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2013-04-02况红
况 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12 年1 月,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 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371 所,公办本科高校741 所中除去中央部委属108 所外,地方公办本科高校有633 所。而2000 年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有599 所(当时无民办高校),除去部属院校105 所外,地方本科院校有494 所。因此,在近十二年中我国新增地方本科院校(公办)139 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公办)的18.75%。[1]如何加强对这类学校的办学指导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重大课题。
据研究预测,我国大学适龄人数将由2008 年顶峰时的11647 万人下降到2022 年的9277 万,下降20%,到2050 年大学适龄人数只有8619 万人,降幅将达到26%[2],我国大学适龄生源减少已成定局;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推进,国外教育机构及高校纷纷涌入我国抢占高等教育市场,国内高校无论是在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现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找准办学定位,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和自己的办学特色,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及核心能力。笔者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开办优势学科的能力上,通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而得到社会认可及肯定等方面,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1 影响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与关键环节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中带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3],它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建设等方面,影响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概括为:学科人力资源、学科知识、学科文化、学科组织[4]。
学科人力资源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学科知识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文化是学科建设的动力,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和特色,并成为竞争优势。学科组织管理是学科建设的保障,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加强组织管理将为学科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学科建设定位要根据学校总体定位来进行,是高校发展定位的具体呈现。“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5]。地方高校应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对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有着发展潜力的学科,集中力量加以重点建设,使之在该学科领域内异军突起,并以此引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形成学校的竞争优势。
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基础建设和开展科学研究四个关键环节上。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方向,在确定学科建设方向时除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对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一些领域,使之确定的研究方向应具有前瞻性;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学科队伍(括遴选学科带头人和构建学科梯队),是开展和搞好学科建设的基础;开展学科建设是需要经费支持和实验环境等物质条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建设和完善实验环境条件,为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提高学科水平和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的支撑,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由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而成的,其中师范院校所占比例较大[6]。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对在学科建设和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专科教育是没有或不提“学科”概念的,其重点是放在专业建设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大多都要经历一个有一定专业建设基础向学科逐渐建立、发展、完善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将面临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办学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方向不确定
办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样办好本科院校,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要认真研究和解答的重大问题。合理定位是地方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是模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思路,一味跟风步人后尘,还是对自己的现状、基础和优势等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依据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学校定位,走特色办学之路,这是摆在每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道路选择。不少新建高校由于对自身缺乏科学分析,找不准办学方向,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致使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成了“空中楼阁”,必然导致学科发展方向不明,影响学科建设的正常开展。
2.2 学科建设概念不清,学科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建设和发展要与学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学科建设还处在模仿和探索阶段,找不到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表现出对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对学科建设相关概念不清,混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没有建立和形成开展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因此,要加强对学科建设内容、方法及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向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学习,借鉴经验,寻找对策,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2.3 缺乏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学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建立并形成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基本是以原专科学校的师资为主体,师资队伍整体表现出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也不高。由于传统专业的教师占多数,新开办专业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同专业之间师资水平和力量失衡,加之缺少高层次的学科建设领军人才,严重影响学科专业建设开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不具备名牌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缺少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等多种途径,遴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2.4 缺少学科文化积累,学术研究氛围不浓
学科文化是在其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与学科相关的知识、经验、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相关要素的总和,体现和展示了学校办学方向和理念,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构建,使得大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成为吸引、影响无数莘莘学子的重要原因。由于客观和传统的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术文化底蕴积累不够,没有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风气,因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文化氛围,这是造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文化个性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的主要原因。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 确定办学定位,找准学科建设方向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进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办学层次定位上,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对具备条件的少数优势专业,可以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以适应社会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办学类型定位在教学型院校上。在学科专业定位上,根据其服务面向、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等,统筹考虑所处环境、自身条件,经过充分论证,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原则,有选择的开设学科专业。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社会提供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找准学科建设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学科建设就要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优势相结合,通过积极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突出重点,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为地方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做好由专科向本科办学的转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办学主体的转变。专科教育不再是本科院校的办学主体,要逐渐减少专科办学规模,逐步过渡到以本科教育为主;二是管理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学校的一切管理(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人财物管理、学生管理等)都要遵从本科办学要求和规范,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展;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清楚本科与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上的差异,实现从专科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3.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
高校的学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财力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基本保障;物力资源——是学科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此外还有无形资源,相对于有形资源来说,其价值是不可度量的,但在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
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包含两方面:一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二是学术梯队的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起着龙头和核心的作用。学术梯队就是要在年龄、职称、知识和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并形成梯队。采取措施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其次,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内部转岗和调整来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结构;三是聘请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优秀人才作兼职教师或顾问,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第四是大力培养一批在学科管理方面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各类人才,从政策制度上为其提供宽松的成长空间和学术研究环境氛围。一方面,要建立岗位津贴与绩效奖励制度,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并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和培养学科人才梯队;另一方面,要克服院系管理影响学科团队形成和发展的体制壁垒,积极探索并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构筑学术创新基地的机制,组建一批学科创新团队。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理顺各种关系,使人、财、物及各有关因素都能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基础条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硬件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现状就需要认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面面俱到。一是要加大对重点学科的基础建设的投入,具体包括相关资源中心、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以及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二是围绕开展科研项目和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切实做好相关基地、平台的建设,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物力、财力。
3.3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凝炼学科方向。确立科学发展需要有先进的领导观念、浓厚的学术氛围,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基础条件,新建地方本科学院可在学科交叉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还可以在应用方面进行思考,寻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等来寻找学科发展方向,创造条件,着力建设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并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起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增强学院学科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活动而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代表一个学校的精神和风貌,展示了学校的学术历史与传统、文化积淀与人文典籍、校园环境设施、校风与学风、校园文化生活、学术组织与学术活动等方面。一般而言,不同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办学类型与服务面向特征等,它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基础和主要动力。
新建地方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符合一般大学带普遍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也要体现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要特别注重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职业道德,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优良的学科氛围是由括宽容的政策环境、宽裕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产生,所以,优化学科环境的关键是改善高校内部学术管理机制,给开展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研究和探索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思想、形成新理论,从而推动学科建设。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凝集学科实力,打造学科品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 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6.html
[2]高书国.21 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预测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4):66.
[3]蒙丽珍,莫光政.论高校学科与专业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6):106-112.
[4]赵中利,韩艳.高校学科资源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04-24.
[6]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5
[7]曾小彬,刘芳.论高校资源的类别及其配置结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