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探析*

2013-04-02代国林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合力导师队伍

代国林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辅导员制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特别是在中央16号文件出台后,辅导员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而本科生导师制源于研究生导师制,它伴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应运而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在给本科学生配备了辅导员的基础上,又配备导师,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工作方式的差异,工作中协作配合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优势。因此,准确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认真分析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可行性,建立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配备导师的必要性

在实行学分制以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队伍,在一定时期,这一制度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表现在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效果不佳,创新精神和意识不强,违纪行为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因素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自主选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但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自由度的增加,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加大。而辅导员大部分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思想活跃,对工作充满激情,但毕竟工作经验不足,对专业还不熟悉,科研能力不强,对学生学业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力不从心。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问题的根源——学习抓起,有必要专门建立一支导师队伍;引入导师制为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目的是促使更广泛的教师发挥对本科学生的育人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1]

二、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为了探究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机制,我们有必要准确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1.导师的工作职责

一是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以学习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制定四年的学业规划,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

三是专业学习指导。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通过举办读书活动、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是学术科研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立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思路以及调查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通过专题教育、个别教育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根据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在学生安全管理、日常行为管理、评奖评优、帮困助学、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中,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按照教育和管理结合的原则,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

三是学生党团、班级、社团建设。指导学生党团建设,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团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实践;加强班级建设,指导班委会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将教育和管理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

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恋爱交友、经济贫困、求职择业等方面,常常产生压力和不适。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缓解压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导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可行性

尽管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所不同,但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并且二者的工作职责恰好互补。所以,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双管齐下,相互配合,发挥合力育人的优势。

1.工作对象相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展开,学生是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也是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受益者。

2.工作时间相似。辅导员主要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工作,将教育管理的要求、内容和任务融入活动当中,实现育人目的。而学分制实行的是选课制,导师不一定刚好承担所指导学生的教学任务,导师工作的开展主要利用课外时间。所以,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具有相似性,都是在课堂之外。

3.工作目标一致。尽管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高校育人目的而服务。

4.工作职责互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学业指导,导师的配备真正抓住了学生教育、培养的本质和根源。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被赋予教育和管理的职能,导师有教育的职能而没有管理的职能,二者职能互补,相得益彰。[2]

5.工作方法差异。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自身的渊博学识、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辅导员可以依托党团组织、班级、学生社团、宿舍等平台,依靠学生干部,通过各种活动来开展工作。

四、建立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提供组织保障

辅导员和导师是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两支重要队伍,要建立校、院两级辅导员和导师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辅导员和导师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层面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管理部门 (学生处)负责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由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负责对导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学院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成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导师的日常管理。

2.建章立制,搭建平台,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搭建交流平台

由于工作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辅导员和导师在工作中要相互交流,互通情况。要建立辅导员和导师工作的三级例会制度,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搭建交流平台。第一级,由年级辅导员负责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担任该年级学生的导师参加,共同分析一个月以来本年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方案,确定下一步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第二级,学院每学期召开两次工作例会,全体辅导员和导师参加,讨论研究本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第三级,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主要负责人、辅导员代表、导师代表参加,研究解决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提供智力支持

近几年来,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每年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会专门举办辅导员培训班,通过培训,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借鉴辅导员培训的成功经验,我们要将导师培训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培训计划中来,根据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导师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导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

4.总结工作,表彰先进,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每年要对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开展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导师的评选活动,评选采取学生评价和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召开总结表彰会,对导师和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号召全体辅导员和导师学习先进,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

5.主动沟通,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优势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和导师要相互沟通,互通情况,集思广益,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主动与导师沟通;在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就业推荐、违纪处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中,辅导员要倾听导师的意见,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向辅导员了解所指导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和现实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立项和学术科技竞赛。

6.立足宿舍,双管齐下,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开展工作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学生宿舍度过。推行学分制后,尽管同一行政班级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教学班级,但还是属于同一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要以学院、年级、班级为单位安排学生集中住宿,使同一学院的学生基本居住在同一楼栋,同一班级的学生基本居住在相同的宿舍。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应该入住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更加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和安全动态以及遇到的困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便于导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应该按照学生宿舍来配备导师,每3-4间宿舍配备1名导师,为导师指导学生创造便利条件。[3]辅导员和导师要围绕学生宿舍这一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双管齐下,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辅导员制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中两种非常重要的育人制度,两者非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4]辅导员和导师尽管角色定位不同,但都是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为这个中心服务。辅导员和导师之间要主动沟通,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高校则要加强对辅导员和导师工作的领导,为他们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畅通工作的渠道,提高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创建有效机制。

[1]王为其,黄新蓉.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余国升,贾冠忠.本科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职责问题探究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3]代国林,杨春华.学分制下如何发挥学生公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保山学院学报,2011,(6).

[4]孙晓飞.高校辅导员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冲突与平衡[J].宜春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合力导师队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芪”心合力
合力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