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题妙解六招
2013-03-27徐光辉
徐光辉
根据题干要求,通过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就叫直选法。一般来说,这种解题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难度较小的试题(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转换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其考查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和数量特征等,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认识水平,直接选出答案,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1 (2012年大纲版全国卷)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 正东、正西 B. 东南、西南
C. 东北、西北 D. 东南、西北
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对于组合排序型或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因罗列地理事物和现象较多,一时较难作出正确选择,可以把一个一个的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首先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掉,缩小判断范围。然后根据题干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内再逐渐淘汰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但也要做最后的复查。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2 (2012年福建文综卷)图1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下题。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
A.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 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 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利用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还能避免因单靠大脑想象造成的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3 (2012年浙江文综卷)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a,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a,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A. 21.5°至68.5° B. 11.5°至68.5°
C. 21.5°至78.5° D. 11.5°至45°
如区时、地方时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以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等值线图中相对高度和气温差的计算等。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命题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4 (2012年海南卷)图2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图中甲地时间为( )
A. 5日5时20分 B. 6日6时20分
C. 6日5时20分 D. 5日6时20分
推理分析法是解答地理试题时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地理推理型选择题和坐标统计图型等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的解答。运用推理分析法时需要依据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推理、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5 (2012年山东文综卷)图3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 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 苔原带
B. 温带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 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风力 D. 光照
定位法主要适合于解答区域地图类选择题。解答时需要首先对图示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然后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6 (2012年上海卷)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图4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上述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 亚洲 B. 亚洲和欧洲
C. 亚洲和北美洲 D. 欧洲和北美洲
我国为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2012年11月5日,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广州市出发,奔赴南极。此次南极科考总航程预计历时162天,计划航行27460海里。作为这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将进行选址。
对于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选址问题,考察队副领队李院生介绍说,开展第四个南极站选址调研,是未来新站开建的基础性工作。新站的目的,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开展更加持续的环境观测,更系统地研究南极大陆。目前,我国在南极已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山站和昆仑站都位于东南极大陆上。从位置上看,我国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大致处于一条线上,其中昆仑站由于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因素,目前还只是度夏站,而非越冬站。中山站靠近南极最大的兰伯特冰川和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拥有较好的气候和海洋环境观测研究条件。为了对整个南极大陆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研究,需要更多的监测点以加大观测范围。新站的选址,倾向于在西南极方向寻找到合适的海洋和气候环境监测位置。此次将是新站选址工作的第一次考察调研。科考站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科学条件和后勤支撑的能力,两者都很重要。
与以往不同,此次南极考察队大洋科考有40多名科学家参加,他们将以“雪龙”船为平台,专门进行大洋环境的综合考察。这也是我国南极科考历史上开展大洋科学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