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帝书画鉴赏题识研究

2013-03-27迪黄国飞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题签乾隆帝四库全书

刘 迪黄国飞

(1.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2.江西省艺术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中国书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高远的意境、生动的神韵与浓厚的人文情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而中国自古对书画品鉴、欣赏的审美活动在士人之间颇为盛行,通过对书画笔墨、结构及其情趣、意境的评鉴与赏析,引发观者思索与联想,从而完成审美体验。而文人对书画的鉴赏行为与思索往往又以文字的形式存留在书画之上,具体表现为题签、题字、题诗与题跋等方面。

顺康雍三代在书画上留下的鉴赏痕迹较少,顺治和雍正二帝对所藏之书画鲜有题诗、题跋等,康熙皇帝较二者留下的鉴赏痕迹更多,其鉴赏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题签,如《唐人笔意阿罗汉图》、《五代人画揭钵图》两卷均有“圣祖仁皇帝御笔题签”。①《秘殿珠林》卷十一,第128、129页。(文中所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版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为《续修四库全书》版。以下注释版本从略。)第二题诗、书画论,题诗则书前代名家作品较多,如《王原祁峭石乔柯图》上书唐人五律一首,《赫奕山居图》上书元人七律一首,《赫奕红树秋山图》上书董其昌七言截句,《赫奕秋林晚霭图》上书唐人五律一首,《赫奕溪桥结庐图》上书董其昌七言截句,②以上5件见《石渠宝笈》卷九,第450页、第450页、第450页、第451页、第451页。《蒋廷锡花鸟写生》上书明人五律一首,《赫奕晴岚晚翠图》上书唐人七言截句一首,《戴天瑞秋山落照图》上书唐人七言截句一首,③以上3件见《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5页、第672页、第676页。《赫奕雨壑风林图》上书朱子六言诗一首,《赫奕画唐人诗意图》上书唐人七言截句一首,《赫奕丹枫翠岫图》上书唐人五言律诗一首,《赫奕秋山云树图》上书唐人七言截句一首,《赫奕烟江渔艇图》上书米芾七言截句一首,《蒋廷锡蟠桃图》上书唐人七言截句一首,《戴天瑞春山胜事图》上书唐人五律一首;④以上7件见《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09页、第809页、第809页、第809页、第814页、第814页、第816页。而书其御制诗文数量大致与书前代名家诗数量相当,如《蒋廷锡梅花》⑤《石渠宝笈》卷六,第406页。、《蒋廷锡画菊》、《蒋廷锡剪秋罗写生》、《蒋廷锡莲塘白鹭图》、《戴天瑞东篱秋色图》、⑥以上4件见《石渠宝笈》卷九,第451页、第451页、第452页、第453页。《焦秉真耕织图》、《冷枚耕织图》、《蒋廷锡花草》、⑦以上3件见《石渠宝笈》卷十二,第504页、第507页、第510页。《赫奕茅亭竹树图》、《蒋廷锡菊花》、《赫奕水村图》、《蒋廷锡瓶莲》、《蒋廷锡佛手写生》、《班达里沙画人参花》、⑧以上6件见《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2页、第673页、第675页、第675页、第675页、第676页。《王原祁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⑨《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45;卷二十五,786页。《蒋廷锡花果写生》、⑩《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45;卷二十五,786页。《赫奕禁园秋霁图》、《蒋廷锡牡丹》、《蒋廷锡藤花山雀图》、《朱沦瀚潇湘烟霭图》、①以上4件见《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3页、第814页、第814页、第816页。《蒋廷锡瑞石新花图》、《戴天瑞秋山图》,②以上2件见《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64页、第1165页。其上均有康熙帝所书御制诗,其中一部分为康熙御制旧句,并非专为题画而作,又《蒋廷锡瓶莲》上有康熙旧作词《柳梢青》一首;此外,在《赫奕仿董其昌宿雨含烟图》、③《石渠宝笈》卷十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七,第813页。《赫奕秋山平远图》、④《石渠宝笈》卷十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七,第813页。《赫奕烟树山亭图》⑤《石 渠宝笈》卷十 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 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 七,第813页。三件作品上各有康熙帝书董其昌画论一则。第三题识,康熙帝题识书画较少,如评《戴天瑞竹溪图》识云:“戴天瑞手画,设色清雅,亦谓一种,画禅中所贵者乎,故特援笔以记”;⑥《石渠宝笈》卷十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七,第813页。跋《晋王羲之书曹娥碑》:“曹娥碑相传为晋右将军王羲之得意书,今睹真迹,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至今千余年,神采生动,透出绢素之外,朕万几余暇披玩摹仿,觉晋人风味宛在几案间,因书数言识之”;⑦《石渠宝笈》卷十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七,第813页。《班达里沙人参花》和《蒋廷锡画人参花》⑧《石 渠宝笈》卷十 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 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 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 十七,第813页。亦有其御识,所识均较短。另,《赫奕禁园秋霁图》上署有康熙所题“禁园秋霁”四字。⑨《石渠宝笈》卷十 六,第628页;卷十八,第675页;卷三十五,第1071页;卷九,第452页;卷十三,第514页;卷四十,第1164页;卷二十七,第813页。综观康熙帝鉴赏之书画主要为清代臣工之作品,古画较少,其为最大之特点。

至乾隆朝,内府书画留有其鉴赏痕迹者数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其形式与其祖近似,而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

一、题签

标签通常是指书画外装上的题签,它写明作者的姓名(无法确认作者的标明年代)和作品题目。标签涵盖书画最基本之信息,以便于书画保藏、管理等活动的进行。题签也是收藏鉴赏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将书画中所蕴藏基本信息提取并经判断的过程,同时收藏者题签也表明其对作品的占有关系以及所附带的某种鉴定责任。

题签的位置因书画装帧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乾隆朝内府书画主要有册页、手卷、画轴三种装裱品式。册页的贴签条在上面板上,蝴蝶式册页签条一般贴在左边,而推篷式册页的签条一般贴在中间;手卷的签条在手绢背面包首靠近别子的一侧;挂轴的签条则在画轴背面包首处靠近天杆的一侧。

