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的策略探讨
2013-03-27邹银凤丁建军
邹银凤,丁建军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文化强国战略的重任,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一 文化强国战略“进教材”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意识形态教育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在高校教材中的重要表述。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许多新的理论创新论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方向、基本内容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理论创新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体系,本身也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作。将文化强国战略融入教材之中,也符合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规律,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的深入向前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本身作为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创新形式,加紧研究,将其理论形态生动准确写入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之中,是思政教材编写的应有之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载体在于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涵义极广的词汇,也是思政教育的本质所在。杨宏伟的相关研究指出:“文化在思政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受教育者,渗透价值理念发挥导向作用,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行为习惯”[2]。贯彻文化强国战略,推进十八大报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创新编写思政教育教材的活动直接和迫切的目的。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发展生力军群体的中的活力和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十八大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再次表明,致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3]。将理论创新迅的能量速输入到大学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高校思政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各个学科的学科基本理论建构,也有必要经过科学的理论论证。随着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大学教材的发展也应该随之不断更新,将最新的理论精华融入教材的思想内核。但是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般会集中大量的专家学者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形成成果,是一个工作量相对较大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相对较快的过程,这就提高了教材编写的艰巨性和时效性。因此,对于非思政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体现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精华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大学教材建设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4]。要言之,大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都可以与文化强国战略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学科的教材之中也是必要的。
二 以文化强国战略融入课堂教育“进课堂”
课堂是大学思想教育的传统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文化强国战略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更需要切实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有研究认为,“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6],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是文化强国战略由外在的理论状态走向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的关键。课堂教学利用师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将教材、教师、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在以教材和教具等媒体中介的复合作用下达到教育效果的直接过程。文化强国战略在高校的实施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呵护文化、热爱科学的责任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形成高远的理想情操和崇高的道德修养,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剖析其原有认知结构与文化强国战略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切合点,把握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内在规律,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重构,将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文化强国战略进课堂,不止是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教学与深化,从广义上来说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强国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当然包括中国所有的大学课堂。有学者指出,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具体的方针政策上,而应该从更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上去把握”[7],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各个学科的具体知识体系有所不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也各异其趣,但是其科学内核和文化关怀却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在大学课堂上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实践文化强国战略,也应该从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上去把握,落实到所有学科的课堂内,将外在的知识体系熔铸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核中。
三 创新教育方式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进头脑”
教育方式的创新,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及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创新教育方式,利用多种教学途径,使大学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之下并受其影响,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领悟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进头脑”,是大学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将课堂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各种机制结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经过多年实践的教育方式,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也从原来单纯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教育模式转向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高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过于强调对被教育者的日常管理与行为约束,因此工作效率往往不高,难以得到广大学生充分理解与支持,也很难取得思政教育的实效。将文化强国战略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具备课堂教育的系统性,但具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性。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进头脑”,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让学生对理论问题有专心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内心,结合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方式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社会教育贯彻文化强国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学生是较为广泛接触社会的群体,各种新型媒体和途径都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学习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也应该成为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网络,早已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可以用来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的。据2012年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其中大部分都是十八岁以上的大学生网民。无疑,网络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也可以让网络成为文化强国战略进头脑的重要载体。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强国的部分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通过净化网络环境,以网络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注意的一个明显的信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切实深入实施,迫切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接受力的群体。可以说,高校的思政教育肩负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前线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核心。通过高校的文化强国战略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也是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的有效途径之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html,2012年11月8日.
[2]杨宏伟.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方向的研究[J].学术探索,2012(2).
[3]何东平.十八大彰显理论创新与实践特色[N].光明日报,2012-12-12(13).
[4]范印哲.大学教材设计模式的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5]刘黎清.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6]曹必文.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2(2).
[7]陈占安.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高校社科学者学习十八大报告笔谈(二)[J].中国教育报,201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