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探析
2013-03-27王堃
王 堃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乌蒙山区地跨川、滇、黔三省的39 个县(市、区),涵盖川南、滇东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是新时期我国重点扶持的十一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
一 乌蒙山区自然条件分析
乌蒙山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高原山地占90%以上,地势陡峻,山高谷深,且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就毕节市的石漠化面积就占其总面积的24.36%。该区海拔最高为4 000 多米,最低为276 米,立体气候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同时,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
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分部集中,综合利用前景良好。目前乌蒙山区已知矿产有30 多种,其中毕节地区拥有矿产32 种,矿床、矿点296 处,煤炭储量247 亿吨,磷储有量13.73 亿吨,硫铁矿储量132 亿吨;昭通地区拥有矿产33 种且是云南省有色金属三大基地之一,煤、硫储量居云南省首位,煤炭储量165.82 亿吨,其中褐煤储量达81.98 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储量166.92 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乌蒙山区盛产天麻、苹果、黄梨、花椒、烤烟、辣椒、金江魔芋、“方漆”(生漆)、茶叶、核桃等农副产品,是天麻原产地、南方优质苹果基地、金江花椒之乡、世界筇竹之乡,全国马铃薯、白魔芋最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同时还有上千种中药材资源。
水能资源蕴藏量大。例如乌蒙山区的金沙江流域正在开发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大巨型电站,装机容量可达3 400 余万千瓦。同时,乌蒙山区的昭通市境内有大小河流393 条,水能蕴藏量为2 080 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 612 万千瓦。
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独特的地势地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铜锣坝”;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山包”、“威宁草海”;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彝族政治家奢香墓”,以及独具风情的“夜郎文化”、“瓦石僰人悬棺”、“史前文化”、“红色文化”和一大批未开发的风景旅游区。
二 乌蒙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乌蒙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该区的39 个县(市、区),有32 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 个省重点县。截止到2010年末,乌蒙山区总人口已高达2 000 多万,城镇人口仅有500 多万人,城镇化率26%;乡村人口有1 600 多万,按照2 300 元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有9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47%。例如昭通市境内的十个县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 745 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0%。
(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乌蒙山区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科教文卫建设滞后,导致乌蒙山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素质性贫困十分明显。据统计,昭通市的十个县区,在“十一五”期间人均教育支出仅631 元,人均卫生支出才319 元,该区的一个行政村《2012年文化户口册》表明,在15 ~50 周岁的的1186 人中,各文化层次及人数分别为:小学(78 人)、初中(307人)、高中(15 人)、中专(12 人)、大专及以上(2 人),其余的772 人均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由于乌蒙山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就业不充分,剩余劳动力过多,多数外出打工人员只能从事脏、累、苦、险等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乌蒙山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昭通市境内的20368 个自然村中,有9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电话,8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5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电视,3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电;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农田灌溉率仅为31.7%,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作需要;水库库容仅5.8 亿立方米,人均库容114 立方米,少全国人均326 立方米、全省180 立方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占总人口的46%,高于全国30 个百分点、全省21 个百分点;自来水普及率仅26%,低于全省19 个百分点。
(四)人口基数大,生态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乌蒙山区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和人口密度都很大,加之该区人口素质偏低,造成严重的人口负担。截止到2010年,该区的毕节市人口高达833.89 万人,昭通市人口达到521.9 万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10.5 人和226.5 人。同时,乌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2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少且90%以上是山坡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很大的制约。
(五)乌蒙山区的发展机遇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阶段(2010年到2030年加速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一步推进和在建党100 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把重点放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该区不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的发展机遇,而且得到了巨大的政治优势,鼓舞了乌蒙山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 乌蒙山区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乌蒙山区经济发展
乌蒙山区生态脆弱,易破坏难修复且历史欠账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该区的主要问题之一。该区经济能否持续和有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由于我们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多,根本不可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甚至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制约着乌蒙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乌蒙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和方向。
(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乌蒙山区的发展,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乌蒙山区的实际,乌蒙山区的开发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导向型开发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即使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落后地区的开发过程中都运用并积极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作为推动落后地区开发的主导力量。实践不仅一次的证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很多的局限性,而且在实现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问题上往往显得更加乏力,“当市场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政府就要干预”。[1]科学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乌蒙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在资金投入、政策法规制定、组织保障等各方面对乌蒙山区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而言,就是要中央政府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对乌蒙山区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并科学的制定片区规划,指导片区发展;在方向上,应优先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基础教育上,为乌蒙山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政策法规方面,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乌蒙山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但是,政府不能因为乌蒙山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并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顶替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假如这样做就必然导致失败[2]。对乌蒙山区的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政府不可替代的,因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能会出现相反结果,最终影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效率甚至导致失败,正如萨缪尔森等认为的那样“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运行的效率或(导致)道德上可接受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3]。因此,我们要辩证的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明确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遵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制约着乌蒙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乌蒙山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善上,这就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投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为该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基础设施又称为社会先行资本,相关资料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 就会增长1%”,人均收入在140 ~1 120 美元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将由16%提高到30%[4]。乌蒙山区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和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在交通、水利、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方面严重滞后,特别是交通运输业日益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障碍,导致乌蒙山区投资环境不良。因此,急需国家对该区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乌蒙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乌蒙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地之一,且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掠夺式的开采资源为条件的发展方式必须摒弃。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顺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所以乌蒙山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开发与保护并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乌蒙山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生物资源多样,同时还具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因此、乌蒙山区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发展特色农业及农林产品加工业
乌蒙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及农林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从乌蒙山区的实际来看,应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支持和引导该区重点建设优质畜牧、薯类、荞麦、魔芋、水果(如苹果、黄梨)、中草药(如天麻)、烟叶、核桃、板栗、花椒、生漆(如“方漆”)、茶叶等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目前,乌蒙山区的这些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多属初级产品,经济效率低,急需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农林业加工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林业初级产品的需求,可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乌蒙山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6]同时,工业化还是“能够直接推动长期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6]。因此,对于乌蒙山区这样一个资源丰富却贫困落后的地区而言,工业化将是必经的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乌蒙山区生态脆弱,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像乌蒙山区这类生态脆弱的地区不易发展工业,更不能主张搞工业化,应该把重点放在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上。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业化不仅是简单的镶嵌几个工厂,只局限于单一的工业领域,更多的是用工业化的文明成果来积极改造、提升“三次”产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与农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前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走一条消耗低、污染少、效率高的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乌蒙山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观赏度和开发价值并不亚于现在西部的一些主要旅游景区。但是,从目前乌蒙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来看,由于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相关的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旅游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落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其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旅游产业的经济优势。
但是,靠贫困落后、财政入不敷出的乌蒙山区自身是很难实现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的,因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开发,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之上,这需要省级和国家的帮扶。同时,乌蒙山区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尤其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东部的资金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可借用网络、媒体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为旅游产业的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加快发展乌蒙山区特色旅游产业,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融入红色历史,少数民族风情,为不同的旅游资源定位,以特色显优势,变资源为资本,将是乌蒙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策略。
(五)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力度
科教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是乌蒙山片区贫困落后的表现,更是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乌蒙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科教上,其科教事业的落后导致该区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乌蒙山区的发展,必须以加大对科教的投入,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乌蒙山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总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乌蒙山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乌蒙山区的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和建设步伐,把乌蒙山区建设成为国家西部重要的能源接续地;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董辅礽.西部大开发中市场与政府[J].改革,2001(3).
[3]萨缪尔森,诺得豪斯.经济学(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