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评价

2013-03-29周仲瑜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腰痛体征证候

周仲瑜,卢 莎

(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湖北武汉430065)

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腰痛缠绵难愈、腰部活动受限、反复发作、遇阴雨天或劳累加重、得休息减轻为特征。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一生当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湖北省中医院李家康教授认为肾虚脉络瘀阻为腰肌劳损的主要病机之一,并应用补肾祛瘀法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本研究观察了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在患者症状和体征方面改善情况,全面评价本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0年7月~2011年6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按照病人就诊顺序排序,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补肾祛瘀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标准》制定:①腰部酸痛或胀痛,体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长久弯腰和在不良工作环境时加重。②晨间痛,轻者晨起时腰酸、腰痛明显,经活动后缓解,数小时后症状显著减轻;重者往往在凌晨时被痛醒,然后不能入睡,起床活动后稍有缓解。③体格检查时,压痛主要位于L2~L4棘突水平之间的腰肌部位,髂棘和骶骨背面骶棘肌附着处也可有压痛,腰部运动功能有一定障碍,腰部耐力试验时间在1 min以下;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但可排除骨疾病。④需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予腰椎CT或MRI检查。

1.3 纳入标准

①完全符合腰肌劳损诊断标准;②年龄30~65岁;③愿意配合且能够完成实验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不能完成实验者,包括不能坚持治疗治疗,影响资料收集和评定疗效者;③先天性畸形病变(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等);④患有结核、肿瘤、骨折等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癫痫、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补肾祛瘀针刺组)

根据湖北省中医院李家康教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经验,取穴:肾俞、太溪、阴谷、大肠俞、悬钟、委中、膈俞、血海、合谷。操作方法:肾俞、太溪、阴谷、悬钟均双侧取穴,采用补法,将所取穴位的进针深度大致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0.35 mm×6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时,医者采用爪切进针法,调整患者呼吸,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再将针刺入中层,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其后将针刺入深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超过3遍。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 min,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血海、膈俞、委中双侧取穴点刺放血用泻法,合谷、大肠俞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后取针。

2.2 对照组(普通针刺组)

参照新世纪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1]中《腰痛》进行取穴。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阿是穴。操作方法:选好穴位(其中肾俞、大肠俞、委中均双侧取穴),常规消毒,安定患者情绪,调整患者呼吸,用爪切进针法进针,提插捻转运针,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

两组治疗疗程均每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包括疼痛性质评分、疼痛改善情况评分)、临床体征积分,具体见表1~表3。

表1 疼痛性质评分标准

表2 疼痛改善情况评分标准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腰痛基本消失,证候疗效指数≥90%;显效:腰痛明显改善,证候疗效指数≥60%,<90%;有效:腰痛有所改善,证候疗效指数≥30%,<60%;无效:腰痛无明显改善,证候疗效指数<30%。证候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00%。

3.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表3 临床体征积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4。由表4可见,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补肾祛瘀针刺组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0.21 ±2.87 3.47 ±1.44**#组别 n对照组 30 10.45 ±2.21 5.35 ±1.69**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积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积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8.21 ±2.87 3.47 ±1.44**#组别 n对照组 30 8.45 ±3.21 4.35 ±1.69**

由表5可见,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体征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补肾祛瘀针刺组在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

3.4.3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6可见,观察组治愈率为43.3%,愈显率为76.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23.3%,愈显率为46.6%,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愈显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例数多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腰肌劳损表现为腰痛隐隐,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未愈,属中医学“腰痛”范畴,又称“腰脽痛”、“腰背痛”、“腰尻痛”、“痹症”、“腰腿痛”、“腰痹”、“肾着”、“腿股风”等。腰肌劳损的发生,外因为风、寒、湿、热及跌仆挫伤等,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亏腰府失养,故腰痛证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气为生命的原动力,肾气可激发和推动血液的循环,促进瘀血的消散,肾气不足则推动无力,气血瘀滞,且“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即对久病条件下肾虚与脉络瘀阻的内在联系作了高度概括,故李家康教授认为肾虚脉络瘀阻为腰肌劳损的主要病机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治病必求于本”,根据本病“肾虚血瘀”的病机,依据“损有余而益不足”的原则,拟定“补肾祛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旨在通过补肾祛瘀使虚得补、瘀得祛、筋骨得养、气旺血生、血行气行,以达治疗腰痛病(腰肌劳损)的目的。同时补肾祛瘀针法及取穴是导师李家康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临床运用过程中,治愈了大量腰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其中孙晶晶[2]观察补肾祛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工作能力,有效缩短疗程。

补肾祛瘀针刺法取穴中肾俞、大肠俞为背俞穴,肾俞为肾脏经气输注之处,可以治疗肾虚腰痛,配合大肠俞,可直接刺激腰4~腰5神经根后支,有效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神经根张力,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乃人身元气聚集之处,具有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等功能,为治疗肾虚之要穴,针刺可以达到补益肾阴、理气止痛的作用。悬钟穴为足少阳脉气聚注之处,又为八会之髓会。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膈俞为八会穴之一的“血会”,其活血化瘀作用尤为突出[3]。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要穴之一,主要功效有益气统血、养血行血;凉血熄风、调经止血;通经活络、祛瘀止痛。膈俞配血海能治疗多种由血瘀引起的病证,能有效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现代研究证实了血海穴善治血证[4]。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合谷穴镇痛作用显著。现代研究表明[5-6]针刺合谷穴可促进阿片肽的释放,激活下丘脑-垂体活动,抑制疼痛的感受和情绪反应,加强机体对疼痛的抵抗力和耐受力。综上所述,上述诸穴配伍是针对腰肌劳损的主要病机“肾虚血瘀”,从而能够迅速达到虚得补、瘀得祛、筋骨得养、气旺血生、血行气行、通则不痛的作用。而对照组在选穴上,主要以补肾及局部腧穴为主,缺少活血祛瘀的作用,而腰肌劳损常迁延不愈,“久病必瘀,不痛则通”,因此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不及补肾祛瘀针刺组。

本研究是继承和总结名老中医李家康教授补肾祛瘀针法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补肾祛瘀针法治疗腰肌劳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比普通针刺取穴,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0

[2] 孙晶晶.补肾祛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09

[3] 蔡国伟,贾玉英,戴春林.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 -2

[4] 张智光,姚钧荣,吉学群,等.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2,12(4):24 -27

[5] 陈万起.针刺合谷穴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盆腔炎1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1):5

[6] 石丸圭莊.电针刺激合谷的镇痛效果与经络的关系[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1):56

猜你喜欢

腰痛体征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