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下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研究
2013-03-27刘学泳吴丽梅廖凯妮张胜兰
刘学泳,梁 爽,张 琳,吴丽梅,廖凯妮,张胜兰
(湖南科技大学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表现就是建设两型学校,广泛培养节约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消费理念,使师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校园。构建两型高校,垃圾分类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1]。
一 构建两型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
(一)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优化垃圾处理,促进校园环境治理
高校人员相对较密集,每日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饮食垃圾含水率高,油脂、盐份含量高,易腐烂发臭,易孳生蚊蝇,细菌,老鼠等,传播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而被随意丢弃的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给人造成视觉上的“脏乱差”,未经处理的塑料不但不易降解,影响植被生长,还会散发多种致癌物质。另外还有部分废电池、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药品、化妆品等有毒垃圾,据统计,高校学生使用的电池量占全国电池消费量的1/8 以上[2],而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铅、锌等重金属有毒物质,不但危害动植物的健康,影响生态平衡,而且会污染环境,使空气、水资源、土地资源受到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垃圾进行分类有利于垃圾末端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特别是在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提高了分类效率,降低了分类成本较,使校园环境治理难度降低。
(二)垃圾分类回收能推进垃圾资源化,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校园垃圾中可利用成分含量较高。一方面,科学合理地处理垃圾,能实现变废为宝。从工业生态学的视角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回收利用的东西很多,如废纸废金属的再生产,一些包装物的再重复多次使用,一些资源进行能源转换(垃圾沼气发电)等,都可以使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重新回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去。另一方面,使用可再生物品可以大量地节约能源。
完全用废铁制钢所用的能量仅为用铁矿石制钢的1/3;用再生纸浆制造新闻纸所用的能量仅为用纯木材纸浆的25 ~26%;用再生玻璃做饮料瓶可少用1/3 的能量,而用可重复灌装的玻璃瓶则可少用90%的能量。同时,垃圾分类回收还能显著减少垃圾填埋量,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垃圾填埋费用。
(三)垃圾分类回收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拓宽高校育人手段
在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是高校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深入体现,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参与热情。首先,垃圾的分类收集是一项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环保活动,能拉近学生与环保行动的距离;其次,垃圾分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垃圾的资源化,从而转变对垃圾的看法,认识到垃圾的资源性;再次,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垃圾的不当处理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自己是垃圾的制造者应当承担一定的环保责任;最后,垃圾分类有利于学生了解分类知识,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将来走上社会后也能坚持垃圾分类,有利于以后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四)高校垃圾分类回收能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在全社会普及
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能自觉接受并积极协助推广这一新的环保项目,据调查,有87%的大学生愿意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而且大学生环保类社团近几年在高校发展很快,也为垃圾分类回收在全社会的推广奠定了人力的基础。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流动性大,影响面广,能带动家庭、社区、公民,使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回收[3],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在全社会的普及,使分类垃圾桶真正起到作用,达到创建“两型社会”的效果。
二 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现今的高校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且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因此学生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导致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状况不容乐观。
(一)高校垃圾“一桶装”严重,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现分类垃圾桶已经遍布各高校校园,但只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高校师生环保意识高,定点安放的垃圾桶让大家养成了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垃圾得到了安置。不过随意走到一个分类垃圾桶前,便会发现垃圾并未完全按照指示进行分类,垃圾混装的情况随处可见,特别在生活垃圾产生最大源头的宿舍区、饭堂,垃圾“一桶装”情况非常严重。清洁人员也是简单打包垃圾后直接运到垃圾中转站,环卫局的车辆也是直接混合打包装车了事,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垃圾分类并没有落到实处[4]。
(二)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缺乏,分类知识亟待普及
据调查,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大学生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有54.8%的学生很少注意向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是否扔对,仅仅是寻求个人方便。且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仍比较模糊,学生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仅仅认为,可用的,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就是可回收垃圾。许多学生在回收过程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也依旧比较模糊。认为没有必要将垃圾进行分类的占到了77.5%,他们有的认为大多可回收的垃圾已经被环卫工人或拾荒者捡走卖到废品回收站,有的认为即使自己严格将垃圾分类扔入垃圾桶,但环卫部门在垃圾清运时仍“一桶装”。这种源头分类一桶清运的情况,使许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和想法。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而无需将垃圾分类扔入分类垃圾桶。
(三)高校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各高校的垃圾分类管理中没有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且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不够,而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在德国,第二天一早就有可能收到一张罚单[5]。而在我国高校,学校制度只停留在保持宿舍、教室、办公室等干净整洁的层面,而对垃圾是否分类的行为的干预却是一片空白。绝大部分高校对垃圾分类管理缺乏强制性约束,也没有鼓励机制,对垃圾不分类行为更是听之任之。
