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3-28黄德平

教育探索 2013年3期
关键词:学科群学科大学

摘 要:在学科群建设上,地方综合性大学存在着学科力量分散、建设任务不明确、学科关系未理顺、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学科群时,可通过理顺学科间关系、强化学术团队和平台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因“校”制宜地探索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67-03

学科群的组建能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产生新兴 学科,为承担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1]。通过学科群的方式来组织学科的建设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一、学科群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迫切需求

地方大学与部属大学相比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各种内外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的制约,在学科基础、资源禀赋、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地方大学存在着学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特色不突出、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研究团队力量薄弱、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对接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薄弱学科在科研攻关、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举步维艰,使得学科内部科研资源不齐、学术梯队涣散,学科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地方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困难与挑战,迫切希望探索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科的发展。

1.学科群建设是地方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当前,一些地方大学由于学科建设的水平还不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表现为学生知识面较狭窄、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素质不高等。组建学科群,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组合配置资源可为探索科学研究新方式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思路。由于学科群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在学科群中,通过统筹规划各相关学科,使各相关专业和知识领域间联系更加紧密,在课程设置和知识技能传授上更加便利,学生既可以接触多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技能,也可以在学科交叉的全新学术氛围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在学科与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和分化中不断汲取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在学科间交叉渗透中得到启示和发现,从而促使新观念、新思想的出 现[2]。因此,学科群建设是地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2.学科群建设是提升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与积淀下来的独特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的特色与竞争力,都离不开独特而有优势的学科。地方大学在核心竞争力上与部属高校还存在不少差距,迫切需要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特色和优势。因此,为了发挥现有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促进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生长,就要组建新的学科群。从以前只注重单一学科的建设,转向同时注重学科群体的建设,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等教学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使学校原有优势学科更加显著并得到加强,并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薄弱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地方大学资源配置优化组合

地方大学不少学科存在着“老、弱、残”的现象。“老”是指其研究方向缺乏新意和前沿性,其研究内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弱”是指或是由于学科没有形成主攻目标,或是由于研究方向和内容与其他高校学科雷同,并且缺乏优势,因而在科研、招生等方面始终处于弱势;“残”是指学科内人员及其结构、实验室和设备残缺不全,根本无力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相关资源,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缺乏对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制约作用。通过学科群的建设,设置专业基础课平台和全校性开放实验室,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资源实现自由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充分实现了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现有学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专业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3]。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地方大学虽已意识到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已开始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工作,但一些学科群在建设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分散,缺乏带头学科,难以组织或支撑学科群建设

许多地方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多,这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群建设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地方学校的学科多小而散,基础薄弱,学科间缺乏联系的传统与基础,缺乏必要的交叉和融合;学科发展不协调,学科间处于离散状态,使有限的学科资源游离分散,很难有效利用和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建设往往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科群内有一、二个主干学科作为龙头学科,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凝聚、整合与协同相关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群内的骨干、相关学科对带头学科进行支撑,相关学科、骨干学科与带头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但一些地方大学学科的离散状态,导致学科建设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带头学科和优势学科,不能组织带领相关学科共同发展,而且学科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与交叉,学科间的凝聚力不强,也导致组织学科群建设时困难重重。

2.盲目建设,拼凑现象严重,难以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学科群是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需要,由若干学科相互渗透、密切配合,共同围绕着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国内大学学科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路径:院系学科自然演变形成,行政干涉新组建形成,科研任务凝聚形成,学术团队自发形成;学科群组织表现为院系实体、学术团体或科研课题组等形式。

不管是什么组织形式的学科群,它应围绕着中心任务来组建并开展相关工作;或是围绕某一类人才培养而组织的相关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或是围绕某一研究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科领域交叉的科研攻关,或是兼而有之。现在,有一些地方大学内的学科群,既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明确的中心任务,只是在一些学科之上,冠以某某学科群的名称;学科群内的学科分散,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不明确;群内既没有一定的场所(教学科研基地),也没有稳定的人员,更没有开展相关的合作。这些冠名的学科群,往往是临时拼凑而成的,作为向上级部门争取资源的由头。

3.组织结构不合理,学科关系未理顺,制约了学科群的发展

学科群应是“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个学科的组合,这些学科可以是同一学科门类的,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门类的”[4]。学科群内包含有若干个分支学科,在横向上根据学科间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核心层、次内层和外层学科;在纵向上根据知识生产关系,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学科和其他辅助学科,上游以基础研究为主,中游强调开发研究,下游主要从事科技产业开发。现在一些地方大学组建的学科群,其组织结构不清楚,不是主干学科地位不明确,就是没有相关学科作支撑,或者是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纽带关联,看不出其内在关系。合理的学科群内关系应是共生关系,一个学科的发展能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学科群内可以有链状关系,还可呈现网状关系。学科交叉网络关系可以丰富学科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共生效应。如果学科群内学科关系未理顺,就会大大制约学科群的进一步发展。

