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风波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3-31徐砺
徐 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2000年以来,“抢购”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抢购风波一波接一波地不断上演。2003年,因“非典型肺炎”流行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食盐、大米以及称能够预防它的白醋和板蓝根;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在四川出现了抢购矿泉水事件;2009年,因为甲型流感而传言能起预防它的板蓝根又再一次遭到疯抢,蒜也成为抢购的对象,“蒜你狠”从此名声大震;2010年,受某大师绿豆能治百病的偏方的影响,又引发了绿豆抢购风潮;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核泄漏,受传闻“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食盐不安全”和“碘盐能预防辐射”的影响在全国又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2012年,古代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快到世界末日了,即便是不会灭绝,也会连黑三天三夜。为末日准备,一起去超市抢蜡烛吧!”北京、深圳和四川等地方又出现了抢购火柴和蜡烛的现象;2013年3月因传闻“天然气4月要大幅涨价”,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市民排队集中抢购天然气的“抢气潮”。这些看似“荒唐可笑”的抢购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我国民众群体心理是什么,如何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一 “抢购风波”是人类生存本能行为的凸显
上述种种抢购风波,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抢购行为,其产生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必要条件。心理学要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弗洛伊德早期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支持和助长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像吃、喝、排泄、睡眠、呼吸等本能行为均为人类的生存本能。本能具有能量,本能的心理能量驱动着人类的活动。人们购买板蓝根、大蒜、绿豆、碘盐、天然气、蜡烛等药品和生活必需品均是为了维持生命,保障个体得以生存下去。在人们正常的现实生活(食盐供给平衡,板蓝根供给平衡)中,生存本能都不会得到自由的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但是生存本能一旦受到外界足够的刺激,这种本能的冲动就有可能被唤起,进行抢购。抢购行为是在人类生存受到各种威胁的刺激作用下,为了个体的生存而爆发的,所以,抢购行为是人类生存本能行为的“凸显”。2011年的“抢盐风波”是在日本发生地震,核泄漏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而谣言“海水被污染”、“碘盐能够预防核辐射”,唤醒了人们的生存本能,为了消除核泄漏对生命的威胁,抢购能够预防遭受核辐射的碘盐,于是爆发了遍布全国的抢购碘盐风波。同样,今年3月受谣言“天然气4月要大福涨价”的影响,全国许多地方都因为天然气涨价传闻出现了“抢气潮”。柴米油盐气等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这些社会必需品涨价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就是巨大的生存压力。
二 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是“抢购风波”产生的驱动力
促使社会民众群体性抢购行为的内部驱动力是什么?笔者认为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是抢购风波出现的根本驱动力。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要是属于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需要的不满足体现为安全感的缺失,这种缺失会引起人们的紧张和恐慌心理,人们自然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减轻或消除紧张和恐慌心理从而获得安全感。比如民众过度的储蓄行为、城市住宅中铁窗铁门等均是民众安全感严重缺失的体现。抢购风波同样也是社会民众安全需要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爆发的保护性反应。如2003年2月初起,关于传染病诸如“不明肺炎十分可怕,只要与病人打个照面,或者同乘了一辆公交车都可能被传染”“这种传染病来得很凶,也没办法治疗,据说广州某大医院呼吸科和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有20多人被传染上,最早入院的已经在除夕前死了,护理那个人的护士不久也死了”等谣言开始在广州传播,这些谣言都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种危机时刻,民众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保证生命安全,谣言板蓝根能够预防后,出于防范心态,人们自然会把板蓝根作为抢购的对象。同样在2011年面临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后污染扩散也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对传闻中有“预防辐射”作用的碘盐等生活食用品也成为抢购的对象。在抢购食盐发生后,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民众抢的不是食盐,抢的是“安全感”!抢的是心理安慰剂!所以,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是抢购风波产生的根本驱动力。
三 人类“种族记忆”中群体性恐慌心理的唤起,催生抢购风波的爆发。
回顾爆发的一次次抢购风波,均伴随着各种谣言的传播,受“疾病流行”、“核泄漏核辐射”、“天然气涨价”、“地球毁灭、连黑三昼夜”等各类谣言传播的影响,人们陷入不同程度的恐慌,社会民众群体性过度抢购板蓝根、碘盐、天然气、蜡烛、大蒜等行为,就是群体性恐慌心理的具体表现。
