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
2013-03-27雷连莉
雷连莉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互动环节,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实现教学交互影响,实现教师与学生全方位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和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不同,有以下特点:一是互动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二是互动式教学法注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互动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放式多向思维。四是互动式教学法视教学为动态过程,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和积极探索,教师和学生交互活动、相互影响。总之,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是教学生套用现成的公式去处理问题,而是提供一个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没有互动的教学,教与学犹如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其结果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很难提高。通过多年的“基础”课教学体验,笔者体会到“基础”课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尤其需要教学互动,这是由“基础”课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一 “基础”课引入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基础”课教学目的要求引入互动式教学法
“基础”课内容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展开,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纪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需要教师紧紧抓好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良性互动,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本质力量,这也是这门课程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情感交流、主题讨论、问题探究以及分析案例等形式,将枯燥、抽象的理论予以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基础”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增强了该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和路径,是实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教学新模式。
(二)“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求引入互动式教学法
“基础”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部分展开,其教学内容较独特。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较而言,由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从小学就有开设,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新鲜感,甚至认为是老调重弹,从内心产生排斥心理。法律部分很多学生认为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联系,法律学习和自己完全无关。这就给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个难题,即如何让学生认同和重视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大良方。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情感交流、问题探究、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实现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知欲,消除学生的排斥、厌恶心理,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其道德教育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和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础”课教学任务要求引入互动式教学法
“基础”课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基础”课注重运用和实践,最终任务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和热情,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积极发表看法和见解,大胆提出假设和怀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实现“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四)“基础”课教学现状要求引入互动式教学法
总体而言,现阶段“基础”课的教学取得了应有成效,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对“基础”课抱无所谓态度,上课做别的事情,个别学生甚至逃课旷课;二是教材内容抽象、空洞,学生对教材望而生厌,提不起兴趣;三是教学学时太少,教学内容繁多,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蜻蜓点水,教学很难进一步深入;四是很多高校采用大班上课,教师很难和学生沟通,等等。这些现状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迫切需要教学方法创新。互动式教学法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教学新模式,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设置互动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沟通、交流,让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中,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愿望和思考问题的热情,同时将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具体化,将知识内化为信念与行为倾向,实现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和“共振”,提高教学质量。
二 互动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
在“基础”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是“基础”课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几种运用模式。
(一)通过情感交流互动
情感交流互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眼神、表情、语言、爱心等与学生间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的教材内容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单向传授理论知识,语言索然无味,面无表情,学生得不到老师眼神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滋润,其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就很难被激发出来,课堂氛围必然沉闷。但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神饱满,注重和学生眼神交流,声音洪亮且抑扬顿挫,教师的精神状态会很快感染学生,振奋学生精神状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精神共振、知识碰撞、心灵沟通和思维共鸣。“思想与心灵的互动才是互动式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1]尤其是对于大班上课,整个课堂更是需要老师调动自己的各大感官,实现和学生互动。教师眼神和情感的交流应惠及每一个学生,而不仅限于个别优秀学生,对于坐在教室后面以及周边表现不太活跃的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通过情感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活泼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获取和认同知识,认识自我,培养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通过探究问题互动
探究问题互动是指教师提前对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进行创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提出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或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前沿问题。如在讲第四章道德内容时可以提问“小悦悦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讲第八章刑法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马加爵的行为构成法了犯罪”等等。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要予以尊重和解疑,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对这些问题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索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诸多问题。
(三)通过专题讨论互动
专题讨论互动是指教师提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布置一个特定主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围绕该主题共同分析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确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查阅书刊报纸或网络资料,为课堂讨论做相关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讨论主题,以便于学生仅仅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避免讨论过于分散。教师要注意归纳和点评,及时讲解和分析讨论所引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把相关问题讨论清楚、讨论透彻,把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这有助于学生对“基础”课内容的真正掌握。
(四)通过案例分析互动
案例分析互动是指教师提前准备好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客观现象,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2]由于“基础”课具有很强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授课过程立足实际,关注现实。首先,教师应广泛收集符合“基础”课内容的典型案例,精心选择和实际生活尤其是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索,可以设问,可以要求学生发表对案例的观点和见解,可以允许学生相互讨论,通过学生讨论、辩论以及教师理论穿插阐述逐渐消除分歧与疑惑。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小结,统一认识和观点,让学生深刻领会案例本质,使案例本身以及对案例的分析能给予学生启迪,引导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实践,全面提高和升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案例分析互动的优势就在于曲折性、矛盾性和感染性的案例本身能说明思想道德问题或法律问题,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案例的运用能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基础”课课堂中教学互动应把握好时机,该互动时才互动,不该互动时避免互动。“基础”课毕竟是一门具有严肃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征的课程,有着严格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因而不是整个课堂或者是所有教学内容、章节都需要通过互动方式进行教学的。应避免个别教师为取悦于学生,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盲目追求热闹、刺激和新奇,整个课堂都在“互动”中进行的做法,这将严重违背“基础”课教学大纲和目的,失去“基础”课应有的严肃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只有适时、恰当地将教学互动运用到“基础”课教学相关内容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互动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运用的条件
(一)优良的学风是搞好“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前提
所谓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等的集中和主流显性倾向。互动式教学法的一个核心要素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抓好了学风建设,才能保证“基础”课有较高的到课率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效率和学习主动性,才能保障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优良的学风本身也正是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反映,学风建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成才意识,树立爱国、成才和奉献的远大抱负。营造优良的学风要求学校严格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学习的理念,抓好考试纪律、严格学籍管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处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风。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动力,是“基础”课运用好互动式教学法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搞好“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关键
互动式教学法尤其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组织、解惑等作用,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转变观念。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二,认真备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基础”课特点,对交互式内容要拟定提纲,对提问、讨论等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需区别不同学生,如文科学生或理科学生,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认真备课。第三,积极应对。教师要讲清楚有关理论观点,不仅如此,还要倾听学生想法,应对互动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和观点,在和学生的观点碰撞和融合中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控制好课堂纪律。互动式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一些过于活跃、甚至“挑衅”教师的情形,要理性予以控制。第五,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及时正确的点评和总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判断教学进度,归纳教学经验和规律。另外,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收集教学资料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设备的能力。“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搞好“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关键。
(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是搞好“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保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基础”课已不能再停留在过去课堂上“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水平为“基础”课教学服务。“基础”课以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为主要目标,期望将知识内化为一种力量,这就需要有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触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辅助教师开展好“基础”课互动式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水平包括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师通过这样一些平台,拓宽教学材料来源,适时引入时代性信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集为一体,较直观地展示信息和开展教学,丰富课本知识,置学生身临其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发挥洞察力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基础”课课堂有趣性和吸引力。目前部分高校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支持网络教学和辅助学习功能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在该平台发表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在线测试、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消息等,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课程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是“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开展的保证。
总之,“基础”课互动式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对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基础”课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精心设置互动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互动效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1]赵国龙,朱明贤.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互动”范畴[J].教育探索,2008(4).
[2]甘永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四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