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国际经验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

2013-03-30江苏省经信委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研究小组

唯实 2013年8期
关键词:联网发展

江苏省经信委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研究小组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并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物联网发展概况

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将微纳传感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将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欧盟委员会制定公布《物联网十四点行动计划》和《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等中长期规划,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发布了“I-Japan战略 2015”、“U-Korea”等多项包含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在内的发展规划。

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大规模普及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3500亿美元。美国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军事、工业、环境监测、农业、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中RFID(射频识别)应用占全球59%。欧盟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和M2M(机器对机器通信)展开,在电力、交通及物联网领域形成相当规模,Orange、沃达丰等移动运营商开展的M2M服务能力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针对灾难应对、安全管理、公众服务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特别是NTT、DoCoMo等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已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

虽然物联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多被上述国家牢牢控制,但物联网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为数不多的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产业,国务院把物联网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支持。总的来看,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研发进入系统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阶段。2012年全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增长38.6%,其中,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核心传输交换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M2M终端数量超过2000万,各类IC(智能卡)发卡量近90亿张。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取得许多成果,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WG7(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主导国之一。物联网技术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三年,我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201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北京、上海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承担了60%以上物联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广东连续多年推进粤港RFID产业合作,并在该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占全国70%以上份额。江苏应当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格局中定位江苏物联网发展,坚持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领域知名研发机构、著名企业和领军人才,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注重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欧盟、日本、韩国既从战略高度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又安排了具体的业务应用推进计划。北京、上海通过打造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政策环境,加快集聚各类创新和产业资源。江苏应当充分利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强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的配套衔接,努力形成产业、科技、财税、金融、土地和人才等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营造全国最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坚持谋长远与抓当前有机结合,以实施“信息化引领行动”等为重点,紧紧围绕“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扎实做好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全球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应用需求有待激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普遍做法是先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的方式建立示范性项目,进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发布的物联网规划也都将应用示范和行业推广作为推进重点,并明确了具体领域和项目。江苏应当超前谋划、及早部署,瞄准大的行业、大的需求,健全各部门间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以应用带产业,逐步实现物联网在江苏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提升物联网规模化发展水平。

依托“智慧城市”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很多地区先后启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上海、北京、浙江分别发布《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知》,重点发展多领域智慧应用,围绕“应用”形成智慧产业。江苏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集成应用和规模化推广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群”,在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物联网应用普及和产业发展。

三、江苏发展物联网的阶段性成果

物联网是江苏“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经信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坚持“做优做强物联网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扩大了规模总量。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完成业务收入1519亿元,增长37%;今年一季度,完成业务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35%,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促进了产业集聚。率先出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打造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全省物联网产业布局,目前区内产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5%以上。争取将无锡列入国家TD-LTE试点城市,承担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示范区内物联网核心企业达到794家,营业收入628亿元,MEMS磁传感器、微波RFID芯片、注射式电子标签等多项技术、产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增强了创新能力。围绕物联网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省内物联网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2家。突破了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在传感器网络接口、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标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开展了推广应用。在7个重点领域建设了64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四、江苏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根本路径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江苏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加快汇聚创新资源。以完善创新环境为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物联网“育鹰计划”和“双创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为目标,以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单位深度合作,组建多种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中介组织,针对物联网产业特点,加强跨领域、跨行业的集成创新,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坚持高端引领,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信息传感、组网通信、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应用抽象等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创新水平的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十二五”期间新增核心发明专利2000项以上,主导制定国际、国内重大标准10项以上,力争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突出应用导向,加快产业化步伐

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深化产用合作和资源整合,以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着力推进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安防、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医护等一批高水平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10个具有一定应用规模和用户覆盖面的自主可控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尽快形成完整的具备推广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和案例。

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进一步优化促进物联网推广应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和示范成果的推广应用。瞄准重点行业和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推广,逐步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为重要平台,以无锡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为重大机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创新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研发、行业应用、网络运营和内容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物联网市场。

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办好“南京软博会”、“无锡物博会”等重点展会,策划江苏物联网优秀案例评选和展示,提升“江苏物联网”的整体品牌形象。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展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物联网供需对接和应用推介活动,开展与贵州、新疆等省区的区域合作,实施“东西合作、阳光牵手”计划,更大力度培育和拓展省内外市场。

3.加快无锡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集聚发展

全力建设无锡产业核心区。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方向,实现无锡示范区建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加快推进和全面完成发展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早日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重点打造苏州、南京产业支撑区。苏州重点发展适应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各类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及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新型传感器件,依托集成电路与IP融合通信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微纳器件、网络通信产品和智能控制设备,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南京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和“未来网络谷”建设,重点发展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专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平台服务,做强做大物联网产业。

构建全省应用先行区。引导和鼓励省内其他地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错位竞争,走特色化发展路线。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物联网平台运营与内容服务,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向物联网核心产业领域拓展。

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无锡产业核心区、南京苏州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南京徐庄、无锡滨湖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推动环境优化与功能完善,发挥产业基地园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功能,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4.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实施50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大项目。切实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培育,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着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物联网产业链条。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将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择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物联网企业,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品牌塑造、并购重组等方式加以扶持,加快培育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领军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以“专精特新”为目标,促进创新型物联网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5.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立推进机制。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深化部省合作,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地方之间的工作协同,协调物联网重点行业应用及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共同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行业标准、产业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问题,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加强前瞻性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坚持开放式研究,加强运行分析监测,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准确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既要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又要着眼长远,提出事关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大局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投融资、用地保障、专项资金、行业应用等多方面支持手段,深化银行、企业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信贷倾斜。开展物联网企业认定、优惠政策享受等先行先试专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制定。加强政策规划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省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物联网发展的浓厚氛围。

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联网发展
SM9在泛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明导: 联网汽车现已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