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策探析
2013-03-27陈珊
陈 珊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诚信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它是“人类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个体正常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他们走向社会或代表个人、或代表集体、或代表国家,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时侯,其诚信品格状况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影响着个人、集体和国家。他们的诚信品格并不是与身俱来的,需要通过学校与家庭教育、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才能获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深受造假、舞弊、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等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上流行诚信吃亏,不诚信得利的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跟风从众,失去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探析科学有效地实施诚信教育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诚信是为人之本,党中央对公民的诚信教育丝毫没有懈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诚信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中就包括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到诚信友爱,十八大报告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由此可见,党中央对诚信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我们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开政策之门,提供教育之便。诚实守信仍然是道德新风尚。因而,加强作为优良传统的继承者、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未来社会的开拓者的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加强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关系。人自身的和谐是最基础性的和谐,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也达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他们的道德根基即诚信越来越不稳,诚信的大厦迟早会坍塌。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描绘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3.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诚信教育
90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天真纯朴善良,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譬如(1)孤单寂寞。来到大学,远离父母、亲戚朋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陌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像初中高中那样诚心待人,心底都有一份疑心,总感觉自己交不到知心朋友,久而久之远离集体,自我封闭,产生孤独寂寞感。(2)攀比心理。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利用手中的信用卡,手机非要“苹果”、电脑非要配齐“三件套”不可,穿一流品牌、吃高档珍稀食物,他(她)们的超前、超量消费,根本没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完全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这种炫富、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比比皆是。这些常见的失衡心理正一步一步危急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诚信教育。
二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教育认识不够全面
当代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学生是否优秀往往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来衡量,学生的入党、评先评优等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定。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的教育,重科技素质,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诚信教育认识不够全面。
2.诚信教育内容不够新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时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较多的停留在原理的灌输和规则的阐述上,教科书上的道德教育过于教条,内容传统、陈旧,课堂上教师的理论教育过于生硬,这些与学生的思想特点、时代的发展变化相距甚远,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比较敏感,并乐于积极参加讨论、交流,而教科书不能很好地予以解答,道德教育显得表面、肤浅、苍白无力。诚信教育中只教不育,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往往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趋向严重。
3.诚信教育方法不够多样
在诚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信息的发布者,教育模式僵化。诚信教育的方法不外乎就是通过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来完成,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4.诚信教育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诚信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一套完整的扼制和处罚不诚信言行的尺度,没有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严格管理制度,亦或有了规章制度,高校并没有做到“有法必究,有章必执”,甚至有折有扣、自食其言,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教育监督管理、评价奖惩的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健全亦或缺乏。这样大学生自然而然就放松了对诚信的重视,在行为规范方面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
5.师长诚信有所缺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在现实社会中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那些“为人师表”“求真务实”的师道在有些教师身上也丧失殆尽。有的教师违背师德收受学生礼物、泄露考试试题、评先评优暗箱操作、学术成果造假等等,有些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偶尔违纪违规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包庇、隐瞒,走“绿色通道”,教师诚信的缺失使受教育者形成“逆师心理”,将教师的教育置若罔闻。
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我们的家长何尝不也是这样。家长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深深的烙印。家长常常“哄孩子”,总以为他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殊不知在不经意的“哄孩子”的过程中,就已经给孩子做了一个非常恶劣的榜样,久而久之,撒谎在孩子的心理将不是一种恶习,而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这就是孩子诚信缺失的源头。再有,当孩子发现家长做错了事并认真地给他指出的时候,我们多数家长会火冒三丈,会不屑地说一句“小屁孩,你懂啥?”;或编造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来蒙骗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保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可你没想到的是,在你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择手段的时候,你却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狡辩的种子。家长诚信缺失是孩子诚信缺失的罪魁祸首。
三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以“三观”教育为先导,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
“三观”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通过“三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辨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培养大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诚信品质的形成
第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演讲赛、辩论赛、宣传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第二,充分运用校园宣传舆论工具,如广播、宣传栏、墙报等,张贴诚信的名言警句,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利用QQ平台、微博、微信、世界大学城空间等主阵地,搭建网上互动平台,及时解答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第三,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如设立举报信箱、公示制度和奖励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
3.加强师德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良好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做诚实守信的典范。
4.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促进诚信教育考评机制的健全
大一新生一入校,要为每位新生建立有关遵守校规校纪状况、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缴纳、作业是否抄袭、考试是否舞弊、请假是否真实、是否正确使用网络、交朋结友是否真心、消费是否合理、毕业论文是否剽窃等方面的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诚信状况,建立健全诚信考评机制,将学生的诚信表现情况与学生的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申请、推优入党和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挂钩,并归入其个人档案,使诚信成为学生第二张身份证。
[1]王秉泽,侯成娥.大学生诚信教育垦待加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张 宁,杨玉梅.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2-28.
[3]陈 颖,李广兴.科学发展观在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