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堂师生互动的依据与教学策略探析
2013-03-27杜萍,张毅
杜 萍,张 毅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自20世纪60年代 “互动”概念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以来,中外的教育研究者日益关注并愈加重视。从已有文献看,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阐释课堂师生互动,在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模式等方面,都有一定深入的探讨,但是,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大多是感性认识,缺乏完整的理论阐述,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策略体系。本文在分析探讨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的理论依据——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体系作初步探析。
一、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加强师生互动
互动 (interaction)主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从广义上讲,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 (《教育大辞典》)。在教学活动中,互动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人机互动四种类别。其中,师生互动主要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以人际交往为核心的互动。对师生互动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active learning)概念的理解,普遍的看法是: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师生互动一般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归纳总结已有相关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有:互动类别、互动主体、互动方向、互动目的、互动内容、互动行为、互动形式、互动模式、互动结构、互动环境等。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依据之一: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本质属性
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是随着我们的教学实践的深入与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今天,交往教学本质观已得到更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同。对此,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人际互动,具有人际互动的基本共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课堂师生互动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产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在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互动的主客体。第二,课堂师生互动主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仅仅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加与接收,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第三,课堂师生互动的联系与影响是相互的,并对互动主体双方或者多方都会产生作用,正如吴康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不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师生群体之间还是师生个体之间,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之外的社会背景中,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为发生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第四,课堂师生互动是多种要素所构成的一种复合的交互系统,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层次的动态与静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整体。
其次,课堂师生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在教学中,互动不是一般的人与人的交往,它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经验和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规范下进行,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对话和理解的活动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作用,进而实现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有效互动过程。正如有些学者的阐释:“师生互动是作为社会代表的教师和作为社会期望接受者的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它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一个文化撞击、自主创新的过程。”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管是教师或者学生有意还是无意的表达、展示,都会令学生感受意会或理解领悟,虽然,不可能每一次细微的互动都会立即产生显性的教育效果,但其影响都会存在。“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交往和互动关系中。”当前,新的课堂教学观强调改变以知识灌输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师中心”, “控制式课堂”,强调形成 “三维”目标、“儿童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师生互动正是实现这种课堂样态的恰当选择。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建构出弥漫、充盈于课堂中的一种教育情境与精神氛围,可以让学生凸显主体、自由心灵、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涵养创造性,可以让教师分享理解、感受成长,成就自己职业生命活动、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它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更是一种教育关系的促成和呈现。
(二)依据之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价值
课堂师生互动应追求的教育价值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1.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性
首先,课堂师生互动的加强,契合了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教学论和交往教学论流派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要实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转变,课堂教学必须师生互动。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育措施都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习者的创造潜能,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并且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而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不可能离开课堂师生互动这个最主要的师生交往渠道。交往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 “沟通”与 “合作”的活动。是拥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与发展中的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是在与教师的互动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促使自己向最佳发展水平方向发展的。课堂师生互动正是交往教学的具体落实与体现。
其次,我国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的独特的心智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则是学生主体以内化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和养成品格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主体的施教内容要成为学生主体的 “内化”内容,必须以师生互动作为联结的桥梁。同时,也只有通过互动,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多寡和水平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只有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更有效而全面地实现各项教学目标,才是反映了进步的教育理论,真正遵循了教育的规律。
