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龙红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2013-03-31徐信杰赵振军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5期

徐信杰,赵振军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乌龙红茶是我国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而在1978年开始试制的一种新型红茶,它是利用乌龙茶茶青作为原料,经晒青、晾青、做青后,进行揉切、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加工而成。在加工的萎凋阶段,引入乌龙茶加工特有的晒青与做青工艺,然后进行揉捻、发酵,花香品质更加突出。乌龙红茶不仅具有乌龙茶花香的鲜灵持久,而且还有红茶鲜爽浓强的滋味、冲奶茶香味极佳的特点,加奶后汤色棕红或玫瑰红,芳香味浓爽,冷、热茶汤均能口齿留香[1]。

乌龙茶做青制茶工艺的渗透溶入,为传统红茶的加工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红茶品质的极大提高。从原料选择与处理、做青、发酵、干燥等方面,对多年来乌龙红茶加工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1 茶青及预处理

茶青是乌龙红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在最初的试验阶段,采用的是云南大叶中、凤凰水仙、黑叶水仙等半开面、大开面的二、三级茶青[1]。目前我国乌龙茶新品种研究已经有了较大进展[2],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了乌龙红茶的加工工艺,但是原料的巨大差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鲜叶原料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基础,不同加工原料对乌龙红茶品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此,要提高乌龙红茶品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乌龙茶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人们不断尝试不同新品种的各级茶青替代原来的茶青进行加工,如黄金桂、黄旦、铁观音、福建水仙等多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乌龙茶品种,使乌龙红茶在制作选择上有了更广的范围,也从此重新确定了乌龙红茶在其香气特色上的优势和选择[3],其中以金牡丹为茶青原料制成的乌龙红茶特点最为突出。

在鲜叶预处理上,一般采用萎凋温度35~38℃,萎凋时间15~20min,可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味最佳,综合效益最好;萎凋程度则以失水率7%~10%时能获得较高的品质,鲜叶失水率最好控制在8%左右[4]。

2 做青技术

做青是乌龙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做青环境直接影响做青质量。在早期试验乌龙红茶时,茶青是晴天在室外晒青,午后15~16时左右开始晒青 (温度约为28℃),晒青适度 (失水3%~5%)后,收起摊放 (厚度3~5cm)于摇青机,以每分钟32转左右的速度做青。但是,我国春季低温高湿和夏暑季高温高湿气候都不利于乌龙茶做青,乌龙茶做青的最佳时期在秋季。为了提高和稳定乌龙茶品质,最大限度地降低乌龙茶品质对气候的依赖性,需要模拟秋季气候进行人工做青环境调控[5]。1999年,福建农科院茶科所进行了湿度比较做青试验。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利用CENTER310型数位空气湿度表 (精度为0.1℃)进行了冷做青处理试验,冷做青的乌龙红茶色泽更深,具体表现为干茶色泽润度好、花香显露、滋味鲜醇、香气浓郁且持久,但做青温度过低,内含物转化缓慢,而长时间的晒青又导致部分可溶性物质的消耗转化而散失。然而,它对乌龙红茶品质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制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于操作,成茶市场认可度、认同度高。冷做青温度控制在高于20℃而低于25℃ (22~23℃),不仅能使做青时间减短10~12h,节约能源、人力、时间和空间,而且滋味浓厚耐泡、香气明显[6-9]。该试验及2010年改进的空调做青法、覆盖遮阳法[10]等,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乌龙红茶在做青工艺上的水平,因为乌龙红茶的香气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做青是乌龙红茶形成独特风味的关键步骤工序。做青温度、湿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着酶促反应的快慢,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均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程度也不同,导致香气的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在空调环境下,利于做青叶的走水,其水解酶活性能得到较好的释放,促使酶和糖苷键的充分接触,从而使乌龙红茶产生带有独特的斯里兰卡高山茶的花香[11]。

