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在体育强国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价值探究
2013-04-01束一鸣许传洲
束一鸣, 张 荻, 许传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体育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速,在逐步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的之后,人们也愈发的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从事体育相关的锻炼,国家更是举全国之力来发展体育竞赛项目[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金牌总数夺魁的现实让世人感叹中国已经是一个体育大国,无论是金牌在体育项目的覆盖面,还是金牌的含金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特别是过去的一些弱势竞赛项目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让一部分人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同时感叹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
然而,从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出发,这样的体育大国仍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仅仅一字之别,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3]。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有许多评判标准,从量化层面上来说是看一个国家从事的竞赛项目的数量以及发展的质量如何;从核心本质来说看待一个国家全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全民体育健身普及度。无论从何种标准来进行评判,我国仍旧不能算作一个体育强国,这也为我国以后发展体育事业提供的发展方向:从体育文化价值入手,改善、提升体育文化的贫瘠现状,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体育强国之路越走越开阔打下基础。
1 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对贫瘠性与滞后性
谈及中国文化,许多人都会用源远流长来形容,表现的是对中国文化渊博、厚重的崇拜。体育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它承载着太多人对于它的期盼,从过去外国列强口中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体育大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富国、强国的一个缩影[4]。体育文化是一个概念性且抽象性的名词,但也有专属性,比如属于一个国度的体育文化。我国体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覆盖面、传播的深度、全民的认识度、与经济腾飞的速度不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等方面是日后成就体育强国之路所必须克服的。
1.1 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凸显的贫瘠性
虽然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比较恶劣,但中国却异军突起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制的优越性决定的。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的提高,然而同时物价也在一路的飙升,许多人感叹工资的涨幅是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这样的差异性也正好印证了体育文化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之间的脱节[5]。
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范畴,也是推动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一种内因,奥利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中讲[6]:体育需与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三者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反思国内体育文化的现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之间的脱节,群众对于全民健身的热情与落后的体育健身设施存在矛盾性,奥运金牌成绩斐然与举国体制之间的弊端等等。
体育文化的贫瘠凸显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软肋,也说明了我国实力的薄弱之处,只有通过发展和促进体育文化、普及全民体育健身思想、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等方式才能变革目前体育文化的贫瘠、脱节的现象,才能够在促进经济的基础上提高国家的实力。
1.2 体育文化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运用上呈现滞后性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观,作为由国家正式确定、倡导,并在全国大力推广普及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一方面是因为它正确的总结了中国长期的发展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广泛吸取并借鉴了大量先进的学术成果,凝聚了许多学者的思想智慧,具有坚实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思想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与现行中国体育的“举国培养体制”相互背离,举国培养体制在中国体育觉醒阶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中国体育急需摆脱贫瘠落后的形象,为了凸显大国身份,在国家体育局的牵头下,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一部分竞技项目,提高一部分人的竞技能力,在当时环境背景下,获得金牌所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能够极大的提高公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这一标志性时间证明了中国已然昂首阔步迈进了体育大国的行业,此时继续维持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思路无疑是与当今的体育文化价值导向是相互背离。
如今的体育文化价值内涵在于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意识,金牌数量的多少所带给公民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已经微乎其微,更多的公民需要国家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体育保障体制,而不是仅仅将体育发展资源局限的分配在一部分人身上。这样发展之路无疑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互矛盾,因此目前的体育文化现状与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的运用存在着滞后性。
1.3 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关联性
成就体育强国之路,首先要让体育竞技文化理念为对方所接受和认同,文化具有同化的效应,因此在迈向体育强国之路的过程中,我国体育文化思想无疑要与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发生相互碰撞,其中固有的语言不通、表述不详等原因,要打破这种固有的局面,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的亲和力,以及与其他体育文化的兼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越广,接纳这种价值理念的国家越多和其他体育文化思想兼容性越好,那么对于体育强国之路的实现具有着提速的作用;另外体育文化传播的对象也要向国内众多的群众发展,让广大公民意识到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提高民众对体育文化的拥护,在广泛公民的拥护和参与下,成就体育强国之路不再遥远。
当然体育强国之路的建立也会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重塑产生影响,不仅可以让各个国家愿意接纳和了解我国的体育文化,也能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在他国传播的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的软实力的提升和主导价值理念。
2 从体育文化视角看待发展体育强国之路
体育强国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来表述的,也不是一些判定标准衡量的,它是体育文化上升到一定高度所具有的表现。体育强国仅从概念上来理解,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个就是国家体育项目整体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第二个就是普通公民体育健身的现状。第一点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国体育竞技项目偏颇性比较严重,在诸多田径等项目上优势欠缺,第二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从公民入手,提高公民体育发展水平来作为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缩影。
2.1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
体育强国,顾名思义是说明这个国家在体育发展中有着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发展水平,无论是竞技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国家普通公民的体育发展都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准,总体水平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
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从历届奥运会上的项目来进行分析,我国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乒乓球、跳水、体操、羽毛球等主观因素参与度比较高的项目上,但是在游泳、自行车、田径、水上项目等基础竞技项目上则长期处于低水平,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金牌项目的不均衡性,其中有资源的分配不均、体育发展策略制定的失衡等因素。另外,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更是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参与体育健身的程度、所获体育设施和体育保障的程度等等都不尽相同。
由于存在上述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等原因,使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要完成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过渡,无疑要从根本上来变革固有的体制、思想观念,实现质的飞跃,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2.2 体育文化在体育强国转型中的作用
体育有着惊人的改革魅力,它拥有者变革世界的能量,而赐予它这股能力的正是与之相互关联的文化因素[7]。在成为体育强国之前,其内涵的体育文化要被对方所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之上,最后才能够被接受,北京奥运会的这场视觉盛宴不仅仅让外国人大饱眼福,更是将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让他们认识并且接受中国的这种价值理念,当然在接受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产生中西体育文化思想的撞击的火花,我们应该在结合西方体育文化所坚持的奥利匹克精神融合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当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精髓,这样不仅仅能够让西方国家接受我们的价值理念,也能够被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只有提高了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体育强国的实现之路才能够走好走稳。
3 结束语
纵观他国的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发展之路,都是一个从脱节、滞后的阶段走向促进、提升的发展阶段的周期性进程。体育文化的贫瘠现状并不可怕,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也并不遥远,只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以人为本,提高广大公民的体育健身参与度与覆盖面,增强体育文化在他国的传播和影响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最终成就体育强国之路。
[1] 林顺治.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26-29.
[2]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3):3-8.
[3] 刘卫华,张继生.试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起源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11(3):32-35.
[4] 孙庆祝,付玉坤.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9(3):33-36.
[5] 黄聚云.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文化安全命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7-13.
[6] 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28-34.
[7] 黄 莉.从体育强国内涵探究体育综合实力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