2.促进学生展示自我,在展示中促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的互动教学,学生的表达与展示在第一时间就直接表现在教师面前,教师马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可以及时地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活化知识、理解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其次,能够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体味教材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更深刻的生活意义。再次,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人际交往沟通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沟通、学习独立自主与合作,成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促进教师钻研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师生互动中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策划教学方案,认真上课,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促进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与加强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师生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积极、和谐和民主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生活的鲜活生动和有意义,成为教师富有创造性和成就感的 “精神世界”。
(三)依据之三:当下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在师生互动方面出现哪些问题?通过笔者近年来听课、评课的研究,结合有关学者的调查 ,概括起来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互动主体地位不平等,教的一方强制过多,学的一方完全居于被动地位;
(2)互动方向单一化,一言堂式;
(3)互动内容缺乏教育的深度与拓展;
(4)互动形式表面化,假互动式 (提问,学生一致都回答得很好)、失控式 (过度的生生互动);
(5)互动中言语行为多,非言语行为被忽视;
(6)互动类别中认知互动较多,情感互动失度,行为互动不够等。
分析其原因,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功利主义教育观、教师中心论的教师观的影响;授受式教学模式已成为习惯,难以改变;缺乏多种互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缺乏能够互动的提问技巧,不会追问;教师反馈不当;忽视课堂中生成的教学问题;互动与授受失衡;课后缺乏总结与反思等。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习惯参加 (问题过难或过易、害怕、面子观等消极心态等);学生对反馈信息的错位理解;缺乏激励机制和成就体验等。从客观条件看,主要有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学时间压力;现实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班级规模、座位编排的影响)等等。
在上述林林总总的原因中,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与导向者,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对师生互动起到第一位的关键作用。据此,我们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的同时,需要学习并运用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二、促进课堂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总体思路,具有目标指向性、可操作性、相对概括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笔者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当前中小学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以实现课堂师生互动教育价值为目标,提出如下策略。
(一)相互尊重——师生互动的前提策略
相互尊重策略的涵义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互动时,都要有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平等对待对方及其他人的心态来沟通交流。这是和谐有效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提出该策略的主要依据是人际互动理论。人际互动理论认为,人际互动需要互动双方或者多方主体的主动参与,互动主体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必须的,只有相互尊重互动主体的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才有可能产生主体之间真正的心灵碰撞、真情交融的互动,实现真正的人际互动。在课堂中,受教师与学生特有的角色地位和特性所决定,要求教师特别要主动尊重学生,给与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平等的表达机会,用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参与互动,在互动中展示与锻炼自己。这才能更好地发挥互动的教育功能。赞可夫在 《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有这样的阐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相互尊重策略指向的深刻意蕴正是由此去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激情与开发接纳的态度,进而可以反馈给教师积极的情绪影响与美好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成优化的课堂氛围。在对优秀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是受学生喜爱、真正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乐于并善于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老师,这也充分证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该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首先,要真正从心里相信学生,并主动表现出来,以促成师生良好交流的心理基础的建成。其次,要给学生 “面子”。例如:学生回答提问时如果一时难以作答,教师可以提供简化和诠释问题;或引导学生集体作答;或改变提问方式;或调整难度已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等帮助,而非就此简单地严厉批评。再次,注意教师角色的把握。如: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就事论事,具体有针对性,不对不确定的情况妄加自我臆断,多提出建设性意见,不说讽刺、挖苦之语等。最后,示范、教育学生尊重其他同学,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与不同意见同学的交流等。
(二)启发探究——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启发探究策略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们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 “忘我”的境界,主动开展互动,交流探求,获取新知。这里的忘我,是指忘掉 “害羞、面子、身份”等,在求知、求发展的世界里,促进学生尽力 “跳一跳”,再 “跳一跳”。这是一种促进师生互动生成最简便最有效的基本策略。此策略的提出,应该说是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启发式的教学,可以形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可以点燃学生探究互动的强烈愿望,而互动有效地推动学生在问题得以解答后又产生新的问题,新问题又在互动中得以解答,循环往复,信息的量与深度、思维的发散与逆向,成功感、人际亲密感等都一并被学生感受与获取。在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真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
该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首先,加强课堂开展认知、行为和情感互动的教学设计与准备。所谓认知互动,就是教师要注意有效讲授、提问和追问,并对学生的问、答能恰当地反馈;所谓行为互动,就是能够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实践教学交流,并开展有一定规范的或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合作;所谓情感互动,就是要准确把握自己的情感表达、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并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情感。其次,课堂预留交流互动时间,为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提供保障。再次,在课堂现场,教师需要用饱满的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演绎知识的进化,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需要耐心等待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而非强制学生接受他们不理解的观点;需要有不同认识的师生或者同学与同学之间展开辩论,而非教师一言堂。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中,延伸互动、深化互动,以促使互动的学习功能得以发扬。
(三)反馈调控——师生互动的强化策略
