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几点思考
2013-04-01张斌
张斌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对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几点思考
张斌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线性时间观将时间看做是一种绝对、均质、直线式的流动体。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研究从科学上证明了该观点的局限性。线性时间观使人们形成了“前因后果”的思维方式,从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两方面束缚了学前教育实践。借助儿童发展状况记录来分班,依照幼儿内时间随时调整教育节奏,突破教育生活常规,刻意制造惊喜等,有助于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束缚。
线性时间观;儿童内时间;学前教育实践
时间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最为陌生的事物之一,它看似无形却伴随人类存亡始终,任何人都难以超然时间之外。由于人类对时间认识的起点只能是感受体验,使得我们对时间的研究带有很强的直觉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时间本质的把握。而这种直觉式的时间观又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然深受人们时间观念的影响,因此,跳脱出对时间的简单线性理解对提升学前教育实践的品质大有裨益。
一、线性时间观及其局限
所谓线性时间观是指将时间看做是一种绝对、均质、直线式的流动体,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由于它的本性而均匀地、同任何一种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1]147。首先,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客观的,其存在、运动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制约;其次,线性时间是一种匀速的流动,既不会加快也不会变慢;再次,线性时间不可偏转,永远沿直线运动,因而逻辑上可以逆行。这种时间观和普通人的直观感受高度一致,也得到了经典物理学家们的认可,影响深远。但随着哲学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线性时间观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
借助线性时间观我们可以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例如,我现在看我在这纸上留下的上一句话,感受刚才的时间,看到的是时间的流逝,看到的只是过去;我现在设想我写下下一句话时的情景,亦可看到时间的流淌,我看到的是将来。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只是现在,因为过去的已经完结,将来的还没有到来,过去和将来只是现在的回忆或憧憬,不能算做真正的时间。但如果我们认同只有现在是真正的时间,那么现在是多久呢?现在只是一瞬,一瞬是多久?短到几乎无法感知,那么时间的持久性会荡然无存,线性世界中的时间将无法流淌。如果,我们认为真正的时间是过去与将来,现在只是过去与将来的分割点,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记忆与憧憬中,不会有当下的感受,但这显然与我们的真实感受不符。如果,我们认为真正的时间就是现在不断抛弃过去并且碰撞将来的过程,那么,如上所述,线性时间中没有真正的将来,将来只是现在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假象,这样,我们的时间就只剩下了过去和现在,而现在又只有短到几乎无法感知的一瞬,那么,真正的时间就只剩下了过去,而过去又仅是对已经完结了的现在的回忆,这样,我们就没有了时间。显然,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时间就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见,面对逻辑推理,线性时间的观点存在漏洞。
由于时间无法直接测量,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借助运动计量时间的方法,他认为“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动,也用运动来测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定义的”。这一方法沿用至今,无论是传统的沙漏、日晷,还是机械表、原子钟,所有计时器无一例外地要依靠某种物质运动产生的延续而实现计时功能。对运动现象的解释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力学理论,也造就了不同的时间观,其中线性时间观的物理学基础主要是牛顿经典力学。牛顿力学是建立在“参照系”基础上的,因此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绝对速度”。但牛顿相信存在“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称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其自身本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它处处均匀,永不迁移”[2]7-8。这一论断后来被对光的观测结果否定了,因为实验证明参照任何物体光的速度是恒定的!这便与牛顿的“相对速度”形成了悖论。举例来说,按照牛顿物理学来看,如果两个人(一人站着不动,一人坐在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上)同时看远处的一点光脉冲从一处向另一处的移动,他们记录到的光移动过程的时间是一样的(绝对时间),但他们观察到的移动距离却是不同的(参照系不同),根据速率=距离/时间,他们测算出的光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相对论终结了绝对时间的观念”![3]29
此后,一系列的物理实验证明了时间长短与空间位置相关,时间并非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恒定不变。这种时间变形的观点彻底挑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也许,这一系列科学研究对既不宏如宇宙也非微若粒子的学前教育来说实际意义不大,但量子物理和微观物理迫使人们彻底地修正了可预测事物连续轨迹的思想[4]120,使人们认识到线性不过是时间众多表象下的一个易于辨认的场景。
二、线性时间观对学前教育实践的束缚