3 发酵技术

为了使茶多酚氧化酶以可溶形式从细胞或组织结构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其活性和稳定性,通常要将茶鲜叶在一定介质中进行充分的细胞破碎。揉捻使叶片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形成条索,同时使叶细胞损伤、茶汁溢出,促进多酚类与氧化酶接触氧化,为 “发酵”创造必要的条件。传统的揉捻发酵在揉捻时要掌握 “嫩叶轻揉”和 “七重三轻”的原则。揉捻室温度控制在20~24℃,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2]。但是,从1997年起,安溪茶农大胆采用轻发酵做青的方法,生产出了适应消费者的口味的乌龙茶,以致安溪乌龙茶的销量、市场占有的份额突飞猛进,从而影响到乌龙红茶的发酵口味倾向轻发酵。但是这种轻发酵工艺生产的毛茶香气中带青草味,滋味淡薄,有涩感,品种特征不明显,汤色略带暗,失去了乌龙红茶香高味醇的传统风格,甚至导致香气青气混淆不清[13]。为此,福建农科院茶科所曾尝试引入红茶的发酵机理来平衡这种青气,如湿发酵技术、干发酵技术以及湿发酵与干发酵的结合[14-16]。同时,乌龙茶花香形成机制的研究显示,茶叶中香气形成的分子机理是糖苷酶类水解释放萜烯醇类香气物质,因而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度的温度湿度以促进糖苷酶类的水解;另外,发酵过程是乌龙红茶蜜香形成的主要过程,发酵室的温度应保持23~28℃,相对湿度90%以上,摊叶厚度8~9cm,发酵适度为茶叶呈橙黄色、青气消失[17-18]。这一系列方法中以冰冻发酵技术试验效果较佳,即将萎凋叶冰冻处理后再揉捻、发酵、干燥,能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品质,对生产乌龙红茶有比较积极的参考意义[19]。

4 干燥技术

干燥是乌龙红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不同的干燥方法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不同。乌龙红茶干燥最主要目的是降低茶叶含水量,利用高温停止酶促氧化作用,散失青臭气。干燥主要有烘笼烘干和烘干机烘干2种方式。烘笼烘干多为茶叶生产专业户采用,而大型茶场多采用烘干机烘干。一般多采用2次烘干法,即毛火 “高温、薄摊、快干”,足火 “低温、厚摊、慢烘”。毛火要求进风口温度110~120℃,不超过120℃,温度过低会造成发酵过度,温度过高则造成外干内湿、条索不紧、叶底不展等;摊叶厚度1~2cm,烘干时间10~15min。毛火与足火之间摊晾40min,不超过1h,摊晾叶厚度5~10cm。足火要求进风口温度85~95℃,不超过100℃;摊叶厚度3~4cm,烘干时间15~20min。干燥程度在毛火叶达七八成干,含水量20%~25%,叶条基本干硬,嫩梗稍软,手握既感刺手又感稍软。足火叶含水量4%~6%,折梗即断,手捻茶条成粉末,茶香明显,条索紧结油润[20]。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食品保鲜加工技术之一,可以保存新鲜食品的色、香、味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具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损失小、溶解性好、保质期长、易运输等优点,揉捻后不用干燥而直接包装、冷冻贮藏,香气优于传统乌龙红茶[21]。传统工艺还可分为采用木炭焙笼烘焙 (炭焙)和电烘箱烘焙 (机焙)。炭焙是一项经验性的技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加工出来的品质不同,因此茶叶的品质不稳定;而机焙克服了这一问题,通过操作系统可以获得稳定的茶叶品质。在生产成本上,因炭焙过程中所需的木炭为实木炭,价格较贵,而且每次炭焙茶的量不大,也增加了单位成本。而机焙成本较低,并适合大生产应用。但是通过电烘箱被出来的茶品质无法与炭焙相比,炭焙香气持久、滋味醇厚回甘,不苦涩,喉韵明显,特别是更耐泡[22-24]。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木炭烘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其加工过程费时费力,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所以有必要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25-26]。目前在茶叶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电热烘焙,很多茶叶生产厂家或农户都拥有电烘箱,但是生产的茶叶品质远远不如炭焙茶。如何对茶叶烘焙机械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达到炭焙的相应效果,将是未来研究的内容之一[27-28]。

