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综述

2013-03-28张秋生

东南亚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洋洲华侨澳洲

吴 丹 张秋生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江苏徐州221116)

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个独立国家。从19世纪40年代末澳洲“淘金热”起,华人以契约劳工的身份流向大洋洲各地并定居下来。目前,华侨华人在大洋洲的主要居住地和移民目的地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国家虽有华侨华人散居,但规模较小,人数较少。华侨华人群体在大洋洲逐步壮大,在世界华侨华人中的地位与影响日益提升,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综述试图就海内外学术界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之进行一些粗略的评述。

一 鸦片战争至二战前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

二战前大洋洲华侨华人群体人数有限,在1880年前后最多时还不到4万,但这一少数群体的出现已在当地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到达大洋洲华人人数的增加,白人恐慌的心理日益加重,排华浪潮此起彼伏,有关政府部门及报刊媒体纷纷对华人群体展开调查和报道。这些调查和报道为我们当前研究大洋洲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参考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洋洲各殖民地的人口统计数据。例如,维多利亚1854年第一次人口调查记录统计有中国人2341[1]。第二,当地报刊等媒体对华人的报道。尽管这些报道大多有失偏颇,立场倾于排华,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察看出早期华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处境。第三,大洋洲各地保存的相关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华工章程、移民条例、法案等档案资料[2]。这些材料对于我们研究早期华工和华人的生活状况、排华事件等有重要意义。

二战前关于大洋洲华侨华人的中文资料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清末官员学者的游历笔记。如《郭嵩焘日记》、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刘锡鸿的《英轺私记》、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等著作中都能见到有关澳洲华工的记载。第二,二次大战前在大洋洲国家已陆续成立了一批华人社团,有的还建有会所,保存了早期澳洲华侨的一些图片资料。这些图片文字记录为研究早期华人社会组织及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第三,直接相关的中文著作,战前关于大洋洲华侨史重要的参考书籍是陈直夫的《澳洲与旅澳华侨》,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澳洲的基本概况,下编对旅澳华侨的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3]。《澳洲与旅澳华侨》的出版在当时可以帮助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早期澳洲华侨华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二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洋洲各国及地区尤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认识到与亚洲睦邻的必要性及增加亚洲劳动力对开发澳洲的重要意义,顺应时代发展,对华移民政策逐渐放宽,大洋洲的华人人口逐步回升。因此,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关注大洋洲华侨华人,尤其是港台海外学者,起步要早于大陆的学者,其研究成果日渐增多。

如20世纪50年代台湾学者和侨务部门出版了一些关于大洋洲华侨华人的著作。1953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了两本介绍大洋洲华侨华人概况的著作,分别为雷镇宇所著的《澳洲华侨概况》和司徒泽波、陈本健所著的《斐济国、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群岛华侨概况》。两本著作章节体例相似,内容包括华侨所在国一般现状、华侨移植过程、人口分布状况、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华侨组织与社会生活以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等[4]。两本著作内容丰富,是研究大洋洲早期华侨华人状况的重要参考书。这一时期,台湾侨务委员会主持印行了一套世界各主要地区或国家的华侨经济丛书,其中《澳洲华侨经济》一书由刘达人、田心源编著。该书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华侨移住和经济发展的沿革、各行业的现状、经济、社团的活动情况和当地政府的有关措施,作了简明的叙述和分析,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后澳洲华侨华人的基本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这一阶段台湾地区出版的关于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的著作还有刘渭平所著的《澳洲华侨史话》(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6年)和刘达人所著的《澳洲与中国》(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7年)。

