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太湖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探讨
2013-04-01汪泽根
汪泽根
(安徽省太湖县农业委员会,安徽太湖246400)
太湖县位于皖西南地区大别山南麓。茶叶是该县传统农业产业,被县政府确立为“十一五”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太湖县现有茶园面积5466hm2,年茶叶总产量1200t,2011年茶叶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1.03亿元。全年名优茶总产量416t,总产值6303万元。
1 太湖县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与现状
茶叶始终是太湖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与其他经济作物(如苎麻、蚕桑等)相比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少有大起大落“,十一五”成为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1.1 生产基地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该县茶叶生产主要是抓低产园改造,至2002年全县实有茶园面积2800hm2,其中经过低产改造占70%,茶叶单产从亩产十几斤提高到二三十斤;“十五”以来,农业部门积极推广良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新茶园的开发进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几年,按“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农民自愿、择优规划、集中连片”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集中打造茶叶生产基地,到2011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5333hm2,其中无性系茶园1666hm2,万亩茶乡(镇)、千亩茶村不断涌现,如北中镇现有茶园面积1600hm2,人均茶园达433m2,该镇望天村茶园面积253hm2,2010年被评为省级“茶叶专业示范村”。
1.2 名优品牌创立 明清时期该县所产“芽茶”被列入户部贡品,其时产于境内天华诸峰一带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从1986年名茶“天华谷尖”的研制成功,拉开了茶叶品牌创建工作序幕,2000年县茶叶公司起草制订了“天华谷尖”茶制作地方标准,并相继取得了“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标志。目前,该县茶产品分为扁型和条型茶,全县已有多个茶叶品牌,主要有“天华”、“花冲”“、南阳河”、“寺前河”等。
1.3 发展茶叶机械化 新世纪以来,该县茶叶机械化经历了从茶叶老加工厂的改造,到茶园耕作、茶叶采摘、名优茶机械加工及清洁化加工厂建设的过程。目前,全县拥有大小茶叶加工厂91家,各类茶叶加工机械700余台,其中名优茶加工设备56台(套),茶园耕作机、茶树修剪机、茶叶采摘机、茶园灭虫灯等现代化设施也不鲜见。2011年底已建成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茶厂30家。
1.4 品牌整合 为实现太湖由产茶大县向茶商品强县的转变,自然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必须靠强有力的品牌支撑拉动。2008年,县政府做出了在现有茶叶品牌基础上进行资源有效整合的决定,出台了《太湖县茶叶品牌整合实施意见》,决定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对全县现有茶叶品牌进行整合,主打一个品牌。通过质量、市场影响、标准化、QS认证、茶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茶叶品牌分析,明确全县主打“天华”茶叶品牌,县农委出台了“天华”茶叶品牌管理办法。目标是创省、市著名商标,使该县茶叶主打品牌成为省市主打茶叶品牌之一,争创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和省级龙头企业。此次茶叶品牌整合在全县营造出了良好的茶叶发展氛围。通过品牌整合在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茶叶商品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举全县之力,形成合力做强做大“天华”茶叶品牌。2011年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34.7%,名优茶总产值占全年总产值的61%,名优茶均价151.5元/kg。主打品牌“天华”牌系列“天华谷尖”名茶产量37.5t,产值1031万元,均价275元/kg,“二祖禅茶”(含中档)308.5t,产值 3763万元,均价122元/kg;两者总产和总产值占当年名优茶的83%和76%,成为全县茶叶生产效益的重要支柱。同时,通过茶叶品牌的整合,全县茶叶品质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茶叶商品投诉率下降,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行为和包装使用进一步规范,非法包装得到有效扼制。
1.5 茶叶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在省、市主管部门关心支持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以茶叶命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多家,其中县天华茶叶合作社有社员538人,300人以上的合作社有8家,较集中的北中镇三家专业合作社共发展社员户620多人,入社股金88万元。其他涉及茶叶业务的合作社还有20余家。
2 影响太湖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主要障碍因子
2.1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制约规模化经营 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村北中镇望天村的实例,充分证明了靠农户几亩茶园,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只有适度规模发展,才具备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才能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茶叶质量有了保证,价格就有了升值空间,规模效益才能体现。
2.2 不够规范的市场影响茶叶销售与流通 目前,该县茶叶销售仍停留在茶厂各自为战、茶农上街叫卖层次,名优茶市场还是以礼品为主。县茶叶公司近年来在品牌整合、统一包装上取得一些成效,大宗茶开发与销售还很不理想,导致茶农效益不佳,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只高不扬。
