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班
2013-03-27马秀莲
新楚商 2013年1期
马秀莲
2012年高考前夕,湖北孝感一中的“高考吊瓶班”,经由本班一女生的微博——微博图片显示,灯火通明的教室中,学生边打吊瓶边备战功课,进入公众视野。校方作出的回应称:吊瓶中输送的为补充能量的氨基酸,这是遵循国家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氨基酸的补贴。
这种行为被局外人不断否定:专家称打氨基酸不如每天吃两个鸡蛋。更多人则聚焦于嘲讽高考制度,哀叹时下中国学子通往大学的艰难征途——古有“头悬梁、锥刺股读书”,今有“氨基酸、吊瓶班赶考”。
吊瓶班在各种评头论足中,收获了一个遗憾的结局——全班五十人,无一人上一本线。校方回应称:我们正在反思。
事实上,毕业生打吊瓶在孝感并不罕见,更有甚者会定期做高压氧治疗,为了推迟经期不少女生选择服用避孕药,绝大多数家长不仅默许上述行为,还会将心思花在各类补药上。
略显荒谬的吊瓶班只是高考这张大网的一角,高考改变命运这一神话被赋予了太多意义,于个体来说,各种高考悲剧几乎从未间断:因堵车迟到而不能进入考场的学生,家长给监考老师下跪;因考试成绩失误而自杀的学生……获得圆满结局的高考学子们则上演着不同版本的喜剧:今年夏天,湖北省来凤县高考状元胸配大红花游街庆祝;每到放榜日,报纸头条几乎全被高考状元们“霸占”……
高考催生的社会万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每一个被查处的高考“移民”,背后都是一个学子断送前程的伤感故事,而高考户籍制度的举步维艰中,亦无不彰显着人们的愤怒与对公平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