香港学者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虽不及台湾,但亦有专著出版或论文发表。其中冯吴碧伦的《纽西兰华侨同化之研究》(英文版)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研究新西兰华侨的著作,该书于1959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在新西兰的同化问题。全书资料详实,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学者都较为关注华侨华人史研究。其中美籍华裔学者沈己尧先生所著的《海外排华百年史》[6],其中第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排华百年史。作者对百年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梳理与划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海外排华运动线索。作者撰写该书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研究海外华侨的历史及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977年,研究澳洲华侨史的专著《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 (1901—1921)》 (英文版)出版[7]。作者概述了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华人移澳的历史及“白澳政策”形成的全过程,深入考察了在澳华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家庭社会生活等。书后附有大量统计图表和原始资料,不但加强了该书的学术性,也有益于读者在此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此外,1975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澳籍华人C.Y.蔡的《移居澳大利亚的华人》(C.Y.Choi,Chines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in Australia,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75),也是对澳洲华侨华人研究的一大贡献。

综上所述,港台地区和海外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然而这一阶段中国大陆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偏重于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资料整理与研究,涉及到大洋洲的部分极少。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在这一时期尚未见到关于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的专著或论文出版。

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国跨境移民潮以超乎寻常的速度高涨,大洋洲成为中国当代新移民追寻发展的又一重要的迁入地,大洋洲华人群体人数骤增,基本社会特征发生了重要变化。目前大洋洲华人社会拥有百万之众,在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大洋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也成为推进相关研究最重要的原动力,大洋洲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澳洲学者的研究

二战以前,澳洲史学家已出版有研究在澳华人历史的著作,但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殖民地时期的华人,其论述中大都带有白人种族主义的色彩,为“白澳政策”辩护,散播“黄祸论”,支持排华。二战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澳洲面向亚洲,调整外交政策,在澳洲掀起了是否应该废除“白澳政策”的大辩论。有些澳洲学者开始在著述中为在澳华人辩护,赞扬他们为澳洲的开发和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72年中澳建交,随后“白澳政策”废除,这两个重大事件为澳洲华人史研究提供了相对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研究澳洲华人史的热潮在澳洲出现,并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华人史的著作[8]。如A.J.Grassby的《中国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A.J.Grassby,Contribution of Chinese settlers to Australia,Canberra,A.C.T.:Office of Commissioner for Community Relation,1976)、凯斯茵·克洛宁所著《殖民地上的受难者,早期维多利亚华人》(Kathryn Cronin,Colonial Casualties:Chinese in Early Victoria,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82)较为客观公正地评述了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其贡献。又如《澳籍中国清朝官员——梅光达生平》 (Robert Travers,Australian Mandarin:The Life and Times of Quong Tart,Kangroo Press,1981),则是罗伯特·图威斯为悉尼杰出华侨领袖梅光达写的一本传记,客观完整地记述了梅光达一生的事迹。这些著作有助于重塑澳洲史学界及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

另一部由澳洲学者艾瑞克·罗斯撰写的重要华人史著作是《澳大利亚华人史》[9],该书在时间上跨越了整个20世纪,主要叙述了澳洲华人的生活、工作、风俗、语言、艺术和他们的经历。该著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仅描绘了华人在澳洲的初始和发展情况,还将中国文化作为背景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求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澳洲华人的精神气质,让读者看到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华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澳大利亚社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移民来源地也更为多样化,华裔群体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移民构成中的第三大族群。澳洲学者也从更深程度对其做更为细致的研究,如克里斯提娜·何的《移民和性别特征:澳大利亚华人妇女的工作、家庭和身份》 (Christina Ho,Migr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s of work,family and identity in Australia,Saarbrüchen,Germany:VDM Publishing,2008),又如雷·希宾斯的《澳洲中国男性技术移民的迁移与性别认同》(Ray Hibbins,“Migr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among Chinese skilled male migrants to Australia”,Geoforum,Vol.36,No.2,2005)等。