清代以前宋徽宗、金章宗是作为皇帝为书画题签较为出名的两个人。宋徽宗对内府书画收藏、整理、鉴赏工作之重视前文已述。其别具一格的“瘦金体”书法多见于历代书画的题跋题签之中,如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上有徽宗亲书“梁师闵芦汀密雪”之题签。再如《唐释智永真草千文》⑩(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释智永”,《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展子虔游春图卷》、⑪(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八《展子虔春游图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8册,第600页。《郭忠恕雪霁江行图》⑫(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一《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64页。上均有其题签。金章宗完颜璟“酷嗜徽宗瘦金体,临摹逼肖,其鉴赏亦有出蓝之誉”,⑬(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晋唐小楷真迹”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7页。北宋黄庭坚所书《山谷大字发愿文》“前有金章宗瘦金御书签题,首尾明昌七印钳识”⑭见于《清河书画舫》卷九上、《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一、《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四十三。。

乾隆朝内府所藏书画有其御笔题签者数量较多,约有460余件,其中主要为晋唐宋元明名家书画作品,而清人书画有御笔题签者寥寥,有《闺秀钱陈书绘历代帝王道统图》一册经御笔题签,且下注“钱陈群多进伊母陈氏画”十字;⑮《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55页。《王翚重江叠嶂》御笔题签“王翚重江叠嶂,神品第一”,钤宝一“乾隆宸翰”,且有御制行书:“国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⑯《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9、18页。此外《王翚临燕文贵武夷叠嶂图》、⑰《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9、18页。《王时敏晴岚暖翠图》①《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224页。等几件而已。从书画的价值上看,有御笔题签者皆为珍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中每幅书画均注明“上品”、“下品”之品第字样,有御笔题签者均为“上品”,无一“下品”,由此推知,续编三编中经乾隆御笔题签之书画质量也均为优异者。

乾隆帝题签除题写作者及作品题目外,还包括了对书画品第的评价信息。乾隆帝对书画品第之评价因袭前人“逸”、“神”、“妙”、“能”四品之说。这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仿照人物品藻方式对书画进行评价,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提出“逸品”说,将其置于其他“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上;其后张怀瓘在《书断》、《画断》中创造性地提出“神”、“妙”、“能”三品之说;至唐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在“神、妙、能”之外,复列“逸品”。此四品之说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以深化,并对书画评论产生重要影响。“能品”指画家能够较熟练掌握书画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并能达到形象生动的程度;“妙品”指画家的技能技巧达到了依人之才性,顺手从心,曲尽物象之妙的阶段;“神品”即以人写物,不拘形似,而揭示物象之神采、气韵;“逸品”则是对“神品”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更加强调艺术表现的灵活与自由,“笔简形具,得之自然”,并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②参见傅合远:《论“逸品”审美内涵的历史深化与发展》,《文史哲》2002年第5期。

乾隆帝在题签中加入了书画品第的评价,一种是通过在标题之下用小字注明该书画之品第,如《明沈周画春草秋花》御书题签:“沈周春草秋花真迹,逸品”;③《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502页。《宋董源溪山风雨图》上题签:“董源溪山风雨图,神品”;④《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287页。《钱选桃枝松鼠真迹》御笔题签:“钱选桃枝松鼠真迹,内府珍玩,妙品”;⑤《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0页。《沈周游西山图》御笔题签:“沈周游西山图,内府鉴赏,能品”。⑥《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15页。标注“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是一般常见的形式,偶尔乾隆帝还会在这些品第之前用一些词来修饰,以增加其程度,如“逸品上上”、⑦见《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苏轼墨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39页。“无上神品”、⑧见《秘殿珠林续编》,《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钟繇荐季直表真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480页。“神品上上”、⑨见《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王羲之瞻近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22页。“上上神品”、⑩见《石渠宝笈续编》,《王羲之袁生帖》、《王羲之送梨帖真迹》、《李公麟醉僧图》、《王蒙听松图真迹》、《韩干圉人呈马图》。“神品第一”、⑪见《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倪瓒秋林山色》,《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577页。“妙品上上”、⑫见《石渠宝笈续编》,《宋人松岩仙馆图》、《王蒙秋山草堂图》。“无上妙品”、⑬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唐长夏江寺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1页。“上上能品”⑭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公麟临洛神赋》,《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42页。等。又《宋人画赵遹泸南平夷图》上有“上品”字样,⑮《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66页。似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中“上等”、“下等”之余绪。另一种是通过在标签上钤加玺印的方式进行标注,但玺印之中只有“神品”一格,而无“逸”、“妙”、“能”三格,如《后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一卷,御笔题签,签上有“内府珍秘”、“神品”、“乾隆宸翰”三玺;⑯《石渠宝笈》卷五,第349页。《宋江参千里江山图》一卷,御笔题签,签上有“神品”、“天府珍藏”、“乾隆宸翰”三玺;⑰《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7页;卷四十三,1173页。《元钱选观鹅图》一卷,御笔题签,签上有“神品”、“御赏”二玺;⑱《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7页;卷四十三,1173页。此类情况较多,兹不一一枚举。“神品”玺印出现在乾隆帝早期鉴赏活动中相对较多,而后期多以“神品”小字注于标题之下;早期鉴赏活动中乾隆帝对书画品评仅标定“神品”一格,而后期四格俱全,由此也体现了乾隆鉴赏活动的逐步深入。一般而言“神品”的小字标注与“神品”玺印并不同时出现,而《明董其昌仿颜真卿书》一件较为例外,小注与印皆有,签注处乾隆御书“董其昌仿颜真卿书,内府鉴赏,神品”,钤宝三“神品”、“御赏”、“乾隆宸翰”。①《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6页。

题签中除对书画的基本信息、品评之外,还体现出乾隆帝对书画秘藏之心态。此种心态也是通过小字标注和相关玺印的钤加来实现的。标注有“内府珍秘”、②见《石渠宝笈续编》,《赵孟頫人骑图》、《顾安新篁古石》;《石渠宝笈三编》,《明陆治丹枫秋色》。“内府鉴赏”、③见《石渠宝笈续编》,《王蒙听松图真迹》;《石渠宝笈三编》,《明董其昌仿颜真卿书》。“内府珍赏”、④见《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赵孟頫临王羲之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544页。“石渠珍鉴”、⑤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唐长夏江寺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1页。“内府审定”、⑥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隋人书史岑出师颂》,《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4页。“秘府珍藏真迹”、⑦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展子虔游春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2页。“天府鉴定真迹”、⑧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孙虔礼草书千字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80页。“石渠珍玩”、⑨见《石渠宝笈续编》,《范宽秋山萧寺图》、《董源龙宿郊眠图》。“内府珍藏”、⑩见《石渠宝笈续编》,《米友仁雪山墨戏图》;《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三《王问画拾得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128页。“内府珍玩”、⑪见《石渠宝笈续编》,《钱选桃枝松鼠真迹》、《颜真卿书朱巨川诰真迹》。“天府秘玩”⑫见《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苏轼墨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39页。等。相关玺印有“内府珍秘”、“天府珍藏”、“内府书画之宝”等,而绝大多数乾隆帝题签仅钤“乾隆宸翰”一玺。