2.3 质量影响效益 一是优良环境与优良品种相宜问题。由于多种原因,茶园良种化率不高,目前该县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比例只有31%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二是市场门坎上档次问题。目前,该县通过QS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及基地都有,可是经过上述认证的茶园及茶厂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有机茶及茶园的申报才开始,就是已经认证了的无公害、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也因为茶农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不足而遭诟病。
2.4 产业链断缺是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梗阻 茶叶是传统产业,也是极具发掘潜力的朝阳产业。茶叶产品除了传统的名优茶、大宗茶、特种茶外,应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果味茶、药用茶、茶粉、茶叶食品及茶叶保健品方向延伸和发展。实践证明茶产业只有向高科技、多样化和保健方向调整发展,通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保持茶叶产业特有的市场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太湖县近年来在茶叶产品开发上着重点还在增加名优系列上,县茶叶公司“乌龙茶”研制成功,增加了一个产品花色。其他方面尚未起步,笔者认为大宗茶开发和夏秋茶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加强和改善。
3 加快太湖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开局,太湖县主要领导对该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调研,茶叶毫无疑问是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政策既定,如何实施?
3.1 进一步明确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3.1.1 发展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以茶叶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标准化茶园;以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茶叶企业落户该县,做大做强;以品牌整合为重点,大力开发生态茶、有机茶、绿色和无公害茶,全面提升茶叶产业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3.1.2 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8000hm2,其中高标准茶园达到三分之一,茶叶年总产量达到5000t以上,茶叶产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3.2 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3.2.1 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按照“布局规模化、茶区园林化、品种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建设生态茶园。“十二五”期间,重点在山库区宜茶乡镇每年新发展标准化茶叶基地333 hm2,至2015年底全县茶叶种植规模达8000hm2以上。有潜力的北中镇、寺前镇要力争达到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镇标准。
3.2.2 着力培育茶叶龙头骨干企业 在现有茶企中选择1~2家有一定规模和开发潜力、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3~5年内,成为省级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培育1~2家市级茶业龙头企业,3~5家县级茶业龙头企业;在重点产茶乡镇积极发展茶叶产业集群,发挥集团优势,吸引外地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落户本地,力求更大发展。
3.2.3 充分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作用一是组织发动能力:合作社发展壮大自身同时带动农户发展新茶园;二是融资功能: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或与金融部门合作解决茶农发展资金不足;三是开发市场潜力:集团动作,降低农户生产、销售成本,增加社员收入;四是社会服务功能:合作社统一组织农资产品供应、统一组织生产加工、统一开展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在现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一要吸收更多茶农入社,达到社均成员400户以上,全县茶农90%加入合作社;二要进一步规范,使合作社真正成为茶农自己的家。
3.2.4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加大科技兴茶力度,以科技促进茶叶产业增产、提质、增效,力争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一是发挥县茶叶技术部门科技推广作用,县乡(镇)茶叶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蹲包片为茶农服务,县主管部门制定“县干联系乡镇、乡镇技干包村联户”工作责任制,把茶叶发展规划、推广良种和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品牌建设、科技培训等服务内容与产业发展、茶农增收等指标量化,建立一系列考核考评制度,实行绩效挂钩,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茶叶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形式,聘请院校教授、省市专家到县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安排技术人员、茶农到外地学习观摩、参加培训等等,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
3.2.5 加大茶叶产业发展投入 县政府整合各部门农业发展资金及相关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支持茶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茶叶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无性系良种推广与技术培训,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茶叶加工和茶品牌的创建宣传等方面。鼓励支持茶叶生产企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应用新科技,加大品牌整合和高科技产品研发,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对茶叶种植大户、专业村、骨干企业给予贷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