(四)垃圾分类的基础设备及资金匮乏,使垃圾分类受到局限
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圾桶数量低于需求,一些地段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有的地方也只是设置单一的垃圾桶,特别是缺乏室内分类垃圾桶。在高校的宿舍、办公室、教职工家里均没有分类垃圾桶,所有垃圾都进行“一袋装”,再投入室外垃圾桶导致垃圾分类成为空谈。在我国,几乎没有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导致在处理垃圾的环节,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清运车至少要增加两倍。而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设备标价高达1 000 多万元,因此资金的问题是垃圾分类的首要问题之一,而高校垃圾的处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原因,不得不采取单一的垃圾车统一拖运的方式[6]。
三 高校垃圾分类的改进建议
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学生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高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学校、政府、社会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垃圾分类这一瓶颈,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一)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分类观念
校园垃圾分类不到位,会造成保洁人员进行二次分类,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因此高校要广泛地在师生中宣传,增强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提高的环境素养。宣传途径还要注重网络平台的搭建与利用,要充分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网络资源如人人、微博、QQ、飞信等大面积、全方位的发表有关垃圾分类的文字、图片、信息等。同时可以利用校园报刊、广播、宣传栏、宣传册等媒体宣传“低碳”、“环保”、“可循环”等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组织环保社团和公益社团开展诸如知识问答、专题讲座、环境教育影片展等活动进行宣传,为师生提供更多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二)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硬件建设
高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垃圾分类、运输、回收体系的完善,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校要大范围地投放分类垃圾桶,避免出现盲区,特别是推广室内分类垃圾桶,以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同时要增添回收用运输车辆,提高运力,以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运输。短时间来看,虽然高校增添硬件设施花的代价有所加大,但是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其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另外,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合作,为垃圾分类引进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实现垃圾的高效回收和处理。同时,还可以增设有毒垃圾回收箱,以收集诸如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废旧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化妆品等有毒垃圾,并将有毒垃圾交与专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
(三)细化分类标识,明晰垃圾类别
在调查中发现,有52.6%的人认为出现“垃圾混装”的现象,是垃圾是否可回收不确定,以及垃圾桶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不明显造成的。一方面,在垃圾箱醒目位置标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识,并分别画上常见的典型垃圾图案,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追其根源,在生产产品时,在产品的特定位置上,标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相关标识,公众更清楚垃圾的归属,可提高垃圾的分类效率。
(四)加强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要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促进主动分类垃圾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高校可成立领导小组从事垃圾分类管理,形成专门的管理体系,对学院和部门在这项工作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并形成一个落实到个人的工作体系[7]。如,要求学生管理人员把学生参与宿舍垃圾分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并通过考核等方式引导学生;后勤管理部门提供便利条件,落实垃圾收集和垃圾后续处理情况;宿舍管理和保洁人员要明确责任,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去等。同时,出台相关奖惩方案,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的,给予处理和处罚。另外,高校还可以实施垃圾分类实名制等形式的活动,通过免费发放分类垃圾袋,并在袋上贴上房间号,积极发挥其道德约束和责任追究的作用。
(五)鼓励环保类社团,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高校环保类社团和社会环境团体,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可以联系相关社会环境团体,并组织学校环保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通过这些社团组织大学生开展诸如知识问答、专题讲座、讨论会、辩论赛、环境教育影片展等活动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从而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共同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体系的健全。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高校在充分认识到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促进两型高校的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吴 芳.对建设“两型”校园问题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1,32(5):72 -74.
[2]聂永丰.废电池危害及其环境污染风险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4(2):5 -6.
[3]宗建树.新发展新变化“十一”期间看环境系列报道:生态中国启航— —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回顾[N].中国环境报,2005 -09 -02.
[4]刘海燕,韦新东,秦霏,荆玲,吴相会.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措施[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6(3):71 -73.
[5]胡一蓉.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天津科技,2011(1):48 -50.
[6]周恩毅,齐 刚.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4):109-111.
[7]张英民,尚晓博,李开明,张朝升,张可方,荣宏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2):389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