此外,在少量题签中涉及书画鉴藏地点之信息,以小字标于题目之下,如《明唐寅画山水》签注“长春书屋清玩”,⑬《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明唐寅画山水》,《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第724页。《米芾书离骚经》签注“淳化轩鉴藏”,⑭《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米芾书离骚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43页。《文征明江南春图》签注“古香斋御赏”,⑮《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文征明江南春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36页。《钱选秋江待渡图》签注“古香斋御玩”,⑯《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钱选秋江待渡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88页。《宋人临辋川图》签注“三希堂鉴定”,⑰《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宋人临辋川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4页。《苏轼黄州诗帖》签注“长春书屋鉴赏珍藏”⑱《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苏轼黄州诗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31页。等。

二、题字

书画鉴赏中鉴赏者会在画幅上题写不成文的一字或数字,有别于题签、题诗与题跋。乾隆帝在近400件历代书画作品上留有题字,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品评题字,一为“标题”。

品评文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品第,即“神”、“妙”、“能”、“逸”四品,与题签上相仿,如《明文征明五君子图》卷中幅御笔题“神品”二字;⑲《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明边景昭双喜图》上方圆光御题“神品”二大字,⑳《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 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幅后合缝处御笔题“神”字,㉑《石 渠宝 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 八,第673页;卷十 八,第677页;卷二十 七,第814页;卷四 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 八,第676页;卷四 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 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王敬铭山水》上方御笔题“神”字,㉒《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唐岱仿范宽秋山瀑布图》上方御笔题“神”字,㉓《石 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 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 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 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高其佩八骏图》上方中御笔大书“神”字,㉔《石 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 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 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 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元盛懋江枫秋艇图》卷中御笔题“神”字,㉕《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 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 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 三,第1175页;卷四十 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唐岱画风雨归舟图》本幅上方御题“神”一字,㉖《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639页;第1077册,第585页。《蒋廷锡芦雁》左方上御笔题“妙”字,㉗《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冷枚画春夜宴桃李园图》上方御笔题“妙”字,㉘《石 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 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 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明文征明温兰图》卷中御题“能”字,㉙《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 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 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 三,第1175页;卷四十 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明唐寅品茶图》左上方御书“逸品”。㉚《石 渠宝 笈三 编》,《续 修四 库全 书》第1079册,第639页;第1077册,第585页。

一种为描述画作风格,如《元钱选观鹅图》卷中御笔题“苍”字;㉛《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明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卷前御书“秀”字;㉜《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0页;卷十,第457页;卷十八,第673页;卷十八,第677页;卷二十七,第814页;卷四十四,第1196页;卷九,第452页;卷十八,第676页;卷四十三,第1175页;卷四十三,第1173页;卷四十四,第1188页。再如《王翚山水》一册,计十幅,每幅均有乾隆题字,第一幅御笔题“秀”字,第二幅御笔题“奇”字,第三幅御笔题“古”字,第四幅御笔题“闲”字,第五幅御笔题“逸”字,第六幅御笔题“韵”字,第七幅御笔题“情”字,第八幅御笔题“苍”字,第九幅御笔题“雄”字,第十幅御笔题“神”字。①《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0页。

品评文字多为单字或双字,多位于书画作品本幅之上,字体较大,醒目之余,对作品的艺术构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为“标题”的题字较品评者多,一般多为四字,而二字、三字者亦可见,最多至八字。由于书画装帧品式的区别,标题的书写位置也有所差异,一般地,册页标题书于“前副页”,手卷标题书于“引首”,立轴标题书于“诗塘”或“玉池”。标题与题签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作者或鉴赏者对书画内容信息的一种提炼和反映,不同之处在于题签在书画作品的外部,其目的是为了检索、保藏之方便,具有

较强的实用性,因而所反映出的信息更为规范化和精确化,包括作品年代、作者姓名、书画作品名称等主要信息;标题则不同,它在书画作品的内部,是作品艺术构成的一部分,有些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有些则是对作品精神意蕴的提炼,字不在多,时有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标题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点题类。即直接说明作品主题,或强调何人作品的标题。在内容上与题签形式有类似之处。如:

《后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引首御题“杨少师韭花帖妙迹”八字。(《石渠宝笈》卷五)

《宋李公麟石鼎联句图》引首御书“石鼎联句”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六)

《元倪瓒水竹居图》引首御书“水竹居”三大字。(《石渠宝笈》卷六)

《宋李成小寒林图》引首御题“小寒林”三大字。(《石渠宝笈》卷二十四)

《明董其昌书画合璧》前副页御题“香光墨妙”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四)(按,董其昌号香光居士。)

《宋苏轼春帖子词》引首御题“玉局风华”四大。(《石渠宝笈》卷五)(按,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苏轼。)

《唐李白上阳台书》引首御题“青莲逸翰”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十三)(按,李白号青莲居士。)

《元倪瓒师子林图》引首御题“云林清閟”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十四)(按,倪瓒号云林,清閟阁为其吟诗作画之室。)

第二,点景类。即描述画面之景色及意境。如:

《明沈周仿倪瓒画》引首御题“溪山深秀”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六)

《宋赵伯驹桃源图》引首御题“武林春色”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六)

《元方方壶山水》前副页御题“山水清辉”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十二)

《宋杨补之雪梅》引首御题:“孤山香雪”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十四)

第三,品评类。对作品的笔墨特色及作者成就加以评论。如:

《明唐寅款鹤图》引首御题“秀逸天成”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六)

《宋崔悫槲鸠图》诗塘御笔题“俊逸”二大字。(《石渠宝笈》卷八)