5 展望

乌龙茶发展到今天,经历了 “萌芽—适应—发展”的过程。乌龙红茶曾经被人们怀疑甚至否定,认为有悖于传统乌龙茶的制法,但事实证明它有市场需求,因而能不断发展并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通过进一步加强乌龙红茶在产品造型等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区域特色产业模式,加强行业监管与科技支持,构建乌龙红茶品牌建设策略,扬长避短、存优汰劣,乌龙红茶产业定能健康蓬勃发展[29-30]。

[1]江满琼,林茂河,曾佛桂,等.乌龙红茶试验报告 [J].广东茶业科技,1983,(1).1-15

[2]陈荣冰,林郑和,彭 艾.30年乌龙茶研究进展 [J].中国农业信息,2008,(12):23-26.

[3]黄枝明.新品种乌龙茶鲜叶原料与加工技术探讨 [J].茶叶科学技术,2006,(1):36.

[4]王则金,唐良生,吴秋儿.乌龙茶的萎凋工艺 [J].福建农学院报,1993,22(4):490-493.

[5]金心怡,陈济斌,王秀萍,等.做青环境调控方式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215-218.

[6]谢文华.如何掌握乌龙茶做青技术 [J].福建茶叶,2008,94(2):3-5.

[7]吉克温,金心怡,苏益平.乌龙茶空调制茶技术要点 [J].福建茶叶,2004,(1):16.

[8]林一沙,林振枝.谈空调在乌龙茶做青中的应用 [J].福建茶叶,2004,90(1):18-19.

[9]孙 云,金心怡,苏益平,等.乌龙茶在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机机理探讨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34(3):309-312.

[10]张方舟,陈荣冰,李元钦,等.不同湿度做青环境对乌龙茶香气的影响 [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4):34-37.

[11]钟秋生,陈常颂,游小妹,等.不同做青环境对丹桂秋季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4):468-474.

[12]银 霞,郑红发,王怀生,等.高香红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J].茶叶通讯,2012,39(1):20-23.

[13]苏兴茂,陈郁榕.浅析安溪乌龙茶轻发酵工艺的走向 [J].茶叶加工,2003,(2):20-21.

[14]黄福平,陈荣冰,陈 伟,等.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品质及香气组成的影响 [J].福建农业学报,2001,16(3):33-37.

[15]杨意成,梁月荣.乌龙茶花香形成机理的研究 [J].茶叶,2008,(1):10-14.

[16]机械与制茶研究室.乌龙茶做青新工艺技术研究 (摘要)[R].福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2.

[17]刘玉芳,杨 春,林朝赐,等.发酵时间对工夫红茶品种的影响研究初报 [J].福建茶叶,2008,94(2):21-22.

[18]黄国资,黄华林.英红九号品种加工红条茶的试验初报 [J].福建茶叶,2008,94(2):22-24.

[19]袁弟顺,林丽明,金心怡,等.冰冻对工夫红茶发酵及水浸出物泡出速率的影响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5):438-439.

[20]郭桂义,刘建军,聂 东,等.“信阳红”条形红茶加工技术 [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99-102.

[21]叶乃兴,杨如兴,杨 广,等.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J].茶叶科学,2006,9(3):38-39.

[22]张燕忠,张凌云,王登良,烘焙技术在乌龙茶精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探讨 [J].茶叶,2008,34(2):75-77.

[23]李名君.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J].国外农学—茶叶,1984,(4):1-15.

[24]曾国渊.精制乌龙茶烘焙作用的原理和要求 [J].福建茶叶,2004,90(1):33-34.

[25]吴小曼.浅谈精制乌龙茶土炉烘焙 [J].广东茶叶,1984,(2):28-29.

[26]吉克温.优质乌龙茶加工的技术特点 [J].福建茶叶,2001,87(1):2-3.

[27]李树源,智佳佳.浅谈我国乌龙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茶叶,2004,(30):160-162.

[28]郭雅玲,赖凌凌.福建乌龙茶加工设备研究进展 [J].中国农机化,2012,(4):28-30.

[29]丁 勇,雷攀登,徐奕鼎,等.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0(5):592-592.

[30]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8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