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郭台铭的战略发展谈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

2013-03-27孙友

当代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富士康机电机器人

孙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众所周知,郭台铭的代加工王国“紫禁城”——富士康公司在已过去的年份中,连续出现14名员工跳楼自杀事件,给郭台铭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故他说“每天管理100万员工,头痛得要死”。为解决这种依赖大量人力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工作现象,减少这种令人十分头痛的需要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的人事管理问题,2011年11月19日郭台铭宣布启动百万机器人战略,即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富士康将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布局”。屡次陷入劳动争议的富士康要有大变化了。而为富士康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界从中又将感受到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预示在中国制造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力的趋势已经开始

在制造业或自动化企业中采用工业机器人不是什么新鲜事,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汽车业、电子电器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用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中国的IT代加工企业中采用机器人却不多,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成本问题。过去的中国是廉价劳动力时代,比如富士康2004—2010年间员工的底薪分别是380元、400元、600元、700元、900元、1200元,在低廉价人力成本的支撑下自然没有人会用十几万一台的资金去做机器人替代。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郭台铭充分利用了这种廉价劳力的优势,通过10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为全世界提供了数亿计的高品质而价廉的电子产品。

2、难以适应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苹果手机短短几年内推出数代,其模具和生产工艺需不断更新,变化快是它的特点。现代机器人虽然在技术已经获得很大突破,但应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仍然没有人力劳动来得快。富士康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能发展到当今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正是凭着24小时轮班、多品种多批次的批量生产、快速转换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借“人海战术”才击败了众多行业竞争对手,为诸如苹果等顶尖IT业巨头所亲睐。

但是,随着80、90后的新生代加入人力资源,中国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例如,富士康在深圳工人的成本比美国本土人力成本最低州只便宜40%左右,工资在一般消费电子中的成本约为30%,再考虑到物流成本,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只有不到10%。我国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职工工资增长15%。据波士顿咨询一份研究报告称,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和美国工人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相当。在较大的成本压力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富士康自然会考虑转变生产方式。

富士康的战略转型是具有带头效应的。作为国际IT界代工企业的行业老大,富士康遇到的问题是其他类似企业也会遇到的问题,当富士康寻求通过提高加工业自动化水平来削减企业人力成本及问题时,与之竞争企业也会感受到同等压力。化解压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时跟进,采用逼迫法继续竞争,否则一旦富士康转型成功,哪点微薄价格竞争优势也将消失殆尽。所以可以推论,IT代加工业大量应用机器人的竞争时代已经开始。正如郭台铭说,“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

二、实现机器人代人力已经具备技术和资本条件

2007年2月1日的《环球科学》发表了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名为《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的文章,他向世界预言: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比尔·盖茨在文章中描述了机器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惊人场景以及这个产业进入家庭所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轨迹,国际上公认:20世纪8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PC)时代,90年代则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而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则是个人机器人(PR)时代,有关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会取得重大突破。所以,用机器人在IT加工业中代替人力,在过去高设备投资和低人力资本时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在变为可能。

1、技术上可为。科技进步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原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如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一兆赫处理能力的成本超过7000美元,而今天却只需几美分,一兆比特的存储容量如今也是价格暴跌。有了如此廉价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加上现在拥有超强处理能力的电脑大量普及,研究者和工程师们就能动用大量的电脑资源,踢走那些阻碍机器人进入现实世界的绊脚石。

开发机器人的另一个障碍是硬件设备,如传感器、电机和伺服装置等过去价值都不菲,但目前这些器件的售价也在迅速下降,且从技术上也都能做到小型化、微型化。所以,现在机器人设计师无须花费太多的制造成本,就能为机器人配备各种功能强大的传感器。

2、成本上可行。目前在富士康使用的机器人多属于机械手或者机械臂,因所应用的工种不同,根据型号、功能、工艺复杂程度的差异其制造成本也有所区别,约在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不等。现在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高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由于富士康所需机器人的功能不是过于复杂,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产品成本有望能控制在10万元/台以内。

另外,经过2010年的调薪之后,富士康深圳员工绝大多数底薪2000元/月起,绝大多数工人包括加班费、保险等在内,人工支出每月将超过3000元。考虑到富士康生产线一天24小时不停产的“三班倒”原则,深圳一条生产线3个工人一年的支出在10.8万元以上,如果这3个工人的简单重复劳作工序可由机器人所代替,一台成本10万元以内的机器人投资无疑相当合算。

通过上述两项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代工企业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从事简单枯燥和危险性的劳动,从技术和资金成本上已经变成可能,这也符合科技发展进程。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器人的制造与广泛应用也将成为社会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三、高等职业院校有关机器人的教育应把握时机及时跟进

加工业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简单、固定且枯燥异常的工作,解放了大量简单劳动力。“机器人战略”必将伴生一批生产工人下岗,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一件事物的消失必将促使另一件事物的诞生,技术每剥夺了一个岗位,就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岗位。同理,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工作岗位,例如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都需要更多员工来从事。所以,“机器人战略”不等于大规模的裁员,而有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

富士康说,一旦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线,企业要想办法对被替换下来的员工进行再培训,这将是企业所面临的新考验。按照郭台铭的设想,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

