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茶叶市场上的茶品分析

2013-04-01陶德臣

茶业通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水磨每斤茶叶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工作教研室,南京 210007)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宋代茶叶市场上的茶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茶叶市场上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质量有差、价格有别、数量繁多、品种丰富的商品茶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需求。这是宋代茶叶贸易繁荣的显著标志。

1 茶叶商品地域来源

宋代茶叶商品的地域来源相当广阔,几乎涉及所有产茶区域。这是由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产区的扩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官府的榷茶政策决定的。宋代产茶区域包括两浙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江南东路、荆湖南路、利州路、广南西部、福建路、淮南西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广南东路、京西南部、淮南东部等依次重要的 14路,各路产茶州军府有112个。这些茶区存在着数量繁多的茶叶,市场空间相当广阔。为了适应榷茶的需要,宋初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十三山场六榷货务制度,收贮淮南产区所设蕲州王祺、石桥、洗马场,黄州麻城场,庐州王同场,舒州太湖、罗源场,寿州霍山、麻步、开顺场,光州商城、子安、光山场等 13个买茶场收购来的茶叶。同时又在江南的宣州、歙州、江州、池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 10个州,广德军、兴国军、临江军、建昌军、南康军5个军;两浙的杭州、苏州、明州、越州、婺州、处州、温州、台州、湖州、常州、衢州、睦州12个州;荆湖的江陵府1府,潭州、澧州、鼎州、鄂州、岳州、归州、峡州7个州,荆门军1军;福建的建州、剑州,共计 38个府州军设茶场,茶园户只能在规定的茶场鬻茶予官府。这些地出产的茶几乎全部成了商品茶。而川峡、广南所产茶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也属于商品茶的范围,只是仅在本境自由流通。熙宁七年(1074年)榷四川茶,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禁榷,夔州路网开一面,只许境内贸易,禁其出境(夔州也一度禁榷,旋通商)。官府在3路设置了数十个茶场,“自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陕西卖茶为场三百三十二”[1]卷一八三。买茶场收购来的茶,有的在当地出卖,有的运往秦凤发售。这是榷茶时的情况。通商时和卖引法时,茶叶商品的地域性来源没有变,只是专卖变为自由买卖或政府监督下的买卖。总之,宋代茶叶市场遍及各产区,各地生产的茶叶大多数纳入到市场体系中运作,这是市场茶品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而东南茶区与川峡产区,则是茶叶商品的主要来源。这些茶被运往各地销售,构成市场上繁多的商品茶。

2 茶叶商品种类

宋代茶叶市场上的商品茶,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片茶、散茶二大茶。片茶生产、销售登峰造极,受其影响,市场上的商品茶仍以片茶为主,片茶数量、质量、价格一般高于散茶。从《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之八至一四所载宋代茶叶收购情况看,散茶最高价是舒州太湖场、蕲州洗马场的上号茶,每斤38文5分,最低价为南安军的一种散茶,每斤3文,而片茶最高价是睦州片茶第1号,每斤342文(其他片茶收购价每斤超过百文的甚多),最低价为建州山茶、南剑州山挺,均为每斤 13文。最高收购价片茶是散茶的8.88倍,最低收购价片茶是散茶的4.3倍。从茶叶出售情况看,已知散茶最高价为潭州雨前,售价每斤120文,最低价为杭州散茶,每斤30文,片茶最高售价是睦州第1号,每斤1001文,最低价是鄂州片茶碎末,每斤 25文。最高售价片茶是散茶的 8.34倍,最低售价片茶是散茶的0.83倍。如从《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志·茶上》提供的资料看,最高收购价腊茶每斤是散茶的4.93倍,片茶是散茶的5.33倍,最低收购价腊茶每斤是散茶的1.25倍,片茶是散茶的4.06倍。每斤最高售价腊茶是散茶的3.47倍,片茶是散茶的7.58倍,每斤最低售价腊茶是散茶的3.13倍,片茶是散茶的1.13倍。由此可见,市场上的片茶,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均远远超过散茶。从茶类来看,也是饼茶占统治地位。权威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列名的293种宋代茶,完全是饼茶的为234种,占总量的 79.86%,饼散兼有的有 23种,两共占总量的87.71%,完全是散茶的只有 36种,仅占总量的12.29%。

