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市化”(人教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013-03-27东北师范大学附中130021张福彦周春梅

地理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进程城市化曲线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130021) 张福彦 周春梅

关于“城市化”(人教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130021) 张福彦 周春梅

广义上讲,城市化这一现象,从聚落出现,就开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但由于研究者的学科领域、研究的目的等方面的差别,仅就城市化的起点标定方面,尚存争议,其它比如城市化的含义、阶段甚至意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高中地理的教学一方面不能回避这些争议,另一方面又得告诉学生大多数学者的共性理解,这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教学态度。笔者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查阅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反思,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概念深层挖掘的思考

单就城市化的定义来讲,就有很多理解。人类学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地理学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1]。由上述论述看来,除人类学的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来讲距离稍远,经济学与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内容,因此将城市化的内涵,从“人”与“地域”这两个角度来阐释是较为合理的。另外,“人”这一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与“地域”的空间过程是外显的现象,“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2]。所以我们可以将城市化的定义进行实质性的剖析解读为“人”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地域”中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关于城市化水平指标确定的思考

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与复合指标法。其中主要指标有两个,一个是人口比例指标,一个是土地利用状况。从对表达城市化的深刻性与便于统计的角度我们选用人口比例指标。至于为什么这一指标要用比例数据而不用单一数据,其实就是为了便于比较,就是为了去掉基数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必要在此展开讨论。

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正确使用的思考

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标准曲线——“S”型曲线,是由美国地理学家R.诺瑟姆(Ray M. Northm)在1979年,通过对欧美某些典型的发达国家进行抽样,在做了很多的假设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一个理论模型。当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才刚起步,未来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根本没有足够的数据去对其建模,也就是说这条曲线不是由世界内全体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抽样得出的。实际上,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可以分为“S”型和“J”型2大类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符合“S”型曲线,发展中国家更符合“J”型曲线[3]。当然这些内容没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但教学的过程应该呈现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思路,这也是对课程中“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求的体现。

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必须清楚是用归纳的思路还是用演绎的思路。如果在教学中,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幅图作为推理基础来归纳得出图中城市化的“S”型曲线的话,其实是没有体现真实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这里不适合用归纳法。更可取的是,用“城市化进行示意”图,由少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样本归纳出的模型,演绎研究发达国家群体与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城市化的情况,当然还要强调实际研究中的区域个体差异,因为存在共性中的个性情况。

四、关于“时间”与“空间”两大地理视角培养的思考

地理人对世界的观察,根本的两个角度是“时间”与“空间”,对地理过程的教学更要有所体现,强调地理过程的时间演化与地理过程的空间差异。城市化是一个地理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来一定的规律,也就是前面谈到的城市化进程标准“S”型曲线;另一方面,自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有记录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由1800年的26%,增长到了2000年的近50%,与此同时,城市化世界各个地区出现巨大的差异[4]。这种差异体现在阶段性的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发展速度等方面。如果我们淡化了空间差异比较,就相当于是在分析问题时抹煞了事物发展的起点、存在的背景、要素的联系,难以深入的进行差异原因分析。

当然空间地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从自然的角度,在尺度上我们可以划分七大洲,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域。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就“起步”、“现阶段发展水平”、“现阶段发展速度”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发现差异也是对“比较法”一个很好的应用。只有发现差异,才能在分析问题时实现“因地而异”。

五、关于城市化起点时间的思考

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是滋生于地表的一种渐变的人文地理现象,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开始,因为在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经济社会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5]。

也就是说,虽然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的一批城市,虽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长时间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生产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在社会经济的组织与发展方面的实际意义并非特别重要。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研究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主要的推动力,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并且在城市化过程中二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近代的城市化(狭义的城市化)的开始与工业化建立联系,将世界作为整体来研究,工业化从发达国家群体开始,所以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开始于工业革命。但具体到某个国家或地区时,其工业开始的时间并不相同,也就标志了城市化起步的时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城市化的开始,基本可以理解为二战后,是因为自此以后才纷纷取得政治上的独立,才开始各自的工业化。

理解了上述内容,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讲解“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时,靠曲线的斜率变化来推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晚这一不当方法,因为这是模糊的判断,是不能揭示本质的错误方法。比如,“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中,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情况的三条曲线,时间都是起始于1800年,这不是世界城市化的起步时间,也不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起步时间,因为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表示发达国家的曲线,斜率明显变化的“拐点”在1850年,这不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步时间,而大致是城市化进入快速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的时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来讲,斜率的明显变化点也不在二战后。综上所述,如果靠城市化进程曲线的斜率变化推断城市化不同阶段的起点,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城市化早期时,曲线斜率是没有明显变化的。

总之,由于“城市化”研究的种种争议与不确定,导致本节课的设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如何,对教材内容大胆质疑,查阅资料充分证实,尽可能传递给学生准确的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是我们追求的。

[1][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1997.

[2] 姜斌,李雪铭. 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的国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07(3).

[3] 陈彦光.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的类型、分段和研究方法[J]. 地理科学. 2012(1).

[4] 王前福,李红坤,姜宝华. 世界城市化进程解读[J].经济前沿. 2002(2).

[6] 李捷,王志宏.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5).

猜你喜欢

进程城市化曲线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幸福曲线
沿平坦凸曲线Hilbert变换的L2有界性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梦寐以求的S曲线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