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止后期死蛹发生的关键技术

2013-03-31王素娟

蚕桑茶叶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蚕体蚕种养蚕

王素娟

(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习蚕种场 224051)

蚕种生产中,后期死蛹是影响一代杂交种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蚕种场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谈防止后期死蛹发生的关键技术。

1 后期死蛹发生的主要原因

后期死蛹指的是种茧调查结束后所发生的死蛹。一般有黑死蛹、黄死蛹、红死蛹等。后期死蛹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蚕体质虚弱、创伤感染、种茧保护不当、农药微量中毒等。一般情况下,秋期生产后期死蛹高于春期生产。

1.1 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蚕体质虚弱

由于蚕体质问题而引起的后期死蛹,主要为细菌性肠道病。该病主要是由肠球菌在蚕消化道内大量繁殖引起,家蚕体质虚弱,导致发病。家蚕死亡体质虚弱的程度与死亡的时期有关,在严重虚弱时,多表现为后期死蛹。家蚕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如桑叶质量不良、5 龄期高温多湿以及食桑不足等都会影响蚕体强健性,增加死笼率和后期死蛹发生率。

1.2 操作粗放,造成蚕体或蛹体创伤

生产操作中造成的蚕或蛹体创伤,为病原微生物入侵提供条件,是形成后期死蛹的重要原因。种茧育早采茧、种茧搬运、削茧、雌雄鉴别和蛹期保护各个环节的操作粗放,都会对蚕或蛹体造成创伤。雌雄鉴别后1 ~2 天内蛹体出现黑褐色小斑点,往往是创伤后病原感染所致。创伤后感染病原,往往引起败血病,而病原广泛存在于蛹体环境之中,因此,蛹体环境的保洁和消毒工作,决定了创伤后的感染发病率。

1.3 种茧期保护不当

长期以来,由于5 龄期养蚕工作超负荷,致使蚕上蔟后出现“松口气”的情况。所以,重养蚕、轻种茧保护是种茧育较为常见的现象。但种茧期保护是否适当,直接影响蚕的吐丝营茧和蜕皮化蛹,以及当期蚕种生产的产质量。高温闷热多湿的种茧保护环境会加速病原菌的繁殖,增大蛹体感病机率,增加后期死蛹的发生。如遇高温干燥的环境,旋蛹增加,创伤感染机率增大,也会增加后期死蛹。种茧期发蛾调节工作失衡,用高温促发蛾也会增加后期死蛹的发生。

1.4 微量农药中毒

秋蚕生产中由于大田农药的广泛使用,导致不结茧蚕发生,即使结茧也会导致后期死蛹的增加。

2 防止后期死蛹发生的关键技术

2.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体体质

2.1.1 做好良桑饱食

首先,严格各龄适熟叶标准,各龄要使用充分成熟的桑叶。为了提高桑叶的成熟度,春期在2 龄起开始摘芯,秋期采叶严控采用枝条下部老化叶,严防过嫩过老桑叶饲蚕。其次,做好叶蚕平衡工作,不养过头蚕,保证良桑饱食,尤其保证5 龄期让蚕食足桑叶。第三,要做好桑叶的采、运、消、贮管理,提高桑叶质量。第四,对给桑操作要进行规范。

2.1.2 做好各龄蚕眠起技术处理工作

按照“饱食就眠、合理保护、适时饷食”的要求,做好各龄蚕的眠起处理。一是加强就眠前的除沙工作,保证蚕座眠中环境优良。二是眠中温湿度要调节好。三是适时饷食,如果需要推迟饷食,推迟时间不能超过6 小时。

2.1.3 做好蚕室微气象环境的调节工作

在高温多湿或高温闷热的环境下,蚕的食欲下降,蚕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蚕期不但发生病害,还会导致死笼率和后期死蛹率大幅提升。

2.2 加强消毒防病,净化养蚕制种环境

一是按照生产规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消毒工作,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二是养蚕过程中经常观察蚕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淘汰病蚕及弱小蚕,坚持做好蚕体蚕座消毒工作,蚕室环境必须进行保洁和消毒。三是各龄饷食及上蔟要适度添食抗菌素药物。特别是大蚕期要根据养蚕期别和气象情况适度灵活掌握。在多湿的情况下要防止添食抗菌素造成桑叶过湿,造成不良影响。

2.3 加强种茧保护和操作,减少蛹体创伤

加强采茧、削茧鉴蛹及摊蛹工作的管理,防止蛹体创伤。一是做好早采茧工作,采茧时间一般在上蔟后48 ~72h,但还要看蚕的营茧化蛹情况决定。如果人手紧张,可以适当推迟采茧时间,防止过早采茧造成创伤。规范削茧鉴蛹操作,做到“一削二看三倒四轻放”,鉴蛹过程要轻、快、准,摊蛹要轻匀。对病死蛹要统一处理,防止水平传播。加强蛹期保护特别是裸蛹保护工作,调节控制好环境温湿度。在蛹期保护中特别要禁止向蛹体直接补湿。

2.4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建设优质高效的种茧育桑园,是提高蚕体质、取得优质高产蚕种的保证。一是加强桑园的肥培管理。重施有机肥,注重氮磷钾肥配合。二是做好桑园治虫工作。三是春期采取早摘芯、重摘芯的方法提高春叶的成熟度。四是要加强协调防范,防止农药中毒事故发生。

猜你喜欢

蚕体蚕种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在养蚕中成长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