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动力构成
——以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视点

2013-03-31梁建新方玉珍

关键词: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梁建新,方玉珍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动力构成
——以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视点

梁建新,方玉珍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四位一体的动力系统持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中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与我国原有意识形态供给所产生的矛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原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引领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力,重大突发事件的刺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催生力。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动力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既传承着连续性的主导主体、文化积淀和理论前提,又发生了看似断裂的新变化。但是,这种传承与断裂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轨道,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现实表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以面向现实、服务现实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发展史”;二是以理论创新、经验提升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发展史”。无论是实践的发展还是思想的创新都离不开强大动力系统的支撑,只有深刻而科学地分析推进这一进程的动力所在,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卓有成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与我国原有意识形态供给所产生的矛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原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一旦开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实践的创造超越了我们原来意识形态的视界,形成了原有意识形态与现实实践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得以解决,就会推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原动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以及这种实践与原有观念的矛盾。普列汉诺夫曾讲到:“很久以前,一个天才的意大利人曾经说过:‘观念的进程符合事物的进程,一切科学都是由人民的社会需要和要求中产生出来的。’人们按照自己在其中生活的那个社会的需要,而注意这些或那些自然现象领域。在任何一种科学中,实践总是先于理论,并且总是对理论发生最重大的影响。”[1]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再突破原有的意识形态观念,这时是要死抱着陈年流水的老观念不放,以老观念来看待新问题,还是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以实践的需要来更新原来的意识形态观念呢?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应该选择后者,这才是真正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实践推动的结果。比如,按照原来的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国家,公有制在农村就体现为集体所有制经济,因此,在农村搞包产到户就是单干风,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复辟。但是,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主义在农村越来越穷。穷则思变,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效,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再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而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项新制度不断稳定、完善并不断在全国推广。1980年,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些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2]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既要体现党性,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更要体现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离开了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再华丽的意识形态辞藻也不过是游离于人民思想壁垒之外的幽灵,最终成为孤芳自赏的理论垃圾。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始终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与我国原有意识形态供给所产生的矛盾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原动力,从而实现了我国意识形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3]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引领力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重复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也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邪路,而是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一理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一理想的引领下,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了精神家园的重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凝聚人心、坚定信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之源,是党和国家一切方针政策的最高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新的宇宙观,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把握世界的新视界。但是这一理想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僵死的教条,它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现实生活之中,换言之,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手段、途径、方法、内涵都具有一种差异性,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民族化问题。

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民族的解放与振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历史使命,并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这些共同理想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中国化的强大引领力。中国革命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破浪前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之所以能薪火相续,共产主义理想的激励与引领作用功不可没。正如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4]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5]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不竭的精神引领力。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力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解决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问题,产生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轨道不断前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中国化需要强大的思想创新力,这一思想创新力就来源于我们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意义不仅仅在于恢复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权威,更重要的在于,基于实践标准地位的确立所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广大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地盘。从此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了邓小平理论中最富特色的精髓。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这一论述表明了三重意思:首先,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的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要坚持从物质实践到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思想轨道,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解放思想所指向的主要对象是“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正是这些“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构成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意识形态障碍,这些意识形态障碍如果不清除,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伐,适应改革开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就无法出场。第三,解放思想的主旨是要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回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三十余年的历程,每一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问世,无不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正是因为思想解放了、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破除了,许多主观添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意识形态标签清楚了,才会产生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世,从“两个凡是”的颠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产生、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到社会主义本质观、科学发展观、科学政绩观、科学的所有制观、分配观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推动下的产物。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反之,就会在理论上误入歧途,在实践上遭受挫折和损失。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他进行理论创新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问题,形成新理论。他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需要,写出新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7]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继承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结合新时期面临的历史条件加入了解放思想的新内容,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前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不断创新的强大思想动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等。江泽民结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加上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集中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之中。胡锦涛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8]这一论述虽然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角度来讲的,但是,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些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有些虽然不是直接论及意识形态问题,但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承担意识形态功能,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为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比如社会和谐观、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政治民主观、执政能力观、政党先进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时间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重大突发事件的刺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催生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重大的突发事件对理论创新的推动。重大突发事件对于推进理论创新之所以重要,因为突发事件往往是矛盾暴露最直接、最尖锐、最明白的方式,同时又启示着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向。因此,注意研究和把握这些突发事件是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工农联盟”、“工人阶级是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等科学观点都是分析波拿巴政变、巴黎公社等重大历史事件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和分析一系列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其中既有影响我国的重大国际性事件、还包括一些自然灾害、社会群体性事件。江泽民指出:“十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遇到的关系我国稳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政治经济、自然风险,可以说是频频发生,我们从容应对,顺利度过了这些风险。我们从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也增长了见识和经验。”[9]这些见识和经验经过理论提升,就会转化为新理论、新观点、新理念,从而推动理论创新。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进程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

一是1989年发生的“六四”风波,这一事件是改革开放以后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尖锐对立的集中表现,它所反映的是走不同道路、举不同旗帜的两种改革开放观的根本对立。而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正是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的聚焦点。正是这一场风波,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极端危险性,也认识到那些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真实嘴脸与险恶用心,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极端正确性与重要性。中国之所以没有步苏东剧变的后尘,就是因为经过这次风波的洗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思想更加统一,立场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否则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正如邓小平在1989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0]

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一些处于执政地位的传统大党、老党纷纷丢掉了执政地位。比如印度的国大党、东欧的共产党、日本的自民党、苏联的共产党、印尼苏哈托专业执政集团、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等。这一系列的事情使我们党深入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加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如何解决对外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如何克服信仰危机等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成了后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催化剂。江泽民同志指出:“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11]“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不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下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选举中失败、秘鲁形势突变和前总统藤森逗留日本不归、菲律宾当前局势动荡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实例,我们应该明鉴啊!”[12]

三是“法轮功”邪教组织彰显出改革开放新时期理想信念问题的困境。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邪教组织短短几年的时间,成员数量竟然达到数百万人,其中还包括一些共产党员甚至领导干部、知名学者、大学生。1999年4月,竟然聚众一万多人,围攻中南海,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成立即将八十年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我们在党内和全社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很大。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对一些人却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呢?为什么像‘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会在一些群众甚至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中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腐朽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一些人会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13]

四是“非典”、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引发的发展观的深思以及“普世价值”的争论,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的问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2003年,“非典”的发生,引发了人们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正是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科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在2003年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结防治非典的基本经验,第一次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强调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次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创新;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文献。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功的抗震救灾,既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的科学运用,也是对科学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完善,但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和政客却把它解读为是践行西方普世价值的成功,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论争。但是,这一场争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危机之后的西方资本主义虽然看到了其制度的缺陷,但仍然顽固坚守其核心价值观,并冠之以“普世价值”的美名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已经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中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锻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掌握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权。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4: 4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3-08 -2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7]龚育之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383.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364-365.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责任编辑 陈浩凯]

Motivation Structur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

LIANG Jian-xin,FANG Yu-zhen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The quaternity motivation system of continues to propel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the motive power be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supply of Chinese native ideological system.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guiding power for the Sinization of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whil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generates the creativity of the Sinization,and the stimulation of great emergent events forms the ecbolic power of the Sinization process.

reform and opening;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dynamical system

A81

A

1672-934X(2013)06-0063-05

2013-1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胡锦涛民主政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中国特色研究”(11YJA710027)

梁建新(1971-),男,湖南安化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