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条件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

2013-03-29苏永新廖继雨夏子健刘艳红邵锦涛郑在武

湖北植保 2013年2期
关键词:病叶率子囊菌核病

苏永新 廖继雨 夏子健 刘艳红 邵锦涛 郑在武

(武穴市植保局 435400)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主要病害,它的发生和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菌源、品种、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它还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其中不同类型田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有差异。为了研究水田油菜和旱地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2011年~2012年我局开展了不同类型田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类型田

试验安排在石佛寺镇武山寨村廖三华责任田。两种类型田分别为棉花-油菜旱地连作田和水稻-油菜水田连作油菜田,两种类型田在同一地域。该区域为油菜常年种植区,两种类型田连续5年以上均种植油菜,土壤肥力基本一致。2011年两种类型油菜田均在10月25日~26日移栽,油菜长势及生育期基本一致,2011年油菜菌核病病指为Ⅲ级发生。

1.2 试验作物与品种

作物是油菜,品种是华双4号。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1.3.1 调查内容

子囊盘田间消长动态、叶株病率发生动态和茎杆感病发生动态。

1.3.2 调查方法

a)子囊盘田间消长动态的调查方法为:从田间始见子囊盘开始,隔7d调查一次,每种类型田5点取样,每一样点10m2,共50m2,记录子囊盘的数量,每次调查结束后清除每个样点的子囊盘。调查截止到菌核萌发结束,同时记录作物生育期。

b)叶株病率发生动态的调查方法为:从田间始见病叶开始调查,每种类型田5点取样,每一样点调查20株并挂牌定株,隔7d定点调查一次,调查病叶出现时间、记载不同时期叶片发病率,并记载作物生育期。

c)茎杆感病发生动态的调查方法为:从田间始见茎发病开始调查,每种类型田5点取样,每一点调查200株油菜,挂牌定株,隔7d调查一次。调查病茎出现时间,记载不同时期茎的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并记载油菜生育期。

2 试验结果

2.1 棉花—油菜连作田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

2.1.1 菌核萌发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该类型田子囊盘始见于3月9日(始花期),3月23日(盛花期)出现第一次萌发高峰(见图1),高峰期平均0.38个/m2,4月16日还可见子囊盘,平均0.06个/m2。7d后调查菌核萌发已结束,菌核萌发时间从3月9日(始花期)始见到4月16日(终花期)结束,两次菌核萌发高峰期都出现在油菜盛花期,同时,3月下旬雨日达10d,日降水量平均6.44mm,田间湿度大,油菜正处于盛花期,为菌核萌发侵染提供有利条件。随着油菜花期结束,子囊盘萌发也随之缓慢结束。

图1 两种不同类型田子囊盘萌发调查表

2.1.2 叶片发病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田间病叶始现于3月16日(初花期),见图2,病叶率为0.02%,随后二周内病叶率上升缓慢,3月23日调查,病叶率为0.19%。4月2日调查,病叶率也只有1.06%。其激增期是4月9日(盛花末期)~4月16日(终花期),病叶大量增加,从20.46%急剧上升到34.6%,3月下旬降雨10d,日平均降雨量6.44mm,田间湿度相对来说旱地连作田湿度要大。此外,旱地连作油菜在抽苔至花期长势较水田油菜长势好,植株高大,分枝多,极有利于带菌花瓣对叶片多次侵染。在随后二周内,即4月23日和4月30日期间,油菜进入角果成熟期,大量老叶、病叶脱落,其病叶率缓慢减退。

图2 两种不同类型田油菜病叶率调查表

2.1.3 茎杆感病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初次茎杆发病出现在4月16日(终花期),但发病率极低,平均病株率为0.3%。由于4月份日降雨量2mm以上只有5d,日降雨量平均1.25mm,此时,棉田连作田田间湿度低,对于病害流行不利,茎杆发病速度缓慢。4月23日调查,茎病率为6.2%。发病高峰期出现在4月30日(角果成熟期),病茎率急增到21.2%。由于茎杆发病速度与降雨有着直接关系,4月21日~22日连续降雨2d,日平均降雨量6.6mm。田间湿度增大。4月30日调查,茎病率在21.2%,7d时间茎病率增加15个百分点,随后二周内,茎病率变化不大,病情指数与茎病率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

