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备课参考
2013-03-27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351100郭能读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351100) 郭能读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备课参考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351100) 郭能读
本文探讨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城乡规划》(人教社2005年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一、集镇究竟属于乡村聚落还是城镇型居民点
课本第2页提到“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我国的乡村聚落有两种类型,即集镇和村落”。“集镇大多是乡政府所在地,或位于若干中心村的中心,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2(人教社2009年第3版)25页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和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集镇究竟属于乡村聚落还是城镇型居民点?
课本第5页“中国与美国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标准”表中在“小城市”之后出现“(镇)”。在“注”中指出中国是“建制镇”。上述必修教材2第25页提到“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在我国,建制镇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 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集镇一般是对县城以下建制镇以外的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根据1999年国家统计局有关划分城乡的文件规定,集镇划入乡村,建制镇划入城镇。上述教材对建制镇的说法和选修教材对集镇的解释较准确。城市人口规模和等级最低一级是建制镇而不是集镇。必修教材2将集镇归入城镇型居民点不符合1999年国家统计局有关划分城乡的文件规定。
二、城市与城镇、城市化与城镇化有区别吗
课本本章较多提到城市,较少提到城镇。二者有区别吗?
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的使用上比较混乱:
(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
(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
(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
(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根据上述国家统计局有关划分城乡的文件规定,城市是对上述“城市”的广义理解和对“城镇”的狭义理解。城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人类居住地。世界各国划分城镇和乡村的标准很不一致。目前还难以找到符合各学科、世界各地和各不同时代的城镇定义。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常把城市作为不同于乡村聚落的城镇居民点的总称(课本就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城市”与“城镇”混用已难以扭转。如“城镇体系” 被译为“城市体系”,“城镇地理学”被称为“城市地理学”,“城镇化”被译为“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台湾又译成“都市化”,由于在我国大陆一般把都市理解为大城市,所以大陆不采用都市化的说法。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
在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表了讲话。由“城市化”到“城镇化”的提法变化包含了明确的信息。“城镇化”是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问题而提出的,它包含了积极发展县域重点镇的政策取向。提“城镇化”并不是不发展大城市,而是强调建立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盲目并乡扩镇、贪大求快的不适当的小城镇发展弊端,但从总体看,在城市化政策中强调发展县域重点镇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许过若干年我们又会用“城市化”替代“城镇化”的提法,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使用“城镇化”这个术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课本12页提到“小城镇迅速发展,2000年已达1.95万个”,这里的“小城镇”不是指“小城市”,而是指建制镇。建制镇通常也称为小城镇。但小城镇还有别的多种含义,如有的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包括建制镇和农村集镇;有的指建制镇和乡镇,以及一定规模的工矿居民点。所以,见到“小城镇”,要特别注意是什么含义。
三、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课本第12页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第14页提到城市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走上了城市化道路的人们“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第15页提到“有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例如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但课本没讲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截止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5.68%。按照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发展模式,人均GDP1500美元左右对应的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我国2006年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比标准发展模式明显偏低。
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环境问题就少,似乎有好处。课本第4页提到“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质、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城镇化能够使得经济与社会要素更为聚集,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更为通畅,能够大大节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本,并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扩散效应。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城镇化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反过来会制约工业化进程。
中国、东欧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发展所需人口增长速度,有人称为“低度城镇化”,这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把资源最大限度集中到工业增长上,造成城市住房、基础建设、社会服务等投资不足,而通过控制人口向城市迁移又使投资政策得到加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认为城市化是城乡对立的产物,怀疑、否定城市化普遍性的观点在我国一度盛行。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建国后的前30年,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城镇人口增长缓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又没能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造成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但城市化水平却长期停留在30%以下。2002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8%,而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仅达到39.1%,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10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只是影响城市。一是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二是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同时也制约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三是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导致需求不足的局面提前到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人均GDP不足800美元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工业品过剩、工厂开工不足等现象,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号称现代经济学“教父”的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受到影响,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李克强总理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四、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
既然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就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自从“十五”计划提出城镇化战略后,有的地方对提高城镇化水平攀比得很厉害。一些地方政府按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建设了许多大马路、大绿地、大广场、大标志性建筑。但统计数字显示其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课本第14页指出,“我们常常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工程,加重人民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城镇化的成本,反倒拉大了城乡差距,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这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是南辕北辙。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化了,而农民却未被城市化。
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成市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也因减少富余劳动力而提高生产率,增加收入。以此带动对商品、设施、服务等的需求,对于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在一些城市很多原本是“农业户籍”人口变成了城市居民。但“新型的城市人口”,无论是就业、收入还是住房、交通、入学入托、医疗等等福利保障都远远落后于原城市居民。让他们真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真正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左大康主编. 现代地理学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2]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 1984.
[4] 胡兆量主编.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 王恩涌等.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高教出版社, 2000.
[6]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7]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报告.
[8] 国统字[1999]114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9] 中国乡镇发展报告. 中国人口信息网.
[10] 城市化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中国信息报, 2003.9.22.
[11]城镇化: 不是越快越好——访周一星. 光明日报, 2006.03.27.
[12]专家上书国务院 直陈城市化“大跃进”隐忧.南方周末, 2006.07.13
[13] 加快城镇化进程[J]. 求是, 2003(5).
[14]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访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经济日报, 2002.12.13
[15]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 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9%. 中广网2009.04.15
[16] 牛凤瑞等主编.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17] 发改委调整大力城镇化思路 优先开发特大城市群. 新京报, 2010.09.23.
[18] 中国应该“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