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是助教师内涵发展的正能量
2013-03-27相晓东
相晓东
研“教学模式”,借鉴他人思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成功范例是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解读一线的课改理念,传播有价值的课改思想,放大可借鉴的课改方法,具有一定的看点、借鉴点。
综观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涌现出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研读这些模式,透视出课堂改革的总的进程。第一代课改的代表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它以“教为中心”,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的跨越。第二代课改的标志是“336”或“10+35”教学模式。它的贡献是以模式捍卫“学”的地位,符合了新课改“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了“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 第三代课改的标志是“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是:无限放大自学、教师主导、尝试导学案。它与从“低效”到“有效”的第一代课改和“学中心体系”的第二代课改的区别在于,从“人”的发现和认识,构建全新的课堂规则和课堂形态。
从第一代课改到第三代课改,课改的“代际论”揭示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演变与发展。从关注课程到关注课堂,从关注“教”程,到关注“学”程,从关注“形而下”的课堂技术细节,到关注“形而上”的对人的认识,引领教师“教学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研“课堂建构”,落实课堂行为
建构“生命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等是目前课堂发展的主旋律,“建构”成为当今课改的关键词。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当今课改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理论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如何建构课堂?这需要将“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等全新的结构单元,根据“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课型不同,智能搭建,引导学习、组织交流、激活思维、注重应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和个性成长的舞台。
研“课改困惑”,实现高效课堂
在课堂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易出现困惑与问题,如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方法等各要素协调,学困生的转化,学案编写与有效使用,学生有效自主自学,小组有效合作,学生质疑的重视等。这些是教师意欲退缩的地方,是课改的瓶颈。我们要树立课堂困惑(问题)为课改资源意识,将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境界。
总之,“研课” 不仅要研究一堂课的设计,更要研“教学模式”, 研“课堂建构”, 研“课改困惑”。它是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正能量,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推手。“研课”在心、“研课”在行,定能研出特色、研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