2.2 水稻—油菜连作田菌核病发生情况

2.2.1 菌核萌发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该类型田子囊盘萌发时间与同期调查的棉花—油菜连作油菜田时间相同,但子囊盘数量偏少。3月 9日调查子囊盘仅 0.02个/m2,水稻连作田子囊盘萌发时间和数量涵盖整个油菜开花期,流行发生动态与旱地连作田相一致。即子囊盘萌发也有二个高峰期,分别在3月23日和4月2日,也与油菜开花期高度吻合,但水稻连作田子囊盘数量明显低于棉花连作田。

2.2.2 叶片发病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水稻-油菜连作田病叶出现时间比旱地连作田晚。3月16日调查(初花期)未见病叶,3月23日调查(盛花期)初见病叶,病叶率为0.12%,后一周内病叶上升速度比较缓慢,病叶率为0.62%。直到4月9日(盛花期)病叶率上升较快。病叶率也出现二个高峰期,分别出现时间在4月9日(盛花期)和4月16日(终花期),病叶率分别为18.2%、31.8%。随着油菜花期结束,油菜中下部病老叶脱落速度加快,其病叶率开始缓慢下降,从4月23日至4月30日,病叶率分别为24.5%~22.8%。由于4月份、5月上旬雨日、雨量偏少,对病害流行起到抑制作用。

2.2.3 茎杆感病情况

通过系统调查,油菜茎杆发病期出现在4月16日(终花期),茎病率为0.1%,比棉花连作田病茎率低0.2个百分点,4月23日调查,病茎率为4.9%,病茎率扩展较缓慢。高峰期在4月30日(角果成熟期),病茎率为18.5%。在油菜收割前5月13日调查,病害发展较慢。从4月份到5月上旬雨日、雨量统计看,2mm以上雨日只有8d,5月上旬雨量日平均不到2mm。因此,今年5月13日调查该类型田病茎率比棉花连作田低出4.4个百分点,病情指数低出0.5。

2.3 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对千粒重的影响

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对千粒重的影响有着直接影响。水稻连作田油菜籽千粒重,病指0级达4g,1级~2级相差不大,但3级~4级千粒重与前者比较,其损失率分别达17.5%~27.5%。1级~4级病害程度平均损失率达15.6%。旱地连作田油菜籽千粒重,0级达4.2g,1级~2级千粒重与水田连作田一样相差不大,3级~4级损失率分别达19.0%~28.5%,平均损失率达17.2%。2012年水稻连作田油菜千粒重损失率比旱地连作田油菜损失率略低,平均低于1.6个百分点。

3 小结与讨论

3.1 两种类型田油菜菌核病菌核萌发时间基本一致,但不同时期萌发数量差别较大。两种类型田田间初见子囊盘均出现在3月上旬,萌发高峰期出现在油菜盛花期,萌发时间及数量决定因素是雨日、雨量和温度。油菜整个花期菌核萌发数量旱地油菜较水田油菜多62.5%。

3.2 两种类型田油菜病叶始见期、高峰期决定于油菜开花期时间和花期长短,病叶率高低决定于雨日、雨量多少。如当月雨量、雨日多,田间湿度大,高温高湿花期偏长,且当月病叶率高。在油菜叶片发病期,旱地连作油菜叶病率、叶株病率较水田高,旱地连作油菜叶片感病期较水田连作油菜见病期早7d~10d。

3.3 病茎率的高低决定于油菜病叶率、叶株病率和油菜角果成熟期天气状况,如在角果成熟期天气干旱,无雨,且病茎率低;反之则高。两种不同类型田,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消长动态大致相同,但旱地连作油菜田茎病率明显高于水田油菜田。

3.4 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对千粒重损失率有极大影响。根据两年试验结果看,旱地油菜千粒重损失率高于水稻田连作油菜。不同病级之间千粒重损失率也有极大差别,级别愈高其损失率越大,最高达27%~28%之间。

3.5 根据两种不同类型油菜田菌核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在开展油菜菌核病防治时,必须针对不同类型油菜田,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对旱地连作油菜必须提早防治,在初花期结合油菜“一喷三防”开展防治工作,此外,在终花期进行一次补防,以减少菌核病对旱地连作油菜所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病叶率子囊菌核病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猕猴桃金龟子的防效试验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花生锈病防治指标研究
氮磷钾肥对萱草叶枯病发生的影响
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几种抗菌剂对泰兴香荷芋疫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