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

2013-04-02陈长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6期
关键词:制度性区域合作东亚

陈长奎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大力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东亚地区也深深地会意识到只有走一体化发展道路才能够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2012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计划.这又使得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未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各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 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

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由此形成了东盟的雏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文莱创建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到了二十世纪末,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也相继加入东盟,并于2002年1月以零关税作为目标的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

随着自贸区的快速发展,东盟与中、日、韩的双边贸易合作步伐也逐步加快.从1997年12月首次“10+3”(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到2009年8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同时,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合作也明显的加强,这标志着东亚区域合作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东亚经济圈各国的经济合作由最先只有五个老成员国的东盟发展到2005年的“10+6”(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首届东亚峰会,再到2011年,美国和俄罗斯也加入的“10+8”东亚峰会机制.

时至今日,“10+3”合作框架已经由第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发展到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高官级会议一整套磋商机制.同时,也出现了东盟分别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机制,即三个“10+1”合作机制.这四个机制同时驱动着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东亚经济圈内各国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在21实际初掀起了一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浪潮,主要有《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日本—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和《东盟—韩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成果.这些丰硕成果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地缘相近、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动性,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的发展.

总之,东亚区域一体化在一系列的多边或双边协议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并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自由贸易网.

2 制约东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困境

2.1 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不明确

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任何一区域的一体化都是从经济合作开始,逐步走向文化、社会、政治和军事各领域扩散,最后走向“共同”的过程.当前东亚的合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其中东亚一体化的目标不明确成了东亚各国进一步合作的主要障碍.

在2001年韩国向东亚领导人会议提交了关于东亚一体化目标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长期合作的目标;在近期内建立东亚自贸区和投资区;努力推动东亚区域内经济和政治合作的制度建设;推动“10+3”框架合作走向“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合作,携手增强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扩宽东亚区域内各国合作的领域.这份报告指出了东亚区域合作的目标和合作方向.但是,在2005年东亚峰会的召开,其中参加该峰会的成员不仅包括东盟各国、中国、日本、韩国,还包括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似乎迷失了东亚合作的方向.在会上,各国关于东亚国家未来合作方向和共同体建设框架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中国和韩国主张继续维持“10+3”合作机制作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要渠道以及传统的东亚自贸区建设为目标.中国认为,尽管此次峰会的召开,是东亚各国合作的新平台,但是该峰会并不能取代过去努力建设的“10+3”合作机制.按照中国社科院学者张蕴岭的分析,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超国家管理职能的地区组织,而是构建一种协商、协调与合作的地区关系与秩序.[1]在2002年,日本提出东亚“FTA”战略,是以日本和韩国为核心,在东亚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战略排除了中国,并意图通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10+3”合作机制的发展,日本不得不改变战略,并在2006年提出了“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努力建立“10+6”的合作机制.然而,在2009年日本的鸠山新政府却鼓动美国和俄罗斯也加入该组织,最后在2011年形成了“10+8”合作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东盟各国也开始重新考虑自身的立场,一方面努力加强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注重构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以求本国利益最大化.

到目前为止,东亚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距离区域一体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以上的东亚区域内合作机制建设过程来看,区域内部各国对于东亚一体化的目标似乎未能达成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目标的不一致性阻止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2.2 缺乏有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推动一体化建设,通常该区域需要有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例如,欧盟的建设,主要有德国和法国为主导者;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主导.反观东亚区域合作的过程,东亚各国未能拧成一股力量,而且还各怀鬼胎的打自己国家的小算盘,自始自终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国家.

从东亚区域内来看,当属中国、日本和东盟的经济实力最强,都没有一个能充当领导者.首先,东盟难以担此重任,东盟虽然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东盟自身内部制度建设上存在缺陷,而且东盟各成员的力量和规模都偏小.直接导致了东盟对内无法在平衡各方利益做出牺牲,对外更没有办法抵御外部力量的冲击,这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来了.而日本虽然是经济总量庞大的发达国家,有着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经济体系,被称为东亚经济的发动机.但是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沉默了20年.尽管在近几年日本经济似乎有所起色,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对待历史上所犯下的恶行的推卸责任和多次表现出来“脱亚”倾向,这导致了日本难以取得东亚各国的信任,并增加了日本外交的摩擦,因此日本难以担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导者.再看中国,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仍不具备统领亚洲的实力.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低于一些东盟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仍然不发达,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目前还无法向东盟投资或者转移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中国还无法担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导者.

正是因为东亚各国的情况各异,未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者,增加了东亚区域一体化道路的曲折性.