《明董其昌书画合璧》前副页御题“书画宗风”四大字。(《石渠宝笈》卷十二)

《宋王诜瀛海图》前隔水御书“缥缈尘外自成一家”八字。(《石渠宝笈》卷四十三)

第四,感受类。此类不直接言画,而道出观者之感官体会。如:

《元赵孟頫书陶诗》前副页御笔题“清华朗润”四大字。(《石渠宝笈》卷三)

《元赵孟頫水村图》引首御书“清华”二大字。(《石渠宝笈》卷十四)

《明夏昶竹泉春雨图》引首御题“清听”二大字。(《石渠宝笈》卷十五)

《宋燕肃秋山晩霭图》引首御题“萧远”二大字。(《石渠宝笈》卷三十二)

三、题诗

作者在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上题写诗词等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特色,而作为收藏者和欣赏者所题写的诗词则是对书画艺术的再创作与延伸。所题诗作既可与画面相关联,在对画面反复审视欣赏后有感而发,对画面风格、意境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歌咏挥发;又可天马行空,自成体系,只与画的主题相一致而已。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陈邦彦编成《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分三十类,包括天文、地理、山水、名胜、古迹、故实、闲适、古像、写真、行旅、羽猎、仕女、仙佛、神鬼、渔樵、耕织、牧养、石树、兰竹、花卉、禾麦蔬果、禽类、兽类、鳞介、花鸟合景、草虫、宫室、器用、人事、杂题等,所收诗作迄于明代,计8900余篇。①参见(清)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及目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5册。可见历代题画诗数量之多,涉及主题之广。

乾隆帝嗜好作诗,甚至在其所藏之玉器、瓷器乃至青铜彝器上均篆刻有其题诗,而其书画收藏之宏富,于鉴赏时所作题诗数量更是惊人,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续三编中统计,其题诗书画作品有1300余件之多。并且乾隆帝对题诗颇具热情,其曾题“搜题宗苍画,迩来略遍矣”,②《石渠宝笈三编》《张宗苍山水画》,《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379页。内府藏张宗苍之画已被其题遍。

与康熙帝题画喜题旧作或是古人诗句不同,乾隆帝所作均是因画而题。题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吟咏人物、山水、花鸟。人物、山水、花鸟画是绘画门类中的大宗,内府收藏最多,也是乾隆帝最为主要的题诗对象,此类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吟咏人物诗歌如题《元唐棣疏林策蹇图》云:“石泉咽危滩,轻烟散林表。新丰酒难沽,寂寂空山晓。风吹垫角巾,斜月犹皎皛。飒然风月怀,岂慕长安道。试问灞桥人,新诗得多少”。③《石渠宝笈》卷八《元唐棣疏林策蹇图》,第423页。诗歌描摹疏林寂寥的环境,以及风吹头巾所衬托出苍然的人物样态,最终道出人物内心不慕功名,淡泊觅诗的心态。不仅展现出画面内容,更进一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题山水者如题《元王蒙临平秋早图》云:“枫丹松翠自天成,不系人间枯与荣。无住相中藏住相,何劳落叶赋秋声。乾隆庚申夏五题”。④《石渠宝笈》卷八《元王蒙临平秋早图》,第423页。枫丹松翠一派秋色,而在此景象中又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草木枯荣只是外在可视的表象,而这种表象又蕴藏在无形无迹的自然之道中,又怎能本末倒置地说落叶就是秋天呢。由景物而生发出哲思,深刻了绘画本身,起到画龙点睛的升华作用。乾隆帝题花卉诗作也颇多,不仅描摹花卉生长之情态,也注重挖掘其所展现的精神寓意。同时,在其中乾隆帝也表达出一种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在题《明沈周仿倪瓒画》中直白地道出:“我是庙堂人,每爱山水趣”。⑤《石渠宝笈》卷六《明沈周仿倪瓒画》,第387页。此外,在其题山水风景诗中能感觉到,他赏画达到一种“卧游”的境界,如在《题元倪瓒松亭山色》有“苍松白石皆堪赋,点笔秋光罨轩户。我偶得之不忍舍,彼草亭中曾少住”,⑥《石渠宝笈》卷八《元倪瓒松亭山色》,第425页。将己身置于画中草亭。

第二,对宗教类书画的题诗及题赞。乾隆帝对宗教题材书画以题赞的形式对应于宗教以外题材书画上的题诗。赞为四字一句,乾隆帝所题均较短,八至二十之间偶数句不等。多为画面所涉及故事内容的描述,兼有涉及作品的相关信息,尾句略有禅意,如《吴道子宝积宾伽罗佛像》一轴,于左方褾绫处乾隆御笔赞:“金甲装校,现宾伽罗,以威神力,降服诸魔,宝盖位空,八部拱手,既舞既歌,亦空亦有,痩金所识,道子作图,如水中月,是乎否乎。庚寅新正御赞”,钤宝二“乾”、“隆”。⑦《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7页。有乾隆御笔题赞的作品,还有《贯休画罗汉》一轴、《李公麟画渡海应真》一卷、《刘松年画罗汉》三轴、《宋人维摩图》一轴、《宋人画文殊像》一轴、《宋人画应真渡水》一轴(赞书于上方)、《宋人画达摩像》一轴、《李遹画罗汉》一轴、《赵孟頫东土第一祖像图》一卷、《赵雍画无量寿佛》一轴、《赵奕画大士像》一轴、《赵修禄画罗汉》一轴、《元人画伏虎罗汉》一轴、《元人画寒山拾得像》一轴、《朱侃画童真像》一轴、《王问画拾得像》一轴、《丁云鹏扫象图》一轴、《丁云鹏画庄严大士瑞像》一轴、《丁云鹏观自在菩萨像》一轴、《丁观鹏摹丁云鹏罗汉》一卷、《丁观鹏摹丁云鹏罗汉》一卷、《丁观鹏画应真》一轴、《丁观鹏极乐世界图》一轴(赞题于玉池,四体书)、《徐扬画应真》一轴、《姚文瀚画达摩相》一轴、①以上25件见《秘殿珠林续编》。《唐释贯休画罗汉》一轴、《宋马和之画如来像》一轴、《宋苏汉臣画古佛像》一轴、《宋陈居中画无量寿佛像》一轴、《宋人画达摩像》一轴、《元赵孟頫画达摩像》一轴、《元赵孟頫画浴象图》一轴、《元人画毘卢遮那佛像》一轴(四体书)、《元人画达摩像》一轴、《明仇英画普贤像》一轴、《明郑重画释迦牟尼佛》一轴、《明崔子忠扫象图》一轴、《金廷标画罗汉》一轴、《陈士俊白描大士像》一轴。②以上14件见《秘殿珠林三编》。乾隆帝所题赞多于画作本幅,有个别题于诗堂等处。而宗教作品中也有少量题诗,如《吴彬画十八应真》、《马和之麻姑仙像》上均为题诗。

