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伦理视角下广西海洋文化核心理念建构

2013-04-01时会永

创新 2013年3期
关键词:伦理广西海洋

时会永

广西作为惟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惟一有海的省区,海洋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洋文化的传承则关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实现。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广西开放开发的前沿阵地,开放的文化思潮蜂拥而至的同时,也使广西海洋文化的传承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生态伦理的兴起是基于对现当代生态环境危机进行的道德思考。生态伦理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的基本诉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海洋文化传达的是天人合一、海天一色的价值理念,与生态伦理的内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一、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溯源

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主要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沿海城市,兼顾到临近广西沿海的南宁、玉林、崇左等市。这片地域有着宽阔深邃的海面——海水、海滩、海岛,丰富的海洋资源——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线,自古至今自发创造和传承着海洋文化,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海为生、以海为美、尊海为“灵”的人与海之间的和谐关系。

以海为生。广西北部湾有珠玑鱼盐之利,使北部湾人民有了“靠海吃海”的资源和富于山海特色的生活。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载:“以射生食动为活,虫豸能动者皆取食。”明谢肇制在《五杂俎》载:“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岭南蚁卵、蚺蛇,皆为珍膳。”北部湾地区的食材多以山珍、水产和禽肉为主,配以岭南佳果如荔枝、菠萝、香芒等,饮食风格独特兼具山海特色。同时,乘江海舟楫之便,发展向外贸易。在汉代,合浦郡是当时赴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以海为美。这主要体现在海洋建筑、服饰工艺和节庆习俗等方面。在北海有着保存完好的100多年前的洋行、西方医院、领事馆、教堂、西洋风格的街市。服饰工艺有北海贝雕技艺、防城大板瑶服饰和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以及钦州的坭兴陶工艺等。

尊海为“灵”。这既蕴含着朴素的平等观,也体现着对自然力的盲目崇拜。百越族认为“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宇宙万物、自然界现象、祖先魂灵等皆有其灵性。在这种原始朴素的观念支配下,环北部湾地区的先民自然会产生大海崇拜,把大海和与之有关的自然界看成是灵性之物。他们往往把人的属性和自然界的属性联系起来,在思想意识中产生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灵”的纽带,通过这种神秘的关联,看不见的“灵”的世界影响和支配着看得见的“物”的世界,形成了与海有关的基本生活制度。如防城港京族人就有专门的祭祀海神的节日——哈节。[1]而且在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综上所述,广西海洋文化传承已久,广西沿海人民世世代代演绎着“人海合一”的和谐场景,诠释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

二、广西现代海洋文化溶入生态伦理的现实诉求

(一)是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诉求

海洋文化资源是广西的优势资源,是实现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但海洋文化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共生共荣,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海关系,需要以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生态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关系,人与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求把世界看做“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健全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2]

目前广西正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如今正在大兴土木,围海造地、渔港扩建、码头、酒店、煤场、堆场、旅游文化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工业文明是以征服自然为前提,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存环境危机和生态理性的迷失。据刘剋等学者的调查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广西环境状况存脆弱性无论是人文因子、自然因子,还是综合因子都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3]因此,在填海造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同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树立生态世界观,注重从地区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科学生产、科学消费,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

目前广西各地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且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提出了弘扬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规划。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保证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例如,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水平,最大程度降低围填海、近海捕捞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重视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茅尾海、涠洲岛—斜阳岛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保护区,保持近海生态功能。[4]

(二)是实现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必然诉求

“文化是城市之魂,是跨越发展的持久活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不仅在于经济层面,即不仅是用数字反映的经济效益,而是“化成天下”,即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内化为它本身的生活方式,以致外人一进入其中便能即刻分辨出此文化的独特性。[5]广西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善于保护现有文化资源,同时也必须在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下开发新的文化资源。要求人们把海洋(自然)视作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应当从“人—社会—自然”整体出发,保护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仅仅看做人类发展的工具和载体。

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海洋文化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中的大文化合作意识。海洋文化溶入生态伦理,并将这种思想文化溶入到广西的其他文化,如山地文化、江河文化之中,传达生态整体思想,注重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和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广西各地拥有大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山水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对这些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开发与保护、利用,是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中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要坚持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并举的原则,使各种文化资源既得到及时抢救、有效开发,又得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鉴于许多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出台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领导法规机制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机制;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公布全国、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建南丹白裤瑶族博物馆等10座生态博物馆;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和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媒体上对文物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广为宣传等。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走上法规化、制度化、科学化之路。[6]

三、广西海洋文化核心理念——海洋伦理观的现代意蕴建构

海洋伦理观是海洋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的价值判断和认同才能形成。因此,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海洋文化,注入现代生态文明的理念,构建广西的海洋伦理观,使之内化为广西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成为当务之急。

(一)从仰视到平视——“平等”的确立

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7]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和其他的自然物处于同等的地位。现代海洋伦理观,应摒弃之前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情结,应从仰视走向平等,确立人与海洋的平等地位,尊重海洋的价值。

广西传统的海洋文化中,表达的是人们对以海洋为代表的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崇拜,包含着一种自身对自然的无能为力和感喟自然的神秘莫测。祭祀海神和图腾崇拜都是真实的体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人类的历史则走过了一条“敬畏自然—征服自然—敬畏(尊重)自然”的过程,符合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前一个敬畏是对自然的无力抗拒,后一个敬畏则表达的是一种视万物为平等的生命,尊重其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广西从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正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主要是以征服自然为主。随着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理念,广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征服自然和尊重自然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五位一体”。因此,由对海洋(自然)的仰视转变为对海洋(自然)的平视,是新时代生态伦理赋予广西传统海洋文化的新内涵。

(二)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至善”的演变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8]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必须经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树立兼善天下的生态伦理观。主体性体现了人对自身价值的觉醒,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人不再成为绝对的主体,在人类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演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相处。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靠海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又把工业文明赖以发展的海洋及其周边环境视为被征服的对象,把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视作天经地义的主客体关系。在生态文明时代,这种观念必须转变,必须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将之视作主体与主体的同等地位,而不能把人的现实利益和需求作为惟一的目的。这种转变,不仅包括了对自己的善,也包括了对他人的善、对自然的善,以及代际之善或者称之为代际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人民才能获得与海共舞的福祉。以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为例,钦州市政府近年来尽量避免在三娘湾沿岸布局大型产业,使钦州三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种群。据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从2004~2010年间三娘湾共新增10至12头新出生的中华白海豚。[9]

(三)从半开放到全面开放——“兼容”的传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兼容是广西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长期以来,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交汇,使广西文化兼收并蓄,底蕴丰厚,多姿多彩。[10]千百年来,汉、黎、苗、回、壮、京、瑶等多民族和族群和睦共处,互相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层次性推进,很长一段时间广西文化给人的印象只是山地文化,其特点是封闭、停滞、保守。这也导致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开放并非完全彻底,其文化性格相对保守。广西海洋文化的兼容性,不仅包括民族内部之间的文化兼容和互相学习,更应该大力发展和完善跨境民族之间文化兼容。

海洋是世界各民族开放交融的舞台,文化兼容和认同是民族关系融洽和团结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必须将广西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发挥到尽善尽美。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走向世界,树立广西海洋文化的全局观念,树立区域一体化观念。充分利用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巨大的影响力,使其与各地各民族文化一起,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伦理广西海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广西尼的呀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