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2013-04-01张其敏
陈 静,张其敏
(重庆科技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庆 40133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陈 静,张其敏
(重庆科技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庆 401331)
高等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建立“责任共担”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监控环境,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和作用。
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快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高校在招生规模、校园环境等硬件建设方面极大改善的同时,教学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困扰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成为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英美等国奉行的“股东至上主义”治理模式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曼(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对利益相关者做出经典的定义,即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1]。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影响公司利益和受公司利益影响的并不限于股东,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治理公司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公司的管理和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公司决策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合力决定[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逐步扩大,其应用已突破管理学的范畴,扩展到包含教育在内的社会公共政策领域,为各类型组织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框架。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没有严格意义的股东,没有人能对大学行使独立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大学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集合。因此,大学实际上是一种多边契约的联合体,相关各方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及大学发展的质量,并受其实现过程的影响[3]。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照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实施及其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监控是为了保证实现预期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对监控对象进行监测和控制。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监控是指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由相关组织机构对教学质量涉及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反馈和改进,以便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所构建的系统、科学的系统[4]。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大多局限于内部监控,外部监控比较薄弱。开展的方式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检查评估为主,忽略了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体系,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效力。应该明确的是,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解决教学质量监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教学质量监控应构建从源头到出口的多元参与、全程监控的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从促进高校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促进高校发展的需求与看法是不一致的。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希望高校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这也是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所在。从这个层面而言,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契合点。 从利益相关者影响走向利益相关者治理,是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实效,寻求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因此,界定哪些群体是利益相关者显得十分重要。利益相关者外延比较丰富,类型多样,既有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程度,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直接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政府、高校、学生、教师、企业、家庭和社会等。
随着大学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竞相将高等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期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更加关注办学绩效,即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根本利益所在。同时,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为高校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资金资助。由此可见,政府与高校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政府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作为高校本身而言,在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具有明确利益意识和独立利益追求的背景下,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因此,高校是教学质量监控不可回避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庭投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消费高等教育服务,其最大的利益诉求是通过系统学习,提升知识、素质、能力,并顺利实现理想就业,以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影响其未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收入水平高低、未来的发展前景。因而学生的利益与高校教学质量休戚相关。学生及其家庭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作为高等教育产出的使用者,其战略调整、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等都依靠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求具有合法性和紧迫性[5]。作为掌握着高校知识资本的大学教师,对高校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和控制权。教师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直接体现在当前社会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逐步改善,这些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再者,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会有利益诉求,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三、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较成熟的监控体系。我国应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责任共担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多方联动的协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监控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家庭、教师、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监控作用。
(一)建立“责任共担”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我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乏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政府、企业、高校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明确,教师、学生、家庭在质量监控中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质量控制乏力,理论研究滞后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运行良好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必须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路。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监控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学生及家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责任共担”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6]。在满足政府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平衡、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冲突和利益诉求,有效地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作用,实现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7]。
在“责任共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主要从政策、行政的角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专业评估和验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等。政府最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由学校据此对教学进行针对性调整。
企业承担着教学质量终端监控的角色,主要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人才培养工作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应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主动参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把关。[8]
高校通过汇集企业、社会、学生、家庭、教师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协调相关利益各方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并接受各方的监督,切实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应寻找适当的途径使学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适度介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监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可靠的质量管理者。
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工作,对学校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和教学质量状况具有比较清楚、客观的认识,可以通过同行评教等方式进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对提高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对于家庭而言,他可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秩序、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恰当有效的途径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教学一线中去。
(二)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保障机制
高校要改变质量监控主体单一、方式单调的封闭性监控方式,应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学生、教师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的协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优势,共同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保障问题,保证整个体系有序运转。
1.组织保障
一是由政府牵头,以地方行业为依托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指导高校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发挥教学前端监控的作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正确方向[9]。二是根据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意愿、能力、责任感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等,合理分配各方的责任和权利,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使其各得其所、各行其责,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效可持续开展。
2.制度保障
一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利益相关者通过适当的途径适度介入与质量监控密切相关的活动中,使此项工作能有序展开、规范运行。二是修订地方高校评估方案。依据人才培养需要设定评估指标,建立开放的、多元的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中涉及的各个要素及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进行评价,解决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问题。
3.经费保障
经费是影响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物质条件,必须寻求多种有效途径予以保证。建议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专项基金,专项经费可以从教育预算中获得,也可以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让用人单位承担部分经费,还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募集部分社会资金。
(三)营造良好的质量监控环境
良好的质量监控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将对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质量监控环境是教学质量监控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
1.转变观念,树立质量至上和人人有责的意识
为实现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利益相关者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质量至上和人人有责的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和自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次,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这一繁复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或高校的单方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再者,必须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同行动,协调配合,改变教学质量监控中头重脚轻的现象,保证多元质量监控体系有序运作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2.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顺利实现必须在机制约束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提高利益各方的自觉性,形成自律意识。自律意识是质量文化建设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质量文化。政府、高校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抓住有利时机向社会宣传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教学质量监控文化,引导各方更加准确地理解教学质量监控内涵,使相关各方形成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自觉维护教学质量监控规范的良好意识。同时注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宣传引导,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监控环境,使各方对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共识,促使他们成为可靠的质量监控者,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多元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林萍.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J].闽江学院学报,2009(1):55-59.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4]岳松,尹德志,等.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1):40-43.
[5]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54-58.
[6]魏海苓.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5(3):23-27.
[7]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32.
[8]胡子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72-75.
[9]胡四能.民办高校建立共同治理结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7(4):42-44.
(责任编辑刘海燕)
StudyontheTeachingQualityMonitoringSystembasedonStakeholderTheory
CHEN Jing,ZHANG Qiming
(HigherEducationInstitute,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ongqing401331,China)
The continuou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to be solved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based on the prospective of stakeholder theory,to establish multi-stakeholder participating mechanism and multi-linkage integrated cooperative security mechanism,to create good quality monitor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takeholders.
stakeholders;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G642
A
1673-8012(2013)03-0082-04
2013-04-25
重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GX-167 );重庆科技学院2012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J201210 )
陈静(1980-),女,四川泸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张其敏(1972-),女,重庆人,教授,硕士,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