第三,以诗论画,注重神韵。书画品鉴活动的深入,必然一定程度上趋向于画理画论的探讨,表达出欣赏者对绘画笔墨、构图、形神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对书画独到的美学情趣。乾隆帝喜好将画论的内容注入诗歌的体材表达出来。如《仇英仿赵伯驹桃源图》:“传神别致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静论。粉本问从谁所得,伯驹真迹石渠存。”③《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455页。其中“传神别致超凡品”体现其绘画理念,即“形神论”。“以形写神”最早见于顾恺之《论画·摹拓妙法》一文,当时主要针对人物画提出,后世书画家及鉴赏家将人物画之“形神”在所有画科中泛化,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形”是指表现对象之外在形象,“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画家通过自身的观察、捕捉、提炼、概括,乃至感悟,展现绘画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将其“神”赋之于画。中国绘画至宋,人文画昌盛,“重神轻形”的观念愈加明显,如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④(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东坡集,卷十六《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5页。,乾隆帝也秉承了此种精神,在题《徐渭泼墨十二种》中有“淡墨写意弗写形,恰似野人不衫履”⑤《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52、630页。之句,体现出得意忘形时的不羁与洒脱。再如题《仇英西园雅集图》中写道“底须著色求形肖,三鬣由来贵得神”⑥《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52、630页。,引顾恺之画裴楷像之典故,“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⑦《晋书》卷九二《文苑传·顾恺之传》,第2405页。,表达其对“以形写神”的理解。

在以上三种主要类型之外,还有以帝王之心体恤民情之作,如题《李成寒鸦图》:“千林叶落树枝干,鸦集啼饥复叫寒。嗟我民宁无似此,围炉不忍展图看。”⑧《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25、563页。由书画鉴赏而生发出忧民之情,一方面体现出图画有超出艺术欣赏之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乾隆帝作为一代帝王时时不忘民生之心。此外还有以诗论史之作,如题《宋人文姬归汉图》:“刖足修史犹不许,何用千金赎一女。去留两地不忍言,十八拍中字字苦”。⑨《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25、563页。由图画而引申出对历史的重新评论,对曹操重金赎文姬提出质疑,并以画面中文姬“去留两地不忍言”的矛盾神色予以佐证。

乾隆帝在书画上题诗多为御笔亲书,但偶尔也有诗为御制之作而请词臣代笔书写的情况。乾隆帝青宫和即位之初代笔者为梁诗正,⑩参见第三章第五节“乾隆青宫时收藏归入内府”,所载38件绘画多有乾隆青宫时题诗,由梁诗正代笔题写者有《郎世宁写生花卉》(《石渠宝笈》卷四)、《邹一桂花卉》(《石渠宝笈》卷二十三)、《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王原祁草堂烟树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慎郡王允禧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唐岱千山落照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明唐寅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三编》)。此外还有张照、陈邦彦、张若霭、于敏中、汪由敦等书法出众的词臣,落款处一般为“御题,臣某某(奉敕)敬书”,如《画院丹台春晓图》一卷陈邦彦书御题诗于前隔水上,落款为“乾隆甲子仲春御题,臣陈邦彦敬书”;①《石渠宝笈》卷十六《画院丹台春晓图》,第628页。《画院庆丰图》一卷前隔水梁诗正书御题诗,款为“乾隆辛酉五月御题,臣梁诗正敬书”;②《石渠宝笈》卷十六《画院庆丰图》,第629页。《郎世宁八骏图》于敏中在玉池中楷书御制诗,款为“臣于敏中奉敕敬书”。③《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郎世宁八骏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390页。乾隆帝晚年多由董诰代笔,其在《快雪时晴帖》题跋中曾书:“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镜,今岁诗字,多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④《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数位典藏)。

乾隆帝于书画上题诗,一首至多首不等。题诗多首,一种为一件作品上一时分题多首,如《董邦达仿古山水》一册折装十二幅,每幅均独立为一主题,有水墨画春岩茅屋、设色画柳堂放鸭、水墨画林峦烟雨、设色画春岚瀑泉、水墨画夏山深樾、设色画莲塘晚棹、水墨画林壑幽居、设色画草堂清逸、水墨画叠嶂飞流、设色画江帆秋影、水墨画万木寒溪、设色画苍筠激礉等十二幅组成,乾隆帝于丁亥清和月一次为每幅画作依据内容分题诗。⑤《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董邦达仿古山水》,《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51页。此种以装裱为册页和手卷品式的书画上更为多见。另一种为不同时间在同一作品上反复题咏,如乾隆在《明董其昌婉娈草堂图》上从乾隆十九年至嘉庆二年题诗达21次之多,题诗落款时间依次为:甲戌春日(乾隆十九年题诗两次)、乙亥春(乾隆二十年)、戊寅冬(乾隆二十三年)、庚辰仲春(乾隆二十五年)、癸未仲春(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仲春坐草堂因题(乾隆二十八年)、甲申小春(乾隆二十九年)、丙戌仲春(乾隆三十一年)、己丑暮春中澣(乾隆三十四年)庚寅仲春下澣(乾隆三十五年)、壬申仲春下澣(乾隆三十七年)、甲午仲春(乾隆三十九年)、乙未暮春(乾隆四十年)、壬寅暮春(乾隆四十七年)、乙巳暮春上澣(乾隆五十年)、丁未暮春月(乾隆五十二年)、己酉季春月(乾隆五十四年)、辛亥季春(乾隆五十六年)、八十三老人笔(乾隆五十八年)、丁巳季春(嘉庆二年)。⑥《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明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7页。