线性时间观对学前教育的负面影响根源于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塑造。牛顿时间系统认为时间是均匀地沿直线运行的、方向可逆的客观现象,这使人们形成了“前因后果”的思维逻辑:在事物的发展中,曾经是后来的原因,现在是过去的结果,整个过程本质上并未产生新的事物,而是事物形态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具体而言,线性时间观对学前教育实践层面的影响体现如下:
第一,从根本上否认儿童发展可能的开放性,导致教育过分重视预设结果,对教育目的的设计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的是所谓人类经验,而不是每个儿童个体的实际需求。在线性时间的视野中,成长不是生命随意展开的结果,而是时间链条上的固定节点和习俗中的规定——几岁的人就应当是几岁的样子。正如儿童哲学家马修斯所说,成人眼中的孩子不能长的太大或太小。这和真实的人生是相违的。当我们放手学步儿时,他们可能或直行、或拐弯、或朝向某个无法预知的方向走下去、或跌倒——因为人是不确定的存在,人的成长永远不是封闭的命题。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对儿童作为具有生命张力的“人”的不尊重,是对教育目的的束缚。
第二,教育过程严重依赖钟表时间,无视儿童时间。线性时间观相信绝对时间更依赖绝对时间,一切涉及到与时间有关的活动,教育者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客观的计时标准执行方显科学——儿童的年龄可以精确到月,课程的安排可以具体到天,活动的组织可以精准到分……而这些年月日时分都是没有弹性的冰冷的“钟表时间”,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真实的阶段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被前者简单替代。
第三,过于强调周密计划,惧怕教育中的“意外”,导致教育沦为单纯执行计划的过程。在线性时间观来看,未来被过去的经验所规定,今天被对未来的设定而规范,所以,要实现预期好的“未来”,完全可以逆推出任何一步此前最理想的措施,由此可以很容易设计出完美的课程计划,由此,儿童的人生也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悬丝一般的流程上——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在哪里学都被缜密地预设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连出现“例外”的余地都不留。
可以说,第二、第三条是线性时间观对教育过程的束缚。
三、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可行之策
拒绝线性时间的控制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的时间观——时间不是计时器上的数字,而是不同人、不同受教育者、不同儿童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是他们各异的内在节律和成长速率。改变教育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改变在班级划分中以年龄为核心标准的做法,结合儿童发展状况记录来分班。
依照相对科学的传统,在学前教育中各类机构坚持按照儿童的生理年(月)龄编班,此种做法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假设之上——同龄的人其身心发展状况是相近的,因而可以接受相同的教育。这个假设最具任意性的地方是以人的在世时间认定人的内在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证实了儿童成长在时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以年龄作为唯一参照标准很可能造成教育内容高于或低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无法实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价值。
一个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在初步进行年龄编班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基础性的儿童发展状况记录得出其适合年龄班的建议。依照年龄编班具有简便易行、认可度高的优势,可以作为基本标准。而对儿童发展状况的观察则是借助对相关外显行为的推测判断其身体、心理某些方面的发育水平,这里,笔者使用的“儿童发展状况记录”一词,是为了尽量避免使用“评估”、“测评”等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我们的教育语境中,与“评”相关的词语总让人产生比较、甄别、排序的联想,它们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依照某种外在于被观察者本身的“客观”标准来判断被观察者的发展水平,这对于编班工作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而“记录”强调的是对当下被观察幼儿某一方面表现的如实文字化,它仅仅是接下来帮助分析该幼儿更适宜进入哪个班级的参考资料。有时,为了编班的需要可能要将这些记录与某个班级对幼儿需要具有的最基本能力条件相比照,但这也只是一种寻找两者共性多少的比照。为了确保这种记录不被当做无聊的评价资料,它不能被公开,只能在取得该幼儿及其家长与教师同意的条件下供被观察幼儿、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阅读。
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身体发育、动作技能、认知及社会性能力的相关基础项目,其具体内容应由研究儿童发展的专业人士主持制定。
其二,改变线性时间中心的教育安排方式,依照幼儿内时间随时调整教育节奏。
今天,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以全天日托为主,几乎所有的幼儿按部就班地遵照作息时间“上学”、“放学”,全天被安排得滴水不漏没有弹性。幼儿完整连续的生命被精确化到分钟的时间分格所斩断、碾碎,他们在急促的步调中不断“被变换”着活动内容,一会儿点名一会儿喝水,手工制作还没有完成又开始了午餐……这种时间上的控制使儿童丝毫没有从事自主活动的可能,从而巧妙地实现了监控作用,也使具体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成长促进作用可能刚燃起便随即因活动终止而熄灭。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匆匆忙忙的景象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幼儿园工作扎实教师敬业的体现,严重误导了教育评价。