反馈调控策略是指教师要主动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反应、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有效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方法,以增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该策略的提出主要源于现代教学理论认识观的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交流是具有确定性的,具体包括目标、知识信息内容、过程、时间和环境的确定。但现代教学理论却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具有的不确定因素,多因一果或亦因亦果的现象在教学领域普遍;教学对象也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建构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意义时,是受其先前的知识背景、文化传统、语言能力、认知特点等的影响,相同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学生身上会产生不相同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置于当地当下的教学情境,尽可能通过反馈加强互动,在互动中注意坚持有效反馈,就每个学生的学习问题,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施教。应该说,反馈教学的重视与加强,是有效教学之必需。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不是一味的 “自语”式讲解,而是 “目中有人”,在观察学生的眼神(体会学生听懂没有),在听取学生的回答或者提问后进一步深化讲解与教学,促进学生真正内化、获取新知,真正达成有效教学。
该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首先,在课堂现场要 “眼中有人”,依据学生的状态,快捷判断问题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进程。其次,对学生现场的回答与提问需要及时反馈,对其评价时要注意客观性和发展性。其三,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耐心用心倾听学生意见。如开课初,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喜欢程度、是否听懂、对该课程的希望等;课程结束后,收集反馈信息,作为下一轮上课改进教学的依据等。
(四)人际合作——师生互动的深化策略
人际合作策略是指在多元教师组成的团队的指导下,由多人对同一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学习,促进师生深度互动的一种策略。此策略的提出主要来源于学校共同体理论与近年来我国香港等地的U-S伙伴协作的实践探索。学校共同体的理论告诉我们,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信息环境、多个教师、学生本体都参与了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过程,教师与教师、学生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与教师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理解,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人的贡献都受到尊重。大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建构的这样一个民主、开放、合作、尊重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信任同伴、信任自己,这种信任感和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并由此促进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信息量,成为一个真正学会学习,自主能动地学习的人。我国香港、澳门等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关于U-S伙伴协作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当下教育部主持的 “国培计划”中所要求的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创新试验区等的设计与实施,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中学生的创新团队的成功实践等,都充分地证明了教育界各级各类人士的深度合作互动、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深度合作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该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首先,要注意座位的调整。如:马蹄形、口字形、半圆形等,以有利于多人同时交流沟通。其次,组建学生专项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任务明确且有挑战;分组需要把握 “组内异质,同质分组”的原则;小组有具体落实到个人的分工;要求每个人预先独立完成任务后再交流,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考评有合作标准。再次,组合大学教师、教研人员、研究生、本科学生、中小学教师等多元人员合作团队。如,课题研究组、创新团队等。最后,搭建教研平台,促进科研、教研和教学的多元人际合作交流。如:实验班、创新实验基地、中小学校成为大学的实验基地等。
(五)开放教学——师生互动的拓展策略
开放教学策略是一种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内容、方法及其时空上的全方位开放,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与自由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有效互动拓展更广阔平台的策略。此策略主要是基于主体性教育思想而提出的。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智慧,健全人格。叶澜教授曾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充分说明了,真正高水平高层次的良好互动,其实是建立在真正自由、自主、平等的环境并形成了健全的机制系统之中的。虽然,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中,受制于制度、物质条件、人力等因素,还需要继续努力、假以时日,但我们有此理念,并逐步推进落实,是完全必要的。
该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到:首先,开放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支援整合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筛选。不能照教材宣讲。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时代性、前沿性、生活性。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社区课程,以适应学生多样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开放课堂组织形式。有效补充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适应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再次,开放学习空间。实现与发挥好教材、教具、图书馆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环境的教育价值,以有效促进环境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该五项策略中,笔者以为,相互尊重是师生良好互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师生的交流都可能难以进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并有可能伴随着的不是积极情绪的体验,而是消极、负向的情感,其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佳。启发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常用的策略,也是促进师生互动产生的最基本的策略。针对现行课堂上,注意了提问等启发策略应用,却没有就此探究深化下去,没有真正形成你来我往、循环深入的互动,据此,加强反馈调控是重要的强化策略。教研人员、教学人员、学生等多元人际合作,促使学生有机会与对自己有指导作用的多方人员学习交流,增强了互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互动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互动类别的多样化,故确定为深化策略。通过开放教学,构成了一个围绕学习的多元信息网络,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师生互动拓展了新的平台,故称之为拓展策略。
[1] 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 [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2] 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
[3]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J].教育研究,2001,(4).
[4] 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
[5] 光军凤,李瑞芳.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师生互动[J].山西教育 (管理),2001,(17).
[6]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J].教育研究,2001,(4).
[7]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2.
[8] 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误区、根源与策略 [J].中国教育学刊,2011, (8);赵翠兰.我国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调查 [J].当代教育科学,2010,(8);于自春.浅析小学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科技咨询,2010,(14).
[9] 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 [J].教育研究,2000,(12).
[10] U-S协作:文化融合及其效应 [C].第四届两岸四地 “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