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

2013-04-01李亚萍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6期
关键词:法规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李亚萍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秩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滋生和掩盖腐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顽疾,并且出现愈演愈烈的严重趋势。会计信息失真侵蚀着时常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扭曲着市场经济运作所必须的信息沟通,干扰着市场行为主题的决策,破坏着诚信这一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道德根基,有碍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力求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国企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际上还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如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正因为如此,权责不明确,使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政企不分,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往往为了地方利益或领导政绩而自觉不自觉地支持企业的虚报行为;由于政企不分,一些政府部门会干扰企业的管理活动,使企业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而是把行政管理行为和方法强加于企业。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2.执法不严,处置过宽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虽多,并各有一套相对规范的条款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经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监督和检查较为频繁,但大多数执法单位,在执法或依法行政时,很多都以自身的保底任务为标准,在处置企业违纪违规事件方面,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处理,往往是象征性地处罚一下了事。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单位或个人的处置,也往往是避重就轻,未能起到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的作用。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迁就和助长了企业违纪违规的行为,这也是被检查单位屡查屡犯、屡禁不止、违纪违规问题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

3.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作为经济监督者的注册会计师,其基本职能就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做出评价,并出具书面的法定证明文件,信息使用者通常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做出各种决策,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信息使用者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收益大于成本,再加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素质较低的注册会计师铤而走险,发现违规行为不仅不予纠正或披露,反而为其出谋划策,瞒天过海,给造假披上合法外衣。此外,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的缺陷,经营管理者既是被审计人,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收费等事项,使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难以保持其公正性。

4.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够、素质不高

在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职工,直接受企业领导的管理,其升迁奖惩甚至在会计岗位、在企业去留都有企业领导所控制,因此,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而没有相应的独立性是无法履行《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职能的,是无法从最直接的环节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从目前情况来看,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此外还表现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会计核算上不是按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而是主动迎合单位领导的作假行为,为自己谋取一定利益,或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受理假凭证、做假账、编假报表,弄虚作假。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扰乱经济秩序,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动摇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严重腐蚀社会经济的健康躯体。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就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若投入的是国有资产,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企业的债权人,则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本息;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造成了呆账和死账,形成了金融风险;若公众是其债权人,则形成了债务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信誉水平大幅度下降。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得不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会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等方面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2.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过去,我国对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没有触及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端,只在表层采取了一些措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框架并没有被打破。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法规系统

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应增强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比较科学和超前的分析及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避免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产生过多的影响,从制度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还必须不断完善和会计法规的相关法规,使我们的财务会计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时,并具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威慑作用。

3.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的基本目标。要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及实物资产保护制度。同时完善和加强外部监督制度,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发挥其职能作用,定期进行财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本身其会计业务处理、会计信息的审查鉴定等也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管理,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通过建立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创造必要的条件。

4.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并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后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会由所在单位进行。这样主管单位难以对会计人员履行有效地监督,国家应明确对外提供真实信息是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一重点赋于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1]张兴俊,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及其治理.企业导报.2012年第24期.

[2]秦江萍,张勇.试析会计舞弊中利益相关者的舞弊行为[J].现代管理科学,2009(22).

猜你喜欢

法规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