对此,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根据不同幼儿及其家庭的需要,孩子们可能8:30到16:00在学校,也可能吃完午饭便回家,还可能在学校从清晨待到黄昏,在园时段的决定主体是教育消费方而不是提供方;完成一个主题所需的时间由其中需要做哪些事情来衡量,每一件事的完成时间又是由幼儿自己的进度决定,学习活动的节奏由幼儿自己控制而不是教师左右;教师们用诸如年、月、周的大时间单位循环评价幼儿的活动,形成了一道螺旋式的轨迹[5]166,179。可以看出,对幼儿时间的尊重给予了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幼儿在内部生命时间的引导下充分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感受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在社会中的地位;尊重幼儿自己的时间意味着一切计划只是各种可能性的一抹身影,教育活动不再是确定的,儿童要学习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自己安排人生、对这些安排担负起责任,从而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创造。
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对儿童时间的尊重,首先要放弃以线性时间作为度量中心的思维观,将注意力从时钟移到幼儿和教师的生命上来。作息时间不再是精准时刻与确定活动的对应,可代之以相对大跨度的时段划分;活动主题的时间不再是对学期时间的平分,代之以儿童探索持续的长度;每项教学活动不再必须在规定次数内完成,代之以依照幼儿的学习反映灵活调整;每个活动任务不再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结束,代之以其自己完成该任务的真正时间;认识重复对幼儿发展的必要性,教学活动的轨迹不再是由只发生一次的活动构成的散点或按顺序排列的直线。要实现这些改变对教育系统整体提出了要求,幼儿照管时间的不一致会增加教师工作量,以何种形式给予何种报酬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课程设置需要更加个人化,活动规模也以小组或个人为宜,这对班级规模和教师教育指导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性时间中心的教育安排十分易于计划和评价,“去时间中心”后课程计划可能会比较模糊甚至毫不确定,教育监督评估也须进行相应改革,那些过分依赖计划型文本的检查形式应被对幼儿的实际观察和对结果型文本的分析所替代。
其三,突破教育生活常规,刻意制造惊喜。
常规就是习惯,就是线性时间捆扎人的绳索。因为它,我们所见的幼儿园生活大同小异;因为它,我们的孩子“度日如年”地在重复中消耗着稚嫩的生命。如何挣脱这如茧的束缚?小朋友需要惊喜,被习惯化了的幼儿园生活更需要制造惊喜。
或者说,就是要借助一些合理的做法有意识地打破所谓常规和常识,让平静得过久的教育生出些喧嚣与躁动。例如,某幼儿园,当幼儿们安静地进入罂粟花田观察时,一匹斑马冲进花园,所有的幼儿们停止了观察,一窝蜂地冲向斑马,欢迎斑马到来,发现躲在斑马道具下的是汗水淋漓的老师[5]166,295-297,按照规定,斑马不属于“罂粟花”项目,但它在罂粟花中登场了,这次意外为平静的户外观察添上了看似不协调但非常有趣的一笔。站在知识逻辑立场这真是不协调,站在幼儿角度这真是有趣,因为所谓的知识逻辑是对事物关系的规范化规定,它拒绝合乎理性以外的任何解释,因此制造意外带来惊喜本身就带有告别线性时间的后现代意味。实践上,它又贴合了童趣,或者说不按常理出牌本身就是童趣的一种特点。
当然,需要澄清的是,惊喜是一种意外,意外永远是例外,所以惊喜的制造需要拥有那些童心的教育者们偶尔为之,否则惊喜将不再有惊有喜。
[1]林德容.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2][英]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关洪.空间:从相对论到M理论的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宇宙黑洞[M].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法]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美]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Some Thoughts on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cept of Linear Tim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ZHANG B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he concept of linear time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absolute,homogeneous,linear flow of body.Relativity and quantum physics research justif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concept scientifically.The concept of linear time makes people form a way of thinking of"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The two aspects of education goal and education process constrain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The division of classes should depend on the records of the child development.The rhythm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at any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children's internal time clock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rules of educational life,deliberately create surprise,etc.,which helps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concept of linear time.
linear time;children's internal time clocks;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G61
A
1008-2794(2013)06-0045-04
2013-09-07
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2012SJB880002);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10YJCZH112)。
张斌(1979—),女,安徽阜阳人,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