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3-03-28张海英
张海英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培养和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但任何教育不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并未受到感化,出现了不少问题,成为“问题学生”。归根究底,是学校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1. 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人格培养。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是无暇顾及就是熟视无睹。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令他们对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动于衷,进而造成感觉的麻木与钝化。更有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注重知识传授,班团活动课挪用做文化课,取消各类兴趣活动,甚至音乐、体育、美术也靠边站,周六、周日加班加点;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分数好便是思想品质好。这样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个性被忽视、被压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 对问题学生听之任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由于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所以有部分生性顽劣的学生想摆脱这种束缚和压抑,于是以上课睡觉、课间打闹、打架斗殴、敲诈同学等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学校对这些学生只是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寻求更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没有把这些顽劣的学生的顽劣行为扭转过来,只是简单地孤立,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校找不到归宿感,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巧用书本引导学生。中学时代,是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的时期,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对待人和事。作为教师,不能教会学生去正确对待各种大事小事,不妨引导学生多阅读为人处事和励志类的作品。文学作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从书本上获取一些经验之谈或基本理念,培养他们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时下,恰逢学校“感动接力,图书漂流”活动之际,笔者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利用晨会课引导学生阅读了《读者》、《青年文摘》、《少男少女》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刊物上的一些文章,并就有关文章进行了讨论。通过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们明白了该如何看待友情、爱情、成功、失败等。班里有个女同学,在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同学”之际,她竟抽泣不已,一时让我手足无措。经过事后了解,原来是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支持她。笔者引导她看了《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一文后,她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明白了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之后,又和她一起分析同学为何不喜欢她,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此后她表示一定会让同学喜欢她,也明白了今后应该怎么做。
2. 妙用交心开导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此时,作为教师就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在进行沟通时,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表现出耐心和韧劲、爱心与期望。只有感情真诚和情绪良好的双向交流,才能产生“共振”效应,才会有情感回报。可以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她(他)的心理活动,了解她(他)待人接物的原则;要经常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恳谈,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用心去理解学生,学生自然也会把心交给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爬山、郊游、观看比赛等,这些举动对于融洽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很有帮助。
3. 善用活动磨练学生。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开展献爱心、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在蓝天白云下让师生敞开心怀,彼此的心走进对方的心灵,既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开展各种文体竞赛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社会实践活动是磨练学生意志力的好方法,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参与活动,帮父母种菜园、饲养家禽……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磨练学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