富士康的工人队伍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郭台铭说:“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制造,而在于创新。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趋势,符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显然,在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认识上,郭台铭已经走在了前面,而在培训年轻人创新能力方面的做法又给教育界带了头,其实这应该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做的事情。从培训人才的角度看,教育应该走在企业的前面,但现实是教育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步伐。就目前所收集到的信息看,尚没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教育专业。

按富士康机器人发展战略,2011年企业上马1万台机器人,2012年达到30万台,三年后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从这个发展步伐中可以分析,三年后该企业将需要数万名能从事机器人操控和维修的一线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是靠企业自己对哪些有基础知识的员工培训获得,但更多的是希望由有关院校来提供。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近两年都在全国各地招揽机器人应用工程师,以维护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常运转,其晋城工业园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已与相关学校共建了“机器人”实训生产车间,专门培训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当今机器人教育在大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少高校设立相关的研究课题及课程,但这些多属于研究开发类,从应用、操控、维护角度出发的教学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空白点,也应该是职业教育需要研究、探索和发展的方向,谁在这个领域领先一步,谁也就占领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高地,也就在科研发展及院校建设方面获得了新的增长点。

四、高等院校应加强对机器人职业教育内容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及众多知名专家以及一些发达省市的大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真正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的应该是职业技术类院校。

无庸置疑,从事机器人的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到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这些在教学上都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条件因人施教,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会机器人所因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是教育界应该研究的问题。

现在有少数院校开展了相关的课程,多是放在信息专业的选修课程上,就其涉及到的技术深度和广度而言,距离为企业培养相关实用人才相距甚远,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而现在的问题是要对相关教学内容做全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与机器人教学及操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就业明确新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技术群,它的核心是智能技术,其外延则涵盖机械、电子、通讯、控制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主要可分成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六大技术模块。不能只是将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简单地“整合”一下就拿到课堂上去,这会造成消化不良,而是应根据机器人技术教育的目标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机器人教育教学,可以划入职业院校开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但需要对原有教学计划及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原机电一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改。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考虑机和电两方面的问题,但大多明显偏重机械方面的安排,而对涉及机器人内容的课程如自动控制类、PLC、电力拖动及电子技术等课程及计算机应用、相关软件的应用则不足,甚至没有,这与机器人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控制”三分天下的实际极不相符,也不能对应于真正应用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因此,在设计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应以控制为主线,加强对电气控制理论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及相关软件的教学,加强对机器人专业的技能训练,使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在创编适用、实用的教材上取得突破。目前已有不少标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出版并应用于教学,但大多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机电相融合的专业发展实际,内容日显陈旧、滞后,少有突破性,不能满足该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更没有兼顾到机器人技术及对国内外在相应学科的发展趋势,因而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及相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所以,编撰和创新适合机电一体化并结合到机器人技术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老师从实际出发,梳理现有的教材内容,将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陈旧的内容剔除,简化复杂的理论推理论述,加入更多新的知识及应用案例,让学生能较快地接受和掌握机器人的知识体系。

3、培养适应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机器人及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实施,需要一批掌握了现代科技水平的老师来完成,这是由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提出来的任务。但是,现有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师资,从工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层面上讲,存在较大差距,能力和经验均不足。所以,从培养适应当今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标上讲,一支新型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构建刻不容缓。目前,各院校此类高素质教师均不多,所以需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对原有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应机器人教学的改革与完善。目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展开,以企业机电加工为主线,与实际机电一体化设备结合很少。所以,面对异军突起的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显然不适合,这就需要老师和学校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在方法上要针对机器人的内容加以组织和修订。以智能控制为主线,围绕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控,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来完成,即从机械执行终端、执行动力构件、传感信息获取、控制组件搭建、操控程序指令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机组织与教学。

(2)在手段上应以培养实践操控技能为最终目标并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可包含目前对常规机电设备及相应常规技术的接触与训练,充分利用常规设备的可训练性,让学生体会智能设备的构造及执行的规范,从而深入了解机器人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构成及功能实现。通过了解传统设备并接触多学科技术,能为学员集成新技术、新知识打下基础。

五、结语

机器人上岗也就意味简单劳动者的下岗,但这同时也会伴生许多新的技术岗位,如何让简单劳动者转而从事新技术工种,唯一的方式就是教育与培训。应该看到,机器人的大量采用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就如同数控机床的大量采用而催生数控专业,智能机器人也必将催生机器人专业,所以教育界应及时觉醒并跟进发展。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就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而实现这个转变的就是教育界。

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因此,从事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与教学也就不能依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必须依据新的教学目标,对原有的教材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适应性改革,使之符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构成体系,适合当今年轻人接受教育的特点方能完成。这是一项系统体系工程,需要教育界花时间、花精力与投资来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优秀的工程人才是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的根本,而让自己的学生变成企业的抢手人才又将是职业院校考虑的头等大事。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发展:机器人教育[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503fbc24028915f804dc23f.html.

[2]管会生:机器人教育与机器人产业[J].战略与政策,2011(9).

[3]魏飚: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是趋势也是考验[N].新华网,2011-12-11.

[4]张羽:富士康机器人上岗:每台成本14万智商七八岁[N].经济参考报,2012-01-13.

[5]李保华: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是豪赌也是无奈[N].经济观察报,2011-11-26.

猜你喜欢

富士康机电机器人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富士康高科技转型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