四、题跋

书画题跋在书画鉴赏活动中是最为重要方面,这种形式较题签、题字、题诗等形式对书画的鉴赏程度更为深广。乾隆对古书画及臣工书画题跋数量不多,有近200余件作品,主要涉及品评、鉴定、纪事以及其他四个方面。

(一)品评

针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是书画题跋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乾隆帝所作题跋中对历代名家书画多有品评。如《晋顾恺之画女史箴》拖尾御跋云:“晋顾恺之善丹青,图写尤妙迹,其自言传神正在阿堵间,则知非深入三昧不能到也,是卷女史箴图流传千五六百年而神采焕发,意态随出,非后人笔墨所可涯涘。……乾隆丙寅夏至前五日,长春书屋御笔”。⑦《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评唐韩幹画马“其毛色骨相,随意所匠,冥会通神”;⑧《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韩幹照夜白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488页。评宋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⑨《石渠宝笈》卷四十四《宋李公麟蜀川图》,第1198、1202页。其《九歌图》,“几余披览但觉灵气往来,非寻常意度所及,宣和画谱谓公麟画以立意为先,此正公麟超轶陆吴处,至其人物秀发,行笔精妙,以虎头女史卷相证尤信,其能入前人之室云”;⑩《石渠宝笈》卷四十四《宋李公麟蜀川图》,第1198、1202页。评宋米芾书《离骚经》,“昔之评芾书者,曰超迈入神,曰沉着痛快。此册殆兼有其美。余固以端庄流丽目之。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其右者”;⑪《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米芾书离骚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43页。评《宋米友仁潇湘图》,“米家画法多以烟云掩映为工,而元晖机趣超逸昔人,评其草草中不失天真……展览一过,夜雨方霁,晓烟欲出,迷离空阔,景状不啻置身三湘七泽间”;①《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评董其昌书,《明董其昌杂书》,“董文敏自谓作书不使一实笔。今观此册,转掣停顿,腕有万钧力,盖运实于虚,要在无所结滞耳”,②《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明董其昌仿颜真卿告身》,“香光临古人书,别具神解,不以形似为工”。③《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

对于清代书画家作品也加以品评,如评《王翬山水》,“内府所收王翚画佳者颇多,近复得此幅,乃篷窗乘兴所作,涉笔皆有天趣,尤得意笔也”;④《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并带有浓烈感情色彩地评价了《董邦达画千尺雪》,“适披斯卷,清秋新霁,珠玉喷溅,皑如其色,铿尔其声,觉苑中人巧,固当逊此天真耳”。⑤《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

除评价古今名人书画外,对于工人所作摹本《双钩兰亭序》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钩摹,古法也。昔人谓唐橅稧帖,下真迹一等。此册为元人陆继善钩本,喜其笔法生动,因命内府工人仿之。神采宛然,不爽毫发。昔褚河南、米南宫书法大家,故神妙独到,今以工人而臻此,可谓精其能者矣”。⑥《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

(二)鉴定

在书画收藏中鉴别真赝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鉴定结果除在题签中直接反映外,在题跋中往往会有更加详细的鉴定意见,并由此可探悉出鉴赏者所秉持的鉴定方法和思想。乾隆帝的鉴定题跋不多,其中一部分为直接表述出鉴定结果,如《宋米芾画云山烟树》跋:“既辨其赝,因久弆天籁书屋,聊存之”;⑦《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朱熹自书读道书有感诗》御识行书:“是双钩者所为,下真迹一等”;⑧《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赵孟頫书苏轼烟江叠嶂图诗沈周文征明补图》御识行书:“双钩赝作佳者。”⑨《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

此外对某些作品的鉴定持不确的态度,如《元人洛社耆英会图》后隔水御识:“右耆英会图一卷,缣素笔墨皆旧,帧末无款,不知何时鱼烂,或为俗工割裂,审视似出元代人手笔”;⑩《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第1076册,第364页;第1081册,第182页;1069册,第654页;第1070册,第163页;第1075册,第701页再如《明文征明节书鹤林玉露并诗帖》第十三幅至廿幅书七言律诗二首,款识云:“甲寅秋九月二日,夜坐书旧作,征明”,后御笔识云:“后八页似伪作,以待识者辨”。⑪《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

又有经重新审定,推翻以前鉴定结果者,如《李公麟摹吴道子天龙八部中四部图》原定名为《李公麟画佛像》,后内府又得《吴道子天龙八部图》一卷,“取而相较,则尽像,规模悉合,虽精力不逮吴生,而白描用笔亦非伯时不能。辨当是李临吴本,因为订正题籖”;⑫《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53、58、53页。再如《宋黄庭坚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前隔水御识:“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错。”⑬《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158页。

乾隆帝鉴定有两个特点:第一,以笔法和文献为主要依据,如《梁张僧繇画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御识云:“今此册笔墨精微,设色浓古,与(张)丑书中所载吻合,定为真迹无疑。”⑭《秘殿珠林》卷十八,第186页。再如《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引首御题:“《吴道子天龙八部图》见于张丑《清河书画舫》,载诸款跋甚。详今观此卷,用笔古劲,勾勒圆浑,所作梵释鬼神诸相,穷形尽变妙处不可思议,信为吴生擅场之作。而卷后题跋颇与张丑所载相合,其为书画舫中物无疑。”⑮《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53、58、53页。第二,注重从笔法上判定,而将图印、他人题跋、作者署款等因素放在次要位置考虑,如《唐人画十六应真》御题行书:“唐人十六应真长卷,行笔如古篆籀,参以飞白,草圣之法,神僧梵相,涌现波涛云气间,树石禽鱼水族怪类,呵 矆睒,惊诡奇变,殊形异状,虽不著作者姓名,其为唐人笔无疑,信僧繇、道子之亚也”;⑯《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53、58、53页。在《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跋语中乾隆帝曾提出“真迹初不以图印为据”的观点,并考证出其中的前人跋语为假,并不以假跋而害真迹,指出此件作品为“真画假跋”。⑰《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53、58、53页。在《宋李公麟九歌图一卷》后隔水御跋中,乾隆帝明确提出:“赏鉴家但当论笔墨佳否,若以题识别真赝,是贾竖见耳”。⑱《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三,第1173、1180页;卷四十四,第119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四十四,第1202页。