(二)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的研究日益繁荣,成果迭出。

这一时期对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华人学者首推刘渭平先生,他被澳华学术界公认为是“书写澳华春秋第一人”。上文已提及他于1956年在台北出版的《澳洲华侨史话》。1989年,其专著《澳洲华侨史》在香港出版。全书实由13篇论文组成,作者以大量珍贵资料,详述150多年以来,澳洲华侨的辛勤创业史和遭受异族排华之痛的斑斑血泪史以及广大侨胞一片丹心向往“振兴中华”的热爱祖国史[10]。其后,他又陆续增集资料,成论文若干篇,多在台北《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其研究范围亦由澳洲而兼及大洋洲其它各地。这些研究成果分为15篇论文,于2000年集结成《大洋洲华人史事丛稿》,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这两部著作不仅丰富了大洋洲华侨史的研究内涵,也为数百年移居此地的中国人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另一位对澳大利亚华人研究有贡献的澳籍华人学者是王省吾先生。他在1964年移居澳大利亚后,对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成果有《华工移民1848—1888,以澳大利亚为例》(Sing-wu Wang,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emigration,1848—1888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emigration to Australia,San Francisco,1978)、《华人移民研究,1840—1890》、《清朝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态度》、《十九世纪下半期华工在澳洲淘金谋生事略》和《澳洲的发现与清代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等,这些著作拓展了澳洲华侨华人史的研究领域。

海外出版的大洋洲华侨华人史还有周耀星著的《纽西兰华侨史略》。该著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介绍了华人移殖新西兰的艰辛历程和奋斗史、其中出现的杰出人物、新西兰的排华运动、华人社会生活和社团组织、对中国的抗战支持、战后经济政治生活等[11]。该著作的出版对于了解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历史有一定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家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亦有成果出现,并有专著出版。

如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吴燕和著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百年史1880—1980》,该书探讨了1880—1980年间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作为移民少数民族的适应过程[12]。作者从历史学和人类学角度集中分析了两个课题: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过去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取得和他们谋求改变政治地位的意义。

另一本关于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的著作是翟兴付的《萨摩亚华侨华人今昔》。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向读者介绍了早期华侨华人、西萨摩亚契约华工、现在东萨摩亚合同女工等不同时期各类华侨华人的概况,尤其是西萨摩亚华工出现的历史背景、受到的虐待和污辱、领事们的努力以及华工获得自由后奋发创业等历史[13]。该书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也丰富了华侨华人的研究领域。

近十年来,台湾学者主要从台湾本土出发,深入考察澳洲台湾移民的状况。如姜兰虹和徐荣崇曾多次前往澳洲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多年来对于澳洲台湾移民的移入地偏好、移民过程、居住地选择和决策、就业情形、社会适应等议题做过深入探讨[14]。此外,他们还注重比较研究,或是与大陆、香港移民做比较,如徐荣崇的《当代澳洲的台湾移民——兼论香港与大陆移民》(《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研究报告》,2002年);或是与美洲台湾移民做比较,如徐荣崇、陈丽如共同主持的《美国、澳洲、加拿大三国台湾侨民比较研究》(台北市:“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2005年)。

(三)大陆学者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愈加密切,国内移民潮兴起,大大促进了国内华侨华人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自费留学澳洲的群体越来越大,大陆学者开始较多地关注大洋洲华侨华人,出版了许多纵向梳理大洋洲华人史的演进脉络和横向剖析华侨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论文和专著。

有关纵向梳理大洋洲华侨华人史演进脉络的著作,首先要提及的是张秋生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该书主要探讨自远古至20世纪90年代的中澳关系,研究华工赴澳缘起与早期赴澳华工、各个不同时期的澳洲华人、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澳洲华人社团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战后澳洲华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变迁诸问题,堪称海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澳洲华人史的力作[15]。与其同年出版的有黄昆章的同名著作,该著作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华人人口的变动、经济与政治活动、社团与文教事业、澳大利亚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排华时期华侨华人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华侨华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与斗争、华侨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华侨华人同中国的关系等[16]。这两部著作各有千秋,都可作为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研究的通史之作。另外,郭存孝的《澳大利亚华人华侨遗存图鉴》以图片资料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书写形式,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澳大利亚华人移民150年来的发展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史料[17]。此外,郑寅达与费佩君的《澳大利亚史》、张天的《澳洲史》、侯敏跃的《中澳关系史》以及阮西湖的《澳大利亚民族志》等著作中也散见有关于澳洲华侨华人的概述。继澳大利亚华侨史方面的著作出版后,2001年,《新西兰华侨史》出版。这是一本较为系统记述新西兰华侨多年艰苦奋斗的历程和爱国爱乡的史书。全书共分12章,其时间跨度从1866年第一批华工进入新西兰作淘金矿工开始,至2000年新西兰华侨华人欢度龙年春节结尾[18]。该著作材料丰富,叙述明晰,是一本研究大洋洲华侨史的有价值的重要著作。