2.3 东亚区域合作模式定位不清晰

在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中,主要采取了非制度性合作和制度性合作两种方式.非制度性合作是指在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或者是没有正式协定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而制度性合作是指通过各国政府之间签订正式的协定旨在建立长期的内部联系的制度类型.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通常是由非制度性合作逐渐向制度性合作过度.但是,非制度性合作并不一定会向制度性合作转变.因为在制度性合作中,通常需要一些国家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一些主权上的牺牲.这对于经历了世界第二次大战的东亚各国来说,凡是涉及到主权问题都是敏感问题,导致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很缓慢.因为,东亚各国大多在历史上都是经历过殖民主义的蹂躏.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与东亚的诸多“小国”联合,也不愿意参加让强势国家主导的合作组织,以免本国的主权受到损失.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东亚各国不喜欢对区域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比如,东亚各国与欧盟相比,并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这对东亚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也存在负面影响.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各自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各有不同,这就使得各国在做制度安排是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来反应这个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1989年正式成立,起初仅有12个成员国,后来扩充称跨太平洋包括美国在内的组织.其成员实力层次各异,有像美国、日本等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像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的欠发达国家;也包含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国家;也有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总之,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结构很复杂,也给该组织的制度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发展历程中有三种重要的合作模式不断影响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构建.第一种是由东盟早期经验得出的最小化的模式,主张将亚太经合组织建成共同体而非一个制度化的组织.第二种是该组织发展为经济与合作发展的模式,主张该组织是为了讨论和确定国际经济问题提供一个机会场所,并非有规章制度安排的组织.第三种是贸易协定模式,就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一样的有着明确的制度安排的组织.各成员对于三种模式的选择也都有各自的意见.于此可以看出亚洲太平洋国家在制度性区域一体化的谨慎态度.因此,东亚各成员国对于区域合作模式的不确定,也是导致东亚一体化履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2.4 东亚区域内各国(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东亚这块版图上,包括了像日本这样人均GDP已经达到4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也包括像越南这样人均GDP仅有1300美元的国家.既包括已经实现现代化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也包括了像中国、印度这样处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包括了像老挝、柬埔寨这种现代化进程还没开始的国家.

因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对于自身经济体多能承受的开放程度不尽相同,在关税和产业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取向不同.加上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经济政策的差异更加突出.所以,东亚各国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东亚一体化合作而言是一种摆在面前的障碍.

2.5 东亚各国的经济结构高度相似性决定了内部较强的互相竞争性

东亚国家的发展大多采取了出口导向性的政策,通过出口带动本国经济的腾飞.而且东亚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出口结构方面都集中在了某些类型的产品上面.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等.这种出口产品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导致了在对外出口方面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同时,在吸引外资方面,东亚各国也都有着激烈的竞争.正是这种经济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导致了东亚一体化进程缓慢.

3 促进东亚一体化的对策

3.1 不断加强沟通于对话,尽快达成一致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

根据东亚各国当前的现状,张蕴岭教授提出“四轮驱动模式”或外交学院苏浩教授提出的“胡桃模式”都是东亚一体化合作的良好的道路选择.未来东亚合作机制化建设还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

东亚各国需要认识到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能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一时之利,因为担心融入东亚一体化的集体中导致主权旁落,而拒绝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东盟之所以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处于“舵手”的位置,主要以往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缓慢,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由于政治摩擦,使得两国的经济合作未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日本和韩国的GDP总量占整个东亚地区的90%.东北亚三个大国之间的合作对于推动东亚一体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东亚各国很有必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达成关于东亚一体化目标的发展构想.为日后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2 完善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比较优势,协调发展

东亚各国基本上都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而且由于各自产业结构的相似,在出口市场上和引进外资方面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亚一体化发展.东亚的发展模式也存在诸多缺陷,产业结构不合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证明.东亚经济发展至今,如果依旧依靠过去大规模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品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东亚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所以,东亚各地区必须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自己身禀赋的优势,构建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现代知识集合型经济转变,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3.3 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抵御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区区域内的贸易全中

通常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各国政府条件反射似的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意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实际上,贸易保护政策通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未能保护本国经济免收危机的迫害,还会加深经济的衰退.

经历过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更加认识到了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面对外部的冲击,于是诞生了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机制,进而推出了3个“10+1”的贸易与投资的经济合作框架.特别是在应对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经济危机,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框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缓解了外部危机的冲击.

虽然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合作前景仍然很大,还需要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东亚地区的繁荣发展.

3.4 继续加强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与合作

由于东亚各地区过去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实际上,如果没有欧美发达国家提供广阔的市场,东亚在过去不可能有“增长奇迹”的发生.如果东亚与欧美发达市场相脱离,且不说自身经济结构决定了这么做带来的经济衰退的后果,欧美发达国家自身也不会愿意,因为东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市场前景广阔.况且东亚自身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必须依赖国外市场.再者,东亚大部分成员既是WTO的成员,又是APEC的成员.所以,继续加强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与合作即符合本地区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减少欧美发达国家对本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干预.

〔1〕刘少华.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J].当代亚太,2007(9).

〔2〕林利民.美国与东亚一体化的关系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7(11).

〔3〕彭支伟,刘钧霆.对当前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36).

〔4〕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战略选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5).

〔5〕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选择—基于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制度性区域合作东亚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关系研究
学霸“三小只”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中国-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经验与展望
基于ZADL联盟的低利用率文献区域合作储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