4.组织保障不到位,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由于没有制定学科群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措施,组织保障不到位,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使已组建的学科群受到影响,发展举步维艰。一些学校没有建立专家主导的学科发展决策机制,没有对学科群进行合理规划,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创新学科群的运行机制,就盲目上马组建学科群,导致效果不佳。一是致使学科群隶属关系和经费筹措方式不明确,人员编制以及经费投入受到影响;二是导致缺乏过程监督,由于没有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使学科群职责不明确,无从考核与评估;三是不利于协调群内资源和各方利益,难以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学科群的对策思考

学科群的构建需要内外兼修。在学科群内部,要调整学科关系,加强学术团队和研究平台建设;在学科群外部,学校要统筹兼顾,做好规划,并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1.理顺群内学科间关系,确定学科群组织形式

组建学科群时首先要理顺学科间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明确带头学科,整合相关学科,形成核心学科层和外围学科层。带头学科是主导学科,一般为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它体现了学科群的总体发展方向,并具有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对与其相关的学科产生凝聚、塑造和引领作用;支撑学科一般是重点、交叉学科,它是骨干力量,具有支撑、辐射、纽带、创新、优化与拓展作用;相关学科如一些基础性学科,它起到铺垫、升华与巩固等作用。在保证核心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弱势学科的发展,通过集成互补、辐射带动的方式促进学科间的共同发展。

学科群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强求一个模式。根据学科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是实体组织、学术团体,也可以是大项目课题组织形式等。实体组织形式适合于现有优势或特色学科,其学科基础较好,主要解决学科发展的深层问题;学术团体形式适合于新兴学科群或交叉学科群起步阶段的建设;课题组织形式对前两种情况均适应,但需要核心学科强有力的组织与领导。不管哪种形式,都应是地方大学结合自身实际与条件、符合学科群的建设目标、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后作出的一种选择。

2.强化学术团队与平台建设,丰富学科群建设内涵

学科群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由不同学科人员构成的跨学科团队,主要包括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两个层面。构建学科群的学术团队,要鼓励学术人员相互间通过知识交流、理论借鉴、方法转换等方式来进行学术探讨,联合申报课题,协同科研攻关,共享创新成果。一方面,群内可以经常开展跨学科的研讨活动,通过引进来或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内外的交流合作,积极营造多学科学术转换与分享的氛围,扩大团队外部开放度。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学科群内部的制度与机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形成宽容、开放、和谐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科群团队内部的开放度。

学科群建设还要有平台基地作支撑。平台基地包括必需的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人才、信息、制度、环境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地方综合性大学要以学科群的发展导向来组织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成立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或基地,保证各种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学科群内建立多学科创新研究平台,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要改变原先资源专属于某一学科内而难以共享的状况,优化整合学术资源,提高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

3.因“校”制宜组建学科群,明确学科群建设目标

学科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了在学科群建设中必须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学科群的建设发展要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布局结合起来。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不能同时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和“齐头并进”,一定要分先后和有所侧重,从优势和特色学科入手打造学科群。组建学科群要考虑学科条件与时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而不是一哄而上。每一所学校,都要挖掘自己的优势,先要在优势特色学科内孕育培植,在一两个领域进行试点突破,探索学科群内的学科关系和组织形式,不断进行磨合与调整,时机成熟了再进行移植和推广。

地方综合性大学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不同类型的学校承担的任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强调知识生产功能,有的则注重应用人才培养。地方大学可以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来锁定学科群的主攻方向,确定学科群的科学研究或人才培养任务。在凝聚形成学科群目标时,群内学科应该积极参与,经过充分论证,达成广泛共识;在涉及多学科跨界问题时,要梳理出学科群的主线,明确中心任务,找准突破口;建设目标要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管如何,不能把学科群看作相关学科的简单联合,其建设工作要同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4.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营造良好学科群发展环境

学科群建设工作与单一学科建设相比,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的冲突要复杂得多,管理的难度也大得多,不仅要理顺“群内”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群外”的关系。在群内层面上,学科群要建立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分工合作运行机制,培育良好的群体文化氛围,以此来强化团队精神,强化群体意识,增强凝聚力,促进成员产生共同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群内成员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默契的合作。在校级层面上,学校要建立资源、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机制,配套完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措施并落实责任制。学校制定的政策既要考虑到学科群内学科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暂时还没有列入学科群的其他学科的发展;要处理好学科群建设与其他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要因某一学科群的建设而影响其他重点学科的建设。地方大学尤其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的弊端,清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让学科群有一定的人事权、资源调配权。学校可以成立统一的学科群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科群的组织设立、监督管理与建设考核,调配学科群建设的人、财、物资源。学校只有以规章制度和责任制来理顺各种关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学科群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总之,构建学科群是一条推动地方大学学科发展的新途径,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地方大学因“校”制宜地不断探索,找到一条确实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 对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1(8):77-78.

[2]凌永明,王焰新. 创新高水平的学科群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 才的有效途径[J]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104-106.

[3]骆小春,殷晶晶,胡永红. 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路径分析[J]. 教 育探索,2009(11):17-18.

[4]陆爱华,骆光林. 对工科院校学科群构建问题的探讨[J] . 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05(6):46-49.

〔责任编辑:孙 凯〕

收稿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S200)

作者简介:黄德平(1974-),男,江西铜鼓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科技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群学科大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超学科”来啦
山东环境资源学科群秘书长座谈会召开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语文知识选择的学科群范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