从横向剖析华人社会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专著出版,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或是以章节的形式分布在华侨华人研究总论中。在研究华侨华人史时,学者们注意到华人社团组织在华人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华人社团组织的创立背景、发展演变历史、社会性质、社会职能、特点、现状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与概述,并探索了社团组织随历史变迁发生的深刻变化,并强调社团在华人社会中将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19]。在华人经济研究方面,可分为早期华人经济和战后华人经济两部分。从研究者的成果中我们看到,早期华人多从事淘金业、蔬菜种植业、家具制造业,华人商业也已出现[20]。对战后经济的研究,吴行赐概述了1966年以来华人的经济活动和职业构成特点[21],张秋生探讨了二战后澳洲华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经济模式的构建[22]。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出版的《华人经济年鉴》与《世界华商经济年鉴》为研究大洋洲华侨华人经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华人高涨的参政热情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综合他们对华人参政原因的分析: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是客观因素,如“白澳政策”的废除、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战后人权观念的勃兴等;华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力量的增强、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参政意识的觉醒是主要动因;此外,与海外华人参政运动浪潮的推动、华人群体的支持、华文媒体的宣传也分不开[23]。在杨聪荣的论文《在“一个国家”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激荡中成长——从公民社会模式看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空间》中,作者利用公民社会理论来建构一个看待移民社会政治参与的参考架构,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华人参政形式发生的结构性转变[24]。在华文教育研究方面,亦有成果显现。如李天锡的《大洋洲的华文教育》,作者就大洋洲华文教育的概况作了阐述并总结其在近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25]。又如黄磊的《澳大利亚华文教育之现状》、刘芸芸的《澳大利亚华文教育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严丽明的《试析新西兰华文教育的发展》等文,分析总结了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认为主要有政府多元文化政策的支持、华人移民及其它亚裔移民的增加、面向亚洲的发展战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实力的增强等几方面原因[26]。大洋洲作为华人新移民的主要流向地之一,其“新移民”问题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杨力探讨了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分析澳大利亚目前的华人社会结构特征[27];李海蓉对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进行了初探[28];高伟浓从移民就业情况的角度探讨分析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存适应状况[29];李兴探讨了新移民对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影响[30]。

此外,在专题研究方面,有王孝询的《澳洲华人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31]、黄贤强的《澳洲华人与1905年抗美运动》[32]、张秋生的《澳大利亚华人与辛亥革命》[33]等。在比较研究方面,有黄昆章的《印尼与澳洲华侨华人政策的比较研究》[34]、于海燕的《1945年以来澳洲华人移民与犹太人移民之比较》[35]。但很显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有待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另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骤然兴起并延至今天的涌向澳洲的移民潮孕育了若干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其提供的信息亦可供学术界参考。如骆以清的《澳洲纪实》、王晋军的《澳洲见闻》、邱秉钧著《魂牵梦绕新西兰》、陈静的《澳洲新移民》、金凯平的《中国人在澳洲做地主》等,也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了大洋洲华人新移民的移民动因与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艰辛历程。

结语

纵观国内外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的进展,虽然已取得诸多可喜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首先,研究力量还有待加强。与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人研究相比,大洋洲的华侨华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在全球化和国际移民潮的影响下,大洋洲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的移民选择地之一,而现有研究水平则不相适应。学术界应该加强对大洋洲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其次,前人所作出的丰硕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著还比较少。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移民理论的探讨,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华侨华人领域的研究。

