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临床分析
2013-04-0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00
陈 静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高血压病晚期由于常并发中风、冠心病和心、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进一步了解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治疗,笔者对60例65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组: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5~78岁,平均(70.81±4.96)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血压为(175.5±23.3)/(99±12)mm Hg(1 mm Hg=0.1333 kPa),收缩压为165.8~209.3 mm Hg,舒张压为96~128.3 mm Hg。对照组(60例):为中国成人常模50~60岁组。
1.2 入选标准:随机选择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即测血压在138.8/90.2 mm Hg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辅助检查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1.3 调查方法:本调查的观察指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按照中科院心理所监测的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书的规定,以个别方式测量,按量表指导书的标准换算标准分,并与常模组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2.1 高血压组SCL-90结果:量表总分为(137.25±34.85)分,总均分为(1.52±0.39)分,阳性症状均分为(2.55±0.47)分。
2.2 两组SCL-90结果比较:量表9项因子中,高血压组抑郁和敌对2项因子高于常模组(P<0.05),躯体化症状、强迫、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共5项因子的标准分和阳性项数目显著高于常模组(P<0.01),而人际关系和偏执2项因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SCL-90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SCL-90结果比较(±s)
项目 高血压组(n=60) 常模组(n=60) P值躯体症状1.93±0.55 1.41±0.49 <0.01强迫症状 1.57±0.51 1.45±0.43 <0.01人际关系 1.27±041 1.40±0.40 >0.05抑郁症状 1.54±0.59 1.36±0.39 <0.05焦虑症状 1.44±0.40 1.29±0.40 <0.01敌对症状 1.49±0.52 1.32±0.37 <0.05恐怖症状 1.33±0.40 1.12±0.29 <0.01偏执症状 1.21±0.32 1.19±0.27 >0.05精神病性 1.27±0.29 1.15±0.31 <0.01阳性症状数27.92±14.47 20.29±16.11 <0.01
3 讨论
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早在祖国医学中便有研究,传统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虚损等因素致使肝肾阴阳失调,其症依次为肝火上冲、急躁易怒、阴虚阳亢、头晕眼花、痰浊不化、头胀如蒙、眩晕目痛。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长期紧张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病。这与国外报道的结果一致,即有明显焦虑或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此外,还有可能与下丘脑功能紊乱有关,下丘脑血管收缩,神经活动亢进,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下丘脑功能失调,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加,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垂体加压素分泌增多,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有A型性格特征[1]: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为取得成绩而努力奋斗;办事过分认真,有竞争意识,有时间紧迫感,有旺盛的精力;易激动和焦虑等。此行为类型可加重和促使高血压病的持续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等7个方面。阳性症状项目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血压病患者的不适感、情绪不稳等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健康人。
长期的心理应激可以诱发高血压病,而且心理因素和高血压病可能互为因果。所以,预防高血压病要注意调节心理因素、纠正A型行为。治疗高血压病要同时治疗不良情绪等心理症状,如针对性的心理松弛治疗,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水平和张力,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治疗还发现,在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合行为控制及心理护理确可改善疗效,并能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用量[2]。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应重视纠正各种心理症状,调整生活方式,真正起到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 赵凯国,冯仲华.应激、A型行为与高血压病的探讨[J].河北医学,2000,6(5):412.
[2] 李 娟,吕桂芬,马梁红,等.综合性心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3,25(1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