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18例临床分析
2013-03-31廖志刚张爱明董又坤
廖志刚,张爱明,董又坤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荆州434000)
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1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56~88岁,平均年龄64.5岁。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合并有糖尿病史9例,冠心病史5例。入院时收缩压20.20~32.56k Pa,平均21.66k Pa。患者入院时主要以头痛头晕、呕吐为首发症状,其中呕吐12例,头痛10例,头晕5例,嗜睡6例,昏迷5例。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 (GCS):≥12分13例,8~11分3例,<8分2例。
1.2 诊断及出血量
18例小脑出血患者均做头部CT检查作出诊断,血肿部位按马景鉴的三型分法分类[1],大小按多田式公式计算。其中小脑半球出血15例 (左侧8例,右侧7例),小脑蚓部出血3例。脑室受压变形移位4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8例。出血量为8~25 ml,平均15.5 ml。
1.3 入选标准
对于血肿量>10 ml,伴四脑室受压,意识状态不好的患者,首选开颅手术治疗。对于意识状态尚可,行微创穿刺手术适应症可适当放宽[2]。对于患者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家属不接受开颅手术,也可行微创穿刺引流。对于脑疝明显,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微创穿刺无法起到有效减压,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按常规内科治疗方法给予吸氧、冰帽、动态监测血压,行控制感染、控制血压、预防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量采取脱水 (甘露醇、甘油果糖)降颅内压等。完善术前检查,同时头部备皮,根据CT片初步定位,在拟定穿刺点以金属丝做好体表标记,均于发病6~24h复查CT,并在CT下根据金属标记重新定位,确定穿刺方向及深度[3]。穿刺点避开横窦、乙状窦。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以北京万特福公司产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套件进行穿刺,有液化部分可先抽出血肿量的1/3~1/2减压,不能抽出不可强行抽吸,以免造成新的出血,术后间断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血肿,有梗阻性脑积水或四脑室明显受压者同时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2 结 果
本组18例,血肿清除率全部>70%。拔管时间血肿穿刺2~4d,脑室引流管5~7d,无脑脊液漏。随访3~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10例,生活自理5例,生活部分自理2例,死亡1例。死亡病例是88岁老人,出血量大,入院时已出现脑疝,家属不愿开颅手术,采用微创穿刺,3d后出现肺部感染、心衰等并发症死亡。
3 讨 论
高血压小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9%[4],因后颅窝代偿容积小,且临近脑干,出血后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极易发生枕骨大孔疝,并压迫中脑导水管、四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加重颅内压增高,容易导致生命危险。所以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治疗方法首选为开颅血肿清除,因其可以快速清除血肿及缓解后颅窝压力,缓解梗阻性脑积水[5]。对于尚不到开颅手术指征或病人及家属不接受开颅手术时,可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虽然不能立即完全清除血肿,但因小脑出血量仅20~20 ml,清除数毫升到十余毫升即可起到明显减压作用,是脱水药物无法企及的。伴有脑积水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颅内高压可进一步缓解,减少了发生枕骨大孔疝的风险。术后血肿腔及脑室中联合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可逐步溶解排空血凝块,可以进一步降低颅内压,加快血肿吸收,明显缩短病程,还可避免脑积水的发生。高血压小脑出血钻孔引流创伤较小,局部麻醉下即可进行,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
对于后颅窝微创穿刺,因可操作空间小,其首要是定位准确。常规CT检查时,以OM线 (眶听线)为基线,所包含后颅窝层面少,甚至最底层未包括进来,造成了定位的困难,加大了穿刺的偏差,要提前与CT技师沟通好,检查时基线相应下移,并减少后颅窝CT扫描的层距,以利于更准确定位。
微创穿刺方向是根据CT定位或引导[3],而CT扫描方向与枕骨有较大夹角,造成穿刺针在颅骨上开始进针时有可能打滑,移动位置,造成穿刺偏差。开始进针时可垂直颅骨,待在颅骨上钻出一小凹槽后再平行CT扫描线进针,开始进针不要过深,钻穿颅骨后拔出针芯,置入塑料钝头针芯逐步进入,到达预期深度。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经过简单培训也可开展。
[1]马景鉴,杨树源,鲁玉华 .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2]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86-889.
[3]曹学成,孙桂祥,孙宏亮.CT引导下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32例体会 [J].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5):217.
[4]周良辅 .现代神经外科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8.
[5]Topalogl u S,Topaloglu OY,Ozdemir O,et al.Hyper-t hyr oidism and co 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a report of 2 cases wit h electrophysiologic assess ment[J].Angiology,2005,56 (2):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