恐慌心理是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集体潜意识是与人类种族的往昔紧紧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获得性遗传而代代积累形成“种族记忆”。人类祖先为了适应生态和生存环境而积累下来的生产、生活经验还保留在集体潜意识的种族记忆中,种族记忆使个体具有先天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在种族记忆的影响下,个体的行为就采取与我们的祖先大体相同的模式认识客观世界和对世界做出反应。人类祖先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里,即便在20世纪的年代也是如此,物质匮乏的阴影仍然时时笼罩着人们。为了在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求得生存,自然采取“囤积”、“抢购”等手段储备各种维持生命生存的必需品和各种商品。这些“种族记忆”中的“囤积”、“抢购”的行为会因人们在现实中面临具有威胁性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恐慌心理而唤起,从而催生抢购行为的爆发。如在谣传“今年4月份天然气涨价”的影响下,因为恐慌天然气的涨价,四川雅安一市民居然一天“囤积”2000方气。
四 “抢购风波”是社会群体从众心理的典型行为表现
各种抢购风波中民众的抢购行为实际上是属于社会大众的从众行为。为什么会多次发生抢购板蓝根、口罩、碘盐等从众行为呢?从众行为都会发生在什么情境之中呢?从众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指为和他人的反应、行为保持一致或为了与周围的人相匹配而改变某人的行为。对从众心理的研究早在1955年Deutsch和Gerard便开始了,他们的研究指出从众行为的产生是源于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当一个人处于令人惊恐且存在潜在危险的情景中,本人对此毫无准备时,信息性社会影响会以戏剧性的方式发挥作用,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更正确。同样模糊情境导致人们产生不确定性,当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时,他们会寻找他人的判断来确定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因此在看到他人从药店小包大包地购买板蓝根,看到商场、超市中人们大袋小袋地抢购碘盐,走到大街上看见排着长对购买天然气,而自己又不太清楚人们抢购的原因是什么,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再加上听到一些关于诸如“板蓝根能预防非典型肺炎”“地球不毁灭也要连续黑三天三夜”“天然气4月份要涨价”等谣言,许多人来不及对此谣言做过多的科学的、理性的思考,相信他人的抢购行为总是有道理的,既然那么多人都在抢购,所以便跟着抢购,于是便加入抢购人群中。
五 预防和消散各种“抢购风波”的对策
回顾和研究各种抢购事件的始末,探究抢购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目的就是总结预防和消除各种抢购风波的对策,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近十年来,我国爆发过无数次的抢购各种生活必需品、药品等抢购风波,我国各级政府、各类媒体处理和应对抢购事件的能力逐渐成熟和更趋理性化。
1.各级政府要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各种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不断出现,突发性的流行疾病、饮用水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各种恐慌性谣言的四处传播,凡此种种引发的各种抢购风波,可能引发一个地区、几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疯狂抢购,造成社会恐慌和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民心,影响社会民众的生活。所以,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无疑需要我们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建设。
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抢购事件
抢购板蓝根、碘盐、天然气、绿豆、大蒜等从众性恐慌行为的出现,都伴随着“板蓝根能够预防SARS病毒”、“食用碘盐能够预防辐射”、“四月天然气要涨价”“绿豆预防百病”等大量谣言的传播。《韦伯斯特英文大词典》将谣言定义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在网络时代网络成为社会民众认知世界、获取信息、表达民意、发泄情绪、人际交流的心理生存空间,这些来路不明的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互联网。网络里传播的信息可以折射出社会民众的心态、情绪、动机等,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监测网络传播可能形成舆情的信息,能够从传播的海量信息中分析预测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是什么?谣言中表达的社会民意是什么?民众的情绪是什么?由此可能会引发社会群体何种行为?比如当我们监测到“板蓝根预防非典”“碘盐防核辐射”、“4月份天然气要涨价”等网络中广泛传播的这些网络“热词”时,就要预测到由此会引发何种抢购风波或突发性危机事件,能够预测社会民众将会抢购哪些物品,从而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便可能避免抢购风波的爆发。
