,眼前有树皆梨花。冰凌世界林荫道,棉絮覆地漫步伐。而今缩颈啜麻辣,曾是靓腿玩酷娃。嗔笑南人少见怪,北方姑娘说‘算啥’!”[7](P37)

写“鸟鸣”:“又闻窗外鸟噪晨,呱呱声中不喜人:灯光彻夜扰沉睡,夜里树上难容身。心中忘却六时审,眼前唯有一屏陈。应知书生无所好,白发苍苍是岁痕。”[4](P565)

写“残莲”:“已是深秋草染黄,岸边垂柳早倦塘。风雨凌厉叶枯萎,伞柄兀撑仍挺扬。四季轮回又转向,满目肃杀格外凉。枝头小鸟解变数,呖呖声传更响亮。”[6](P442)

写“池鸭”:“连日秋雨先知凉,也上岸头晒太阳。懒散笃悠贵妇人,踌躇满志老板样。盆池嬉戏太平乡,小食随时爱惜粮。碧草那边几步路,可曾听涛钱塘江?”[6](P443)

赵先生反映家庭生活方面的诗歌丰富多彩,会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加之先生经常外出会务考察,走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异族风情、各国名景使得先生的诗歌绚丽多彩,不及一一展开。仅就与友朋交往方面的题材做一简析。

(四)友朋交往题材

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淡如水”该怎样理解呢?读赵先生的诗颇受启发。首先是对友朋的尊重。朋友往来书斋探望,必有诗作酬答;朋友送的礼物,哪怕是给孩子一盒识字卡片,送一包茶叶,一张贺年卡,先生都要做诗致谢;学生的贺函、短信也是必复;学生求字,友人求题便面;为子孙取名字都有求必应。这仅仅是出于礼貌吗?不,这里面有先生坚守的理念:君子看中的是情谊,所谓滴水之恩不相忘。君子风范,学者风范,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中,还有几人看重呢?不是有人叫嚣:“谁送礼了我记不清,可谁没送礼我能记住!”何等无耻的嘴脸!赵先生与友朋交往中的君子之风让我们感到了扑面的春风,人间的真情。当下还有几人能守得住这君子之礼仪?

再谈与年长学者的交往。读赵先生诗了解到先生有多位忘年交的学者尊长,他们都八九十岁高龄了,都是有名的学者,如游修龄、季鸿崑、黄时鉴、张元勋先生等等,还有许多日、韩、泰、我国台湾的学者。赵先生对这些老学者虚心请教,恭敬有加,并带领自己的学生多次拜谒,多有诗函往来。其中与张元勋先生往来诗函颇感人。

初谒曲阜师范大学张教授元勋先生四首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之一

黑云压城终不残,漫漫长夜灯一盏。

浩气凌凌梃天戟,囹圄铮铮铁和弦。

谢安围棋破苻坚,孙武安车殛庞涓。

一九五七张元子,浴火凤凰飞涅槃。

之三

不是嵇阮竹林谈,屠城故事仍眼前。

陈尸热血还腥味,墙上墨迹尚未干。

春秋争鸣开天眼,民族昏厥丁酉年。

天道终归朗日月,人心昭昭有定判![6](P444)

之后先生又写了《再会张教授元勋先生八首》等共18首诗,均典重情深,抒发了先生对张教授元勋先生受迫害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怒与深深同情,对老先生学识人格的由衷敬重。从这些诗函往来中我们感受到两位忘年交的朋友的心灵相通,没有世俗,没有利益,没有虚伪,有的是悲天悯人,是学术字画,是君子之交。

赵先生的诗,题材广泛,除上述几方面之外,在与古人及友朋的和诗方面,与国际友人的交往、食学与治学、人生及情感、政治、史论、修养、教育、远足、赋、铭、祭文等等,可称浩瀚。让本真角色像天马行空、鲸鱼跃海,充分地放射内心蕴含的光和热,以赤子情怀和大自由的心态,发表痛快淋漓的肺腑之言,从而写出世纪大画卷式的文学传奇。先生真不愧为有担当、有器识、有定力、有作为的“四有”之才!

中国特色新诗,内容上关注国计民生,关注当代人生活,关注人民冷暖;形式上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讲意境,讲韵味,力求以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思想风貌,求一个“新”字。真情、大气、凝练、流畅,中华古典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人文精神、高深的境界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情趣不正是我们现代诗歌所要传承和发扬的崇高吗?

赵荣光先生毕生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使命,在研究探索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时又在新古体诗的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成就是“血研髓磨”铸就的,是一个有公心的知识分子交给人民、交给民族、交给历史的一份忠诚的答卷。人间所有的事件都如川上逝水,唯有人的善恶、气度、性格永远可以被代代后人体验。正所谓“万里江山可以易主,文化经典不可再造”。赵先生不愧为人品、学问、境界极高的人才。他是不畏艰险,只认真理的斗士!读他的诗使我们感到中华的精神脊梁还在,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1]赵荣光.诚公斋吟草·后记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林平.关于“求正容变”的体会与思索 [A].中华诗词研究院编.诗人论诗[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赵荣光.江上吟:一集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赵荣光.江上吟:四集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我们缺的是见识——崔永元对话刘震云 [N].解放日报,2012-08-17.

[6]赵荣光.江上吟:三集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7]赵荣光.江上吟:二集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8]赵荣光.偷垂集 [M].香港:东方美食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赵先生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赵先生
男人的宝贝手机
学生写话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经师人师风范 道德文章楷模——敬读赵先生心著《政治学与和谐社会》有感
聪明的学生等
关于“牛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