(三)纪事

乾隆帝在题跋中对书画本身进行品评、鉴赏外,还纪录一些与书画相关的其他信息。主要纪录的有临摹与弆藏两项事宜。

乾隆帝临摹古人书画,喜好在原件上纪录下其临摹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如:

临摹《马和之麻姑仙像》中《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御识:“乾隆庚午冬日御临于随安室”。①《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195页。

《明董其昌书七言律诗》末幅御笔识云:“乾隆乙丑春二月桃花寺行宫驻跸曾临”。②《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董其昌书画合璧》后副页御笔跋云:“董华亭书画神味萧远,超轶古人,而此册尤称美具难并,予晨夕爱玩不置,近以田盘之游携之行簏,每日驻跸余闲辄随意临仿一过,虽未能远追笔妙,而翰墨风华与川原行色相映致足喜也。乾隆甲子冬十月白涧行宫识”。③《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文征明五君子图》识云:“乾隆甲子秋九月曾临一过”。④《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唐寅折梅仕女》御笔识云:“乾隆壬戌冬曾橅一过”。⑤《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元赵孟頫兰蕙图》卷前御笔记云:“甲子仲秋月曾临一过”。⑥《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董其昌临褚遂良兰亭叙》末幅御笔识云:“乾隆乙丑初夏长春书屋御笔摹临一过”。⑦《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董其昌临淳化阁帖》末幅御笔识云:“乾隆乙丑暮春月望日养心殿御笔曾临一过”。⑧《石 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 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 十八,第835页;卷三 十二,第963页;卷三十 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 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文征明节书鹤林玉露并诗帖》御笔识云:“乾隆乙丑仲春驻跸盘山,漫临娱暇”。⑨《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宋李公麟画女史箴》卷后御笔记云:“乾隆甲子秋八月橅临一周”。⑩《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仇英修褉图》上方御临兰亭叙,款识云:“乾隆甲子夏四月既望御临玉枕本”。⑪《石渠 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明董其昌疏林远山图》御识云:“丙寅春正背临一过”,下有“乾隆御笔”一玺。⑫《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 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 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在《石渠宝笈》著录中可找到与之对应的乾隆帝临摹作品,如:

《御临唐寅折梅仕女图》款题云:“摹唐解元折梅仕女图”。⑬《石 渠 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 四,第585页;卷二 十 一,第720页;卷二十 八,第830页;卷二 十八,第835页;卷三 十 二,第963页;卷三十 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 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 十二,第1222页;卷四 十二,第1230页;卷四 十二,第1221页

《御临文征明五君子图》款识云:“乾隆甲子秋九月御笔临”。⑭《石 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 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 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 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 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御临赵孟頫兰蕙图》款识云:“甲子仲秋月上浣九日御临”。⑮《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关于书画的特殊贮藏情况,乾隆帝也在题跋中有所反映。有将相同或相似作品合贮一处者如《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前隔水御题行书:“吴道子、李公麟《天龙八部图》各一卷,向原分贮,兹从林逋、苏轼诗帖例,汇函藏之……辛亥春御识。”⑯《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再如《宋人华灯侍宴图》御识云:“《华灯侍宴图》,内府有两本。……但前编所载者贮御书房,入续编者贮乾清宫,溯此图流传七百余年,先后同入内府,邀鉴赏,真可谓翰墨缘,而分贮各志,合而未合,仍未得为延津之遇,因命同弆一箧,贮乾清宫,以征两美之必合耳。乾隆六十一年丙辰小春月御识,臣董诰奉敕敬书”。⑰《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又有题跋记载乾隆帝设立专门贮藏特定书画的地点,如“画禅室”,在《唐宋元名画大观》第十二幅副页御识云:“唐王维雪溪、元黄公望富春山居二图为千古名笔,皆董香光画禅室中藏物,题识墨迹犹存,今先后收入内府,爰于咸福宫西室什袭以藏,即仿香光之意,颜曰‘画禅’,并令儒臣为图以传之,参学者由此证入,是无上正法眼,藏后得嘉迹,的系画禅当日鉴赏之物,有香光题识可据者将皆归之,乾隆御识”。⑱《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此后又有书画陆续归入其中,如《宋米友仁潇湘图》前隔水董其昌题语,后御识云:“香光此跋兴与神遇,心心相印之妙,至今尚可想见,因归之画禅室中,以还其旧,御题”。⑲《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 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宋元明名画》御识:“内府画禅室,收存董其昌名画大观,汇集历代画幅鉴别品第,为精识之尤。今此册亦经其昌鉴定,因与名画大观,并弆画禅室。气类相同,敬成巧合。庚辰仲秋月御题。”⑳《石渠宝笈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0页。《唐虞世南临兰亭帖》后隔水御跋云:“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其于禇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后,虽以赠茅元仪,而在香光斋头颇久,故归之画禅室中,御题”。㉑《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卷四,第346页;卷六,第392页;卷八,第432页;卷十四,第585页;卷二十一,第720页;卷二十八,第830页;卷二十八,第835页;卷三十二,第963页;卷三十八,第1126页;卷四十四,第1189页;卷二,第299、292页;卷二十,第701页;卷四十,第1151页;卷四十二,第1222页;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四十二,第1221页

此外,纪事类题跋还有如《郎世宁瑞麅图》①《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院画东海驯鹿图》②《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等记录所画动物之来源;及《彭元瑞书高宗纯皇帝御制说经文》记彭元瑞所进书册之内容与编排序次,③《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等等。

(四)其他

除以上三大类内容外,乾隆帝所作的题跋也涉及其他与书画相关的内容,或勘误,或探究,或议论。

乾隆帝鉴赏精细,发现作者本人或前人题跋中有误,便通过跋语的形式指出。如《明陆治丹枫秋色》本幅自题诗有“落尽丹枫秋镜阔。野鸥飞点乱沙文”句,乾隆帝于题跋指出:“治末句‘沙文’之‘文’应是‘纹’字误书”。④《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又,《宋米友仁潇湘图》拖尾原有前人《潇湘图考》一文,而后幅缺轶,无作者名姓,在沈周跋语中提及此文为“王常宗作,常宗名彝,嘉定人,明初尝预修《元史》”,而乾隆帝考《明史》及《明诗小传》,发现“彝,字常宗,而沈作宗常,或由笔误耶”。⑤《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二十三,第751页;卷十四,第566页;卷四十一,第844页。