第三,目前,国内外对大洋洲各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呈现不平衡态势。其中,对大洋洲的两个大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较为显著,而对其他小国华侨华人的研究则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弥补对其他较小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使我们的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提升和平衡发展。

【注 释】

[1]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八辑·大洋洲华工》,中华书局,1984年,第6页。

[2]载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八辑·大洋洲华工》,中华书局,1984年。

[3]陈直夫:《澳洲及旅澳华侨》,商务出版社,1947年。

[4]雷镇宇:《澳洲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53年;司徒泽波、陈本健: 《斐济国、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群岛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53年。

[5]刘达人、田心源:《澳洲华人经济》,台北:海外出版社,1958年。

[6]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C.F.Yong,The New Gold Mountain,The Chinese in Australia,1901—1921,Richmond,South Australia,Raphael Arts Pty.Ltd.,1977.

[8]王孝询:《研究澳洲华人史的几部中亚著作》,《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9]Eric Rolls,Citizens:Flowers and the Wide Sea,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96.

[10]刘渭平:《澳洲华侨史》,香港:星岛出版社,1989年。

[11]周耀星编著《纽西兰华侨史略》,纽西兰双星出版社,1996年。

[12]David Y.H.Wu,The Chinese in PaPua New Guinea 1880—1980,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2.

[13]翟兴付:《萨摩亚华侨华人今昔》,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徐荣崇、姜兰虹:《澳洲台湾移民居住地选择因素与迁徙过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为例》,《中国地理学会会刊》,2001年6月;《澳洲台湾移民的空间性与地方性:居住地的选择与决策思考》,《人口学刊》,2004年6月;《近期澳洲台湾移民之生活现况分析及侨务政策上的涵意》,《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月;姜兰虹、郭良文:《澳洲台湾移民之职业结构》,《澳洲研究》,2001年;徐荣崇:《澳洲台湾移民在迁徙过程中的问题、调适与适应》,2006年台湾人口学会学术研讨会“廿一世纪台湾人口与社会发展”论文。

[15]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6]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郭存孝:《澳大利亚华人华侨遗存图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杨汤城口述,丁身尊整理《新西兰华侨史》,《广东文史资料·第八十四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林金枝:《澳大利亚的华人现状及其社团一斑》,《南洋问题研究》1986年第1期;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况》,《岭南文史》1991年第4期;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0]王孝询:《早期在澳华人的经济生活》,《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张秋生:《早期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生活与主要职业构成》,《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21]吴行赐:《一九六六年以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的发展》,《八桂侨刊》1993年第1期。

[22]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华人经济模式的重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3]叶宝忠:《九十年代澳大利亚华人参政的回顾与反思》,《八桂侨刊》1999年第4期;张秋生:《二战后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历程》,《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刘芝:《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华人政治认同问题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4]杨聪荣:《在“一个国家”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激荡中成长——从公民社会模式看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空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5]李天锡: 《大洋洲的华文教育》, 《八桂侨刊》1999年第1期。

[26]黄磊:《澳大利亚华文教育之现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刘芸芸:《澳大利亚华文教育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八桂侨刊》2009年第2期;严丽明:《试析新西兰华文教育的发展》, 《八桂侨刊》2005年第1期。

[27]杨力:《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

[28]李海蓉:《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29]高伟浓:《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存适应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0]李兴: 《新移民对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影响》,《八桂侨刊》2001年第4期。

[31]王孝询:《澳洲华人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暨南学报》1993年第4期。

[32]黄贤强:《澳洲华人与1905年抗美运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3]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与辛亥革命》,《民国档案》2011年第3期。

[34]黄昆章: 《印尼与澳洲华侨华人政策的比较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35]于海燕:《1945年以来澳洲华人移民与犹太人移民之比较》,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

猜你喜欢

大洋洲华侨澳洲
我的华侨老师
Penguins Are in Danger
传统土著艺术和大洋洲艺术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享誉海内外的澳洲奶酪
澳洲动物
巴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大洋洲岛国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大洋洲的朗伊罗阿环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