市场上还有一种末茶,即水磨茶,把茶用茶磨磨制而成。水磨茶是一种再加工茶,经营者为方便人们饮用,利用水力设置水磨,把片茶碾成末茶出售。如建州“自来磨户变磨末茶,成袋出卖”[2]食货32之30。末茶在南方兴起后,很快传到许多地方。京师铺户置水磨百余盘,政府税收最多时年达 30万贯,有 60余户铺户磨茶,以水磨茶供给京城内外食茶。绍兴四年(1098年),北方水磨已从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京城附近推广到华北许多地区,“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大造水磨茶。所用原料大凡为“商贩腊茶入京城者,本场尽买之”。但似乎草茶也成为水磨茶的加工原料,“裁元丰制,更立新额,岁买山场草茶以五百万斤为率。客茶至京,许官场买十之三”,这样看来,片茶、草茶均成为水磨茶的再加工原料。因此严格来说,水磨茶不是一种独立的茶类,而是为方便饮用的茶类后续再加工。但它一经出现,即风靡一时,迅速传布大江南北,京师内外,深受消费者欢迎。正是由于有利可图,元丰元年(1083年)官府榷水磨茶,元祐年间(1086~1094年)停止,但又于“绍圣(1094~1098年)复置”[1]卷一八四。

3 茶叶商品品质

宋代茶叶市场上的茶叶档次分明,质量各异,具有比较明显的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人士的消费需求。高档优质名茶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市场前景看好,销路广阔。名茶由于质量好,名声大,产量少,仍然属于市场上的抢手货。巴蜀、江淮、荆楚、建州是盛产名茶的地区。文同指出:“蜀土茶尤好,蒙山味独珍”[3]卷八,说明川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而蒙山茶又独占鳌头。范镇说,蜀产茶著名区有雅州蒙顶、蜀州味江、邛州火井、嘉州中峰、彭州堋口、汉州杨村、绵州兽目、利州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其生最晚,常在春夏之交。其芽长二寸许,其色白,味甘美,而其性温暖,非他茶之比”,“次罗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4]卷四。南宋时期,蜀茶在全国的地位已有很大下降,尤其是“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名茶“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嵋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土人亦自珍之”,但其“所产甚微,非江建之比也”[5]甲集卷十四。虽然蒙山茶仍是全国名茶,但宋人对名茶的推崇已不像唐五代人那样言必称蒙山茶、蒙顶茶了,相反,却对唐人多有批评。诗人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云:“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6]卷五十五。茶“唐多以蒙山、顾渚、蕲门者为上品”,而至宋朝,则“建安茶遂为天下第一”[7]卷七。建茶至宋已成为最著名的优质茶,名闻遐迩,成为众星拱月式的贡品,受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一致追捧。江浙一带草茶中的名茶也异军突起。南宋时李心传说:“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5]甲集卷十四。由于草茶发展,其名品已经成为与腊茶并驾齐驱的名优茶,故有“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的说法。在众多草茶名品中,日铸与双井不相上下。“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1034~1038年)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最终“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8]卷六十。出产日铸茶的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该茶“芽差短,色微紫黑,类蒙顶、紫笋,味颇森严,其涤烦破睡之功,则虽日铸有不能及”。此外,还有天衣山丁堄茶、陶宴岭高坞茶、秦望山小朵茶、东土乡雁路茶、会稽山茶山茶、兰亭花坞茶、诸暨石笕茶、余姚瀑布茶,而且这些茶仅是“梗概也,其余犹不可殚举”[9]卷十七。故张洖补充说:“前志载越中茶品甚详,而犹遗剡茶”,他据高似孙《剡录》一书,又列出西太白山瀑布岭仙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鹿苑茶、大崑茶、小崑茶、焙炕茶、细坑茶等茶名[10]卷四,令人目不睱接。