乾隆帝又喜在跋语中探究、辨析相关名物的源流。在《明周道行岁朝图》中提出“清和”代指二月与沈德潜的讹误有关,其跋语云:“唐德宗诏谓二月为中和节,盖以二月为春之中时之和尚可,乃沈德潜讹‘中’为‘清’,遂以二月为清和,附会割裂,于词义俱无所取,向尝有诗闢其谬……惟意取熙恬,颇得老安少怀气象,为可喜耳。”⑥《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56页。“清和”是农历四月代称的说法较为公认,而以“清和”指代二月也为一说。乾隆帝指“沈德潜讹‘中’为‘清’,遂以二月为清和”的说法,有失考察。乾隆帝又在《明杜琼狮子林图》跋中探究了杜琼、徐贲、倪瓒三者画狮子林图的临仿关系,“杜琼跋谓:‘拟徐贲狮子林十二段作小帧’,而布景笔法,全似云林。有不言贲为临瓒,或幼文曾见倪卷,窃其意以分段见奇,究不能掩其夺胎之迹。琼复合而为一,仍不离本来面目。即谓杜临倪,亦无不可。”⑦《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

乾隆帝在题跋中也借题发挥,偶发议论。在《陈枚画耕织图》中怀圣祖仁皇帝重农恤民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勤政爱民:

农恤民”帝之跋中探讨,辨析昔我圣祖仁皇帝尝谱农功蚕事之始终,绘图各二十三幅,幅系以诗序而刻之,以示子孙臣庶。予少见而慕之,及长少知文,律口咏心惟于序,所称“衣帛思织女之寒,食粟念农夫之苦”,未尝不三复流连而不能自已也。爰依次布韵,引伸触类,以阐教思之深志,景行之切。窃惟我皇祖临御天下六十有一年,实政深仁,沦浃于四海,皆重农桑勤恤民隐之心,所充积而四达也,因命工绘前图,每幅书旧作于上,自惟辞义蹇浅,不足以续圣制之高深,而朝夕披览,庶几无忘初志于我皇祖勤恤民隐之实心实政,孜孜不敢怠云耳,乾隆四年夏四月既望题并书。⑧《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二十三,第751页;卷十四,第566页;卷四十一,第844页。

又于《元人洛社耆英会图》跋中阐发对君子小人的议论:“予尝谓,君子小人何代无之,惟在明其界而慎其迹。若汉唐宋明门户朋党纠若棼丝,不独小人之害君子,其君子亦且有操室中之戈。其后至于不可问者,岂非上之人不能明其界而大显其迹之所致耶。是不可不慎也。”⑨《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第1079册,第655、618页;第1076册,第290页;第1077册,第485页;第1075册,第701页。

五、余论

在以上四大类鉴赏活动之外,乾隆帝还有一些次要的鉴赏行为留在书画上。

第一,题写与书画题材相关的原作。如《宋马和之画召南八篇图》上在每段前空方御笔书召南本诗,⑩《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二十三,第751页;卷十四,第566页;卷四十一,第844页。《宋马和之画邶风七篇图》一册上有乾隆御笔书七篇本诗⑪《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卷二十三,第751页;卷十四,第566页;卷四十一,第844页。。《程梁画饮中八仙图》和《丁观鹏画饮中八仙图》上均有乾隆御笔分书杜甫《饮中八仙歌》。⑫《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慎郡王等画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图》十轴上乾隆御笔分书范成大原诗十首。此种类似于康熙帝在书画上题写前人诗歌,但乾隆所题诗作与书画的相关性较康熙帝所题更高,而在数量上无法与其专门题画御制诗相比,在其题诗中所占比重极小。

第二,在前人作品上绘画。此种所见不多,且所绘内容均较为简单。有《晋顾恺之画女史箴》一卷后隔水上御笔绘幽兰一枝;①《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宋李公麟蜀川图》一卷后有隔水御笔画梅花,题云:“丙寅季夏静怡轩御制”,下有“乾隆宸翰”一玺,右方有“几暇临池”一玺;②《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宋李公麟九歌图》一卷上御笔绘折枝兰菊;③《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202页。《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一卷后隔水御笔绘竹数枝识云:“闲窗对雨展伯时是卷,欣然有会,因写雨竹数枝于卷尾,时丙寅六月朔日也,清晖阁御识”,下有“会心不远”、“德充符”、“笔端造化”三玺。④《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203页。或为乾隆帝鉴赏时兴之所致而为之。

第三,在佛教绘画作品上题写《心经》。《高文进画宝相观音》一轴,在玉池中有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款:“乾隆壬午六月望,御笔”,钤宝二“乾”、“隆”;⑤《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3页。《宋人画无量寿佛》一轴于本幅处御笔金书《心经》,款:“乾隆戊子仲夏月望,御笔”,钤宝二“钤”、“隆”;⑥《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83页。《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一卷上御笔《心经》,款:“乾隆三十二年岁在丁亥秋七月中澣御笔”,钤宝二“会心不远”、“德充符”。⑦《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96页。《赵孟籲画十八罗汉》一卷于引首御书心经。⑧《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99页。

第四,其它。御笔补原作上所缺之文字,如《宋人胡笳十八拍图》一卷,原第一拍缺三十五字,御笔补书于前,隔水上款云:“乾隆壬戌菊月御笔补书阙文”,上钤“乾隆宸翰”一玺。⑨《石渠宝笈》卷三十五,第1065页。御笔书释文,如《丁观鹏仿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图》一册三十三幅,每幅本幅左有篆书图说,右方有乾隆帝御笔释文。后御识云:“内府藏《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一册,每幅右有梁令瓉篆书《诸星图说》,图旧止存十七幅,张丑《清河书画舫》识载已然,曩以所阙室宿以下十六图,命画院仿其笔法补绘,并敕汪由敦补篆星说。而全册左幅则命张照书释文,俾成完璧,列为秘殿珠林上等。兹命丁观鹏摹绘全图,篆书则命陈孝泳临写,而左方释文则于几暇自书之。”⑩《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315页。

题签、题字、题诗、题跋四种主要形式在内容上或有所重叠,但因形式所决定的特性,又使四者在鉴赏活动中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乾隆帝书画鉴赏题识的完整体系。

猜你喜欢

题签乾隆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论书法题签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
恼人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