3.权威机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认为:谣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谣言的产生既取决于事件对于大众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取决于有关这一信息是否可靠。重要性和模糊性是谣言的基础。不论是因“非典”流行而引发群体性恐慌抢购板蓝根,还是社会民众因天然气涨价而引发的从众性抢购天然气,一方面在于生命、生存对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及时而确切的消息或事实,人们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比如板蓝根到底是否可以预防非典?天然气到底是否会涨价?地球是否要连续黑三天三夜?致使社会民众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担忧、焦虑,甚至恐慌,自然更会相信谣言而发生从众性抢购。因此应紧紧抓住“谣言止于公开”这个关键,在谣言出现时,各级政府、权威机构立刻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及时、准确报道披露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对模糊的事件给予清楚的解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积极的合理的回应,在事实面前谣言不攻自破,社会民众的恐慌的心理得到了安抚,“抢购风波”能够很快平息。比如在2011年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爆发的第二天,多部委发布了一系列权威信息有力地打击了谣言,对抢购风波给予积极的应对:中国盐业总公司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保证食盐供给;工信部发言人量底,我国原盐产量是食盐销量的8倍;卫生部权威性辟谣,及时发出“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的信息;国家发改委发出严打造谣惑众、哄抬食盐价格、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的通知。就在“抢购风波”爆发的第三天,正处在高峰期的“抢盐风波”戛然而止,社会民众的恐慌情绪得以消除。
4.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降低盲目的从众性抢购行为
抢购风波的出现,除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外还与科学素养缺失紧密相关。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或紧急事件的时候会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行为方式。如果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对各种谣言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相信“碘盐能够预防核辐射”、相信“地球会连续黑三天三夜”,在各种谣言面前自然更容易轻信谣言而从众性抢购。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严重缺乏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此结果仅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各种“抢购风波”暴露了我国民众科学素养的匮乏,科学素养的匮乏是造成民众在谣言面前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盲目听信各种谣言、引发群体性恐慌心理、进行从众性抢购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只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晓“通过食用碘盐是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地球不可能出现连续三天昏天黑地的情况”、“板蓝根不能够预防百病”。如果我们的民众能够具备起码的科学素养,在各种谣言面前多一些理性的科学的思考,无疑有利于降低盲目的从众性抢购行为,所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任重而道远。
5.加大对造成社会民众各种安全感丧失事件的打击治理力度,重塑社会民众心理安全感
食品的安全、生命财产的安全、居住环境的安全、社会秩序安全有序、隐私的安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既是我国民众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的体现,也是建设“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各类事件一件件一桩桩摆在国人面前,令人胆战心惊。从地沟油、瘦肉精、膨大剂、各种药物的造假案等各类严重威胁生命的食品、药品事件,到类似“艳照门”个人隐私被窃取事件,再到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事件,使民众丧失了安全感。我国民众安全感的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安全感的丧失自然会引发抢购事件的频频发生,要根治“中国式抢购”病,除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外,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进一步构建稳定、有序和谐社会和社区生活环境,加大对造成社会民众各种安全感丧失事件的打击治理力度,重塑社会民众心理安全感,这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消除大众抢购风波的根本对策所在。
〔1〕 Robert D.Nye著.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谣盐”自破抢购潮平息.新京报网〔E B/OL〕.http://news.bjnews.com.cn/2011/0319/112588.shtml 2011-03-19 02:40.
〔3〕 于世刚.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4〕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张宗周.荣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分歧〔J〕.江汉大学学报,1996,13(4):88-89.
〔6〕 〔M〕Douglas T.Kenrick等著,谢晓非等译.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9-149.
〔7〕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3-284.
〔8〕 中国科协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http://www.cast.org.cn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