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
2013-03-29
小麦纹枯病发生地域分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平原及华北麦区各省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推广,该病发生渐进加重,目前已成为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省份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从播种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形成边缘浅褐色、中间灰白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云纹斑.病斑多个相连可融合成云纹状大斑,发病较重的病斑发展深入茎秆,导致小麦生长后期倒伏、枯孕穗、枯白穗,一般田块减产5%~1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0%~40%。该病近年来在郑州市发生较重,我们2010年在小麦返青拔节期进行了几种杀菌剂不同使用浓度、不同施药次数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的合适使用浓度和施药次数,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5%三唑酮WP(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12.5%烯唑醇WP(安徽金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25%丙环唑EC(山东荣邦化工有限公司)、25%己唑醇SC(台湾嘉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2供试作物
小麦,品种为瑞星1号。
1.3防治对象
小麦纹枯病(wheat Sheath Blight)的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ren和R.Solani Kuhn)。
1.4试验处理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药剂喷雾法防治小麦纹枯病,共4种药剂,每种药剂设2个不同剂量,每个剂量施药2次。共16个药剂处理,另设1个空白对照。(1)每亩用15%三唑酮WP60g,喷1次药;(2)每亩用15%三唑酮WP60g,喷2次药;(3)每亩用15%三唑酮WP80g,喷1次药;(4)每亩用15%三唑酮WP80g,喷2次药;(5)每亩用12.5%烯唑醇WP20g,喷1次药;(6)每亩用12.5%烯唑醇WP20g,喷2次药;(7)每亩用12.5%烯唑醇WP30g,喷1次药;(8)每亩用12.5%烯唑醇WP30g,喷2次药;(9)每亩用25%丙环唑EC30ml,喷1次药;(10)每亩用25%丙环唑EC30ml,喷2次药;(11)每亩用25%丙环唑EC35ml,喷1次药;(12)每亩用25%丙环唑EC35ml,喷2次药;(13)每亩用25%己唑醇SC20g,喷1次药,(14)每亩用25%己唑醇SC20g,喷2次药;(15)每亩用25%己唑醇SC25g,喷1次药;(16)每亩用25%己唑醇SC25g,喷2次药;(17)空白对照。l~16处理兑水55~60kg喷雾。试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61.2㎡,在试验地周围设有保护行。
1.5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新郑市城关乡端庄村小麦纹枯病发生较重的一块麦田,面积4210㎡,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小麦生长期栽培管理条件一致,小麦长势较好。
1.6施药方法及时期
本试验施药2次,第1次施药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的2010年3月18日。第2次施药在2010年3月29日,采用“新秀”牌电动喷雾器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
1.7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施药前的2010年3月17日调查病情指数,施药后3~15d观察各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包括有益的影响,如:长势是否有药害。2010年5月14日小麦灌浆期调查病情指数,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定株调查20株。按以下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根据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0级:健株(无病);l级:叶鞘发病或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l/4以下;2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l/2;3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4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3/4以上,但植株未枯死;5级: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