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3-04-02王海波
王海波
淮北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海波
导读:经过多年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淮北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等,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经过多年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淮北市蔬菜产业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淮北市农业产业中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 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蔬菜面积逐年增加,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2005年以来,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18 526.7 hm2扩大到2011年的20 593.3 hm2,增加了2 066.7 hm2,年均增长2.14%;蔬菜总产量由47.5万t增加到2011年的58.4万t,增加了10.9万t,年均增长4.22%;蔬菜总产值由3.06亿元增加到13.97亿元,年均增长35.49%。全市人均消费蔬菜量由2005年的120 kg上升到2011年的187 kg,年消费量达41万t,占蔬菜生产总量的70.7%。
1.2设施规模生产比重增加,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到2011年底,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发展到5 346.7 hm2,其中,日光温室610 hm2、大中小棚4 733.3 hm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136家规模蔬菜生产主体,共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近2 266.7 hm2,占全市常年菜地面积7 866.7 hm2的29%,产量15.5万t,占全市蔬菜(不含西甜瓜)总产量的37%。全市蔬菜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两区一带”的产业格局,即以渠沟、高岳等近郊乡镇为主的城郊精细蔬菜生产区;以百善为中心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以濉堤两侧为主的粮菜生产间作带。
1.3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蔬菜无公害、绿色基地和产品认证从无到有,全市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达到10 213.3 hm2,绿色蔬菜食品面积达到2 480 hm2,分别占蔬菜播种面积的50.0%和12.0%;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1个,绿色蔬菜产品16个,有机蔬菜产品1个。2011年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4市场建设不断加强,果蔬营销体系日臻完善
全市已建有濉溪中瑞、凤凰山农贸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钟楼、寇湾、纵楼、马桥、百善、道口等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1个,相山路菜市场、洪山路菜市场等农贸市场82个,年蔬菜交易量达到70多万t。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开展了蔬菜出口、净菜配送、订单销售、网上销售、农超对接和社区专营店等多种形式的新型蔬菜销售,全市已有同兴食品、福瑞祺食品、徽香果菜3家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蔬菜近2万t,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等国家,通过农超对接,在真棒、苏果、大润发等大型超市设立了蔬菜销售专柜,年销售蔬菜近10万t,成为重要的新型蔬菜销售渠道。
1.5蔬菜龙头企业开始涌现,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全市已有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蔬菜生产经营企业(组织)68家,其中各类加工型企业21家,年蔬菜加工能力达6万t,占蔬菜年产量的15%。10多家较大型加工企业如安徽同兴、安徽福瑞祺、淮北徽香、淮北新惠康、徽香煜源等先后进入我市蔬菜加工行业,并成为引领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同时,全市涌现出91家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成员2.2万多人,“五统一”或“六统一”正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合作化、组织化、产业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1.6蔬菜产业比较效益逐年提高
2005-2011年,露地蔬菜年667 m2收入由0.3万元提高到0.45万元左右,增长50%;设施大棚蔬菜年667 m2收入由0.5万元增加到0.7万元左右,增长40%。蔬菜产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菜地被征、占用,城市保障性菜地减少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征占专业菜地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我市原有保障性菜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市郊已有1 333 hm2专业菜地被征占,原有的蔬菜专业村已不复存在,市郊尚存不多的专业菜地正逐年减少,给城市时鲜蔬菜的供给带来很大不利。
2.2菜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不强
“十一五”以来新建的蔬菜生产基地,大多是农民、企业或其他主体自发投资兴建的,不少蔬菜生产基地的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健全,远不适应蔬菜生产的要求,一遇极端天气,很容易造成减产和损失。
2.3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蔬菜产业发展缺乏支撑
目前,我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市的蔬菜科研、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推广普及、质量检测等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蔬菜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产业化程度不高,蔬菜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
我市开展蔬菜包装、保鲜、冷藏、营销和加工的企业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档次低,缺乏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我市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很快,但上规模、运作规范的不多,蔬菜生产仍以自产自销为主,从而导致淡季供应不足,菜价偏高,市民难以接受,旺季“菜贱伤农”,挫伤了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2.5质量检测网络不健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全市蔬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贸市场产品检测仍处于试点阶段,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则刚刚起步,蔬菜农药残留监控面不到5%,安全隐患仍然较大。
3 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蔬菜基地特别是标准化基地建设
蔬菜基地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三区及工矿、集镇所在地村组要逐步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相山区的渠沟,杜集区的高岳、石台,烈山区的宋疃、古饶,濉溪县的百善、韩村、四铺、五沟、孙疃等重点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创建国家级、省市级蔬菜标准示范园,建设6 666.7 hm2以上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3.2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
加强蔬菜科研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蔬菜科技培训力度,加快蔬菜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蔬菜新品种的研发。重点支持市蔬菜研究所、杜集区福斯特蔬菜种苗研究所、相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不断增强蔬菜新品种的科研水平。重点开展辣椒、番茄、黄瓜、花椰菜等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蔬菜科研制种基地。二是积极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在全市建设20个以上蔬菜“四新”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每年至少引进2个以上蔬菜新品种或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三是推进蔬菜良繁体系建设。加快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集约化种苗基地建设,重点扶持2~3个年繁育能力超过1 000万株的蔬菜工厂化种苗中心建设,提高我市蔬菜优良种苗供应能力。四是强化蔬菜科技培训。全市建立30个以上高标准蔬菜科技培训教学实习基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蔬菜培训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每年培训农民不少于50人。在全市建立300个以上蔬菜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3.3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进程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蔬菜加工项目,开展产品分级整理、蔬菜保鲜冷藏和深加工,推动一批鲜菜加工、腌菜加工、酱菜加工的企业成长。到“十二五”末,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超5 000万元的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使全市蔬菜加工产值达到8亿元。同时,引导和支持蔬菜基地农户成立各种类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使其承担起对广大菜农的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职责,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重点建设50~80个蔬菜示范合作社。
3.4加快蔬菜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全市建设3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蔬菜批发市场,实现所有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都建有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及交易功能比较完善的产地批发市场。二是完善并提升中瑞和凤凰山两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支持其建设成为具有电子结算、质量检测、信息发布、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三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蔬菜销售便利店建设。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类流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使所有的大型社区均建有蔬菜销售便利店。
3.5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
在全市所有规模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全部实行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生产投入品登记制度、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制度、产地证明和质量合格证明制度、例行检测制度和无公害认证制度,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名牌认定,逐步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基地四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重点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加强重点基地、批发市场和蔬菜生产经营企业的蔬菜农残检测室建设,逐步建立蔬菜生产经营企业自检、委托检测检验机构检验和执法机关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蔬菜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身份标识、信息可查、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3.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淮北市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 0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不少于1 000万元,主要用于规模蔬菜基地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科技兴菜等的补助和对“菜篮子”工程建设进行奖励。市各级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蔬菜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郊区和濉溪县农村信用联社对蔬菜产业的信贷应超过当年贷款余额的10%。
王海波,安徽淮北市农科所,淮北市相阳路111号,235000,电话:13856116778,E-mail:whbo751011@126.com
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