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贫困女学生自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3-03-27王瑛
王 瑛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徐特立先生曾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自信,有两层解释,其一为相信自己,《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其二为自表诚信,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黄希庭教授认为:“自信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但其形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个体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高校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已引起国家、社会、高校广泛的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应该引起重视。她们是新时期的中国知识女性,有思想,充满青春活力,是女性中的优秀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女大学生相对于男生来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就业、恋爱压力,很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她们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自信教育既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还能有效地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 当前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育人的阵地、国家重要的战略人才储备基地,在正确引导和培养贫困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但离“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就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来说,也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一)片面强调经济资助、忽视或不够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力度,高校和社会各界也多渠道努力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负担。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广大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政府和高校相对注重对高校贫困生在物质与经济上的帮扶,而忽视了对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他们的许多思想、心理问题不断暴露。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自卑心理,她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比贫困男生有着更多的精神需求。
因此,在贫困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切实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物质需求,还要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重视她们的精神需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贫困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树立离不开高校的心理辅导,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指导贫困女大学生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自信阳光的生活态度。目前,从国家到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专职咨询师队伍数量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整体质量也有待提高
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应按照在校学生3 000∶1的要求来配置,但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大部分高校在校学生规模扩展速度迅猛,很难按照这个标准来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要经过专门、系统和正规的学习,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目前高校现实存在的情况是许多专职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要么是学教育学出身,中途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要么是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因工作需要参加短期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上严重不足,半专业或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大量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良性氛围还未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心理咨询在我国真正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很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都是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国家,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但在我国由于实施的时间不长,再加上许多陈旧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包括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有的学生因为害怕别人讥笑不去心理咨询室接受辅导而错失了有利的矫正时机。因此,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重视理性教育的灌输,忽视情感投入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从知、情、意、行这些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的,人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品德行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要使得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要发挥情感投入的引导作用。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味的理论灌输,很容易使高校贫困生产生抵触情绪,根本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忽视情感投入的问题,导致课堂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不好的局面。
(四)群体共性了解多,个体差异知晓少
在传统的贫困生自信教育中,贫困生总是被视作一类群体,却忽略了贫困生困难原因和程度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以及兴趣和心理特征的差异。要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性的深入研究。高校应特别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思想和心理波动等状况的了解,在掌握贫困生共性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信心培育工作。
二 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开展自信教育的意义
(一)自信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自信源于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广大贫困女大学生中开展信心教育,就是要她们能对自己各方面的基础条件如长相、涵养、智力、主要优缺点等进行全面、客观分析,从而有助于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清醒看到自己还存在的不足,清楚地明白自己应努力的方向。正如温家宝同志在描述金融危机时曾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信心教育的开展就是要让广大贫困女大学生正视现在存在的困难,以自信阳光的态度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二)自信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实现贫困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还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
1.自信心的树立有助于贫困女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不敢主动和别人交往,时间长了就很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发展。在贫困女大学生中开展自信教育,就是要让她们重拾自信心,主动和周围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信心的树立有助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说到底还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由于一次的失败经历而不敢再去尝试,因而失去了很多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在贫困女大学生中开展自信教育就是让她们大胆积极地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力。
(三)自信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贫困女大学生更好地对接社会
自信教育就是让贫困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顺利适应社会,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首先,自信可以使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不能选择怎样的出身,但通过自信心的树立加上不懈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良好的自信心定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良好的心理品格对于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开展自信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她们的交往能力,让她们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与他人平等相处。当今社会十分强调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自信教育的开展就十分有利于高校贫困女大学生顺利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 新时期加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必须要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验式活动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
(一)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除了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寝室成长辅导室的作用。例如,定期举行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小型讨论会,或通过个别成长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指导她们正确看待当前的困难和疑惑。(2)积极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摸底,建立起详细的贫困女大学生信息库,随时掌握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预案。(3)分级、分层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要重视和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服务部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心理疾病的鉴别、基础的心理辅导、信息渠道的建立等方面的知识普及,有效防止心理危机的发生。(4)充分发挥网络联系的作用,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网络资源和网络沟通的优势,积极通过网络加强与高校贫困女学生沟通交流,为她们健康成长解疑答惑。
(二)建立和拓展贫困女大学生体验式团队辅导工作
社会学视野中,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朋辈群体对个体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的支持作用。团队辅导是发挥朋辈支持优势的有效方式。体验式团队辅导让参与人以参与的团队活动为载体,以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为依托,在团队辅导者的引导、点拨下,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互动过程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即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经验(如自信),促进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认知和接纳,进而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发展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体验式团队辅导是帮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情感特点,通过情感式体验、活动式体验、实践式体验、头脑风暴式体验、角色模拟式体验、心理剧式体验的形式,以树立自信为目的,开展相应主题的体验式团队辅导:(1)自信概念与阐释,引导贫困女大学生领会自信含义;(2)自信的存在与把握,发掘贫困女大学生内心深处自信的种子;(3)自信成长的方式,促进内心自信的成长并在现实活动中有行为上的突破;(4)自信培养的技巧,从小成就的积累慢慢实现大成就自信。
(三)进一步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身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必然要求贫困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推动下实现的,因此为了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对她们进行自我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
1.生存与竞争意识的教育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是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生存和竞争意识的教育,让广大贫困女大学生努力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树立生活的信心和竞争的勇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注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适应社会的需要。
2.自信与自强意识的教育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大多缺乏自信,高校要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她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特别要在日常生活上多关爱,多表扬,让她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打好基础、迎接挑战。
3.感恩意识的教育
经济资助已基本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通过精神层面的引领让她们自觉地培养感恩意识,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人。积极通过主题活动、校内义工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贫困女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回报社会。
(四)高校应注重育人合力,为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要使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教育取得实效,必须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
1.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自信心树立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高校本身有着丰富的媒介资源,如校报、校园网、学生社团杂志、宣传橱窗、广播电台等,通过这些媒介资源大力弘扬和宣传,同时还要积极通过各种媒介树立和宣传贫困生典型人物和事迹,让这种正能量真正进入高校贫困生的头脑,为形成自觉的行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校友资源的育人作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高校有着比较明显的人才优势,任何高校都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其中也不乏贫困女大学生成功典型,只要高校重视校友资源的维护和联系,积极通过校友回校宣讲、制作专题片等形式的活动也能够起到鼓舞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作用。
3.高校教师要真正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育人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育人的任务并不只是专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高校应出台专门政策明确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无论是专任课教师,还是机关干部和后勤工作人员,都要和班主任、辅导员一道主动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认真观察她们的心理变化,引导和帮助她们树立自信。
四 结语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弱势都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能否树立自信心,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车丽萍.自信心及其培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 冰.高校贫困生自信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周高琴.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5]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蔡伟林.浅论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车丽萍,黄希庭.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