宋代名茶不断推陈出新,新品频出。这反映了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勃勃生机,表明市场对名优茶的强烈需求。而名品的及时创新、问世,则更好地保证了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宋代茶叶市场上的中档茶数量更多。从榷茶时官府向茶园户收购的茶品看,高档茶数量只占一部分,大部分茶叶仅是中档茶。宋初把建、剑州片茶分为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12等,虞州、袁州、饶州、池州、光州、歙州、潭州、岳州、辰州、沣州、江陵府、兴国军、临江军片茶分为36等,两浙和宣州、江州、鼎州只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号分等。散茶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清口、茗子等11个等级,而江浙又有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的等级。腊茶买价每斤自35钱至190钱有16等,片茶每大斤自65钱至205钱有55等,散茶每斤自16钱至38钱5分有59等,故中档大路货茶占据茶叶市场的主体。从茶叶生产的一般情况来看亦然。所谓名优特产品,取决于数量少、质量高、制作精,其原料来源、采摘技术、制作水平均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其优质名品只占全部产品的一小部分。由此可知,在茶业科技水平远落后今天的情况下,名优高档茶占市场上茶叶的数量不会太大,但经济效益可能比较明显,其根本原因是单价高。

宋代茶叶市场上也有部分低档茶叶。越是下等的茶,售价越低。如腊茶每斤最高购买价是最低购买价的5.43倍,片茶是3.15倍,散茶也有2.4倍,优质优价的规律得到初步体现。众所周知,茶叶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大体有季节、茶种、气候、土壤、采制等。一般而知,春茶质量较好,秋茶质量较次,如果采摘的是秋茶,质量当然不佳。从史料看,宋代茶园户采秋茶较为普遍。如四川“昔日官未榷茶,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晚茶,不限早晚,随时即卖。榷茶之后,官买止於六月。晚茶入官,依条毁弃”,园户以“私卖”进行抵抗[11]卷三六五。东南一带采秋茶的情况同样普遍。如陆游写到“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12]卷三十九,“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12]卷八十三,“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12]卷三十一,反映的是江浙一带的情况。在榷茶状况下,官府一般不收购秋茶,但也有例外。如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下诏:“如闻榷茶之所,官不售者,必毁弃之,斯可惜也。自今令第其品而受之,轻其价而出之,使物无弃而民获利也”[13]卷一八三。某些地方官也主张收购秋茶,如彭州知府吕陶也认为晚茶“若尽收买,所出之息亦不甚多”,或者让园户“留得晚茶一二分,尽价卖与客旅,稍助生计”[14]卷一。而有些茶官为了贪功,“务买数多,用为劳绩,拣选不精。人户启幸,多采粗黄晚叶,仍杂木叶蒸造,用填额数,并于额外别利价钱,名为不及号茶”[15]卷三十七,也收购了一批包括秋茶在内的低档茶。当然,不榷茶的时间、地区,秋茶完全可以出卖。茶树种类对茶质也有影响。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谈到的丛茶,“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制出的茶当然不是高中档茶,仅为一般贫农取得薄利的手段罢了。此外,采制技术不过硬,标准不严格,或者偷工减料,都制不出好茶,影响茶质。这些茶往往是“最下不堪色号”[11]卷六十一茶,再加上如掺杂制假等因素影响,自然就是“新时出卖不行,积岁渐更陈弱”[15]卷三十七的粗恶茶。对于这类茶,官府原来的办法是没收,后来有些地方也作了变通,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1]卷二九一。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茶叶市场上低档茶在所难免。

[1](元)脱脱.宋史[M].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

[3](宋)陈舜俞.都官集[G].

[4](宋)范镇.东斋记事[M].

[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

[6](宋)梅尧臣.宛陵先生集[G].

[7](宋)彭乘.续墨客挥犀[M].

[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

[9](宋)沈作宾, 施宿.嘉泰会稽志[M].

[10](宋)张洖.宝庆会稽续志[M].

[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12](宋)陆游.剑南诗稿[G].

[13] 宋大诏令集[G].

[14](宋)吕陶.净德集[G].

[15](宋)全宋文[G].

猜你喜欢

水磨每斤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冬储菜价格创5年最低 居民更爱新鲜菜随买随吃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让大米身价翻番的七种卖法
香喷喷的茶叶
白鸽探长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