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2013-03-27罗文平
罗文平,王 博,尹 行
(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 淄博 255213)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项职业服务的。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能拥有一技之长,这就是此类学校教育的成功。所以,高职院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所谓学生的专业成长,其含义是丰富的,包括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形成、职业道德的提升等,这一切仅靠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而语文教育在此过程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学生的专业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一、语文教育对学生专业成长的直接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作用。
语文是基础工具,虽然表面上与专业知识相距甚远,但专业知识学习离不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而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这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靠语文能力。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专业知识还是靠图文来呈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字依然是最重要而又最有力的工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书本仍然是专业知识的最主要载体。“专业理论学习中渗透语文学习,专业理论教材或专业理论著作,绝大多数以语言为载体……”[1],因此,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新的专业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看不懂相关的介绍,那就无从学习。加之在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分析是很有限的,大多时候要靠学生的自学钻研。要让学生具备更强的文字阅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在于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也不应固守应试的模式,而应注重内容的实用,注重知识的运用,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育还应尽量与专业结合起来,把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增长协调起来,使之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语文教育就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学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辅助,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以至将来在专业领域更好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
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不断地实践,还需要科研的带动。如果学生们力争将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专业的提升就是他们必经的阶梯。而且他们得想方设法挑战自我,不断实现新的超越,否则,“专家梦”只是空想而已。实现专业提升,尤其是由技术型人才向专家型人才转变就离不开科研。当试验完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了新的发现,就离不开论文的写作,否则,自己的创新成果不能被社会承认。如果他(她)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无疑会为这些创新性的发现锦上添花,也将推动自己向理论层面迈进,将会加速自己向专家角色的转变。可见,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再说,在科研过程中,离不开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别人的文字材料中得到更多启示,为自己的研究获得更多帮助。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切有赖于语文教育的培养。如果语文教育是有效的,能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将十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成长。
(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作用。
思维能力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无论对于哪个专业,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增长还是专业技能的提高,都伴随着思维活动,都要靠思维能力。学校尤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将来获得更大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专业自身的教育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实践去发展。不过,在这方面,语文教育也不可忽视,因为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1.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
想象力、观察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如果缺乏观察力,不能及时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分析事理的机会。另外,创新不是直观可感的,它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作支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伴随着创新思维的始终,如果没有想象力,这个人的思维也将枯萎,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创新。语文教育恰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语文教育有四个主要内容:听、说、读、写,在每个内容里都渗透着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运用。在听、说训练中,离不开想象,毕竟听和说的内容里有不少不是眼前发生的。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要借助想象还原有关的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讲述或是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读、写方面更是如此。读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它们是抽象的符号,读的人要通过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想象出相关的内容。写就更是如此,它是把头脑中想象的内容转换成文字符号。在此过程中,更是靠着想象来实现,缺乏想象,即使能写出来也必定是干瘪无味的。当然,观察力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观察力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谈不上写出多好的文章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中,想象力、观察力都是相伴同行的,有效的语文教育一定能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起到重要作用。这两方面增强了,就能在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会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活跃、发达。
2.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就是与前人不同的思维,与他人不同的思维。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性,它是长期培养而形成的。一般来说,具有个性的人也即与周围人相比有明显独特性的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也更强。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有积极意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在小说的阅读中学生们更能看到这点。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他们的结局,让学生们看到了不同个性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利弊。他们会结合自身特点,从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性格特点,形成自己更丰富的个性。文学中人物的个性更集中,也更典型,这使得阅历有限的学生们能获得一个较快地了解个性、较好地培养个性的机会。一个成功人物的个性特点必将吸引他们模仿,一个失败的人物的个性特点也会令他们引以为戒。不同人物有不同的个性,学生们可以比较、鉴别,还可以博采众长。通过语文教育,通过其中的文学的熏染,学生们的个性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变化,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三)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的作用。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两方面。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才能把相应的工作做好,才能使职业素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最直接的表现也在于其职业技能的高超,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同时,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很重要。无论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有多高,如果他的职业道德修养低下,那么,人们对他(她)的职业素养的评价都不会高。只有把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加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造就更高的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语文教育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厚德载物。”要想技能高超,离不开相关的道德的支撑。社会越发展,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越高。因此,职业道德是任何一项职业都必备的。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将对学生今后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教育非常注重思想教育,她通过许多优美的篇章,通过其中真实感人的生动形象,教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树立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以美德来教育人们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以自身高尚道德品质征服了读者,也吸引着读者以他们为榜样,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格。语文教育还不乏情感的教育,通过文学作品饱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们受到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精神的精华,载负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及使命感,历来以构筑人的精神,升化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品格而存在。”[2](P115)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语文教育有独特的优势,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能以丰富而感人的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染,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学生向往崇高,这是其他课程教育难以相比的。
二、语文教育对学生专业成长的间接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育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优秀人格因素的积淀。在这些文章中,人格不是以抽象的面目出现的,而是融合在生动可感的形象之中。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优秀人格的再现,它仿佛一道道甘泉喷涌而出,浸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学生理解它,并不把它们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获得关于它的知识,不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想投射给这个‘Text’,而是与Text相遇进行对话,站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把它看做与人生相关的东西,使它来‘教化’自己,‘引导’自己。”[3](P485)这段话有力地证明了语文学习文本对学生人格所起的陶冶作用。除了语文教材的教化作用之外,语文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因素通过语文课堂传递给了学生。当然,语文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以免一些不良的人格因素在不经意间带给学生不良的影响。正如清代教育家王夫之所说:“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4]通过语文教育,学生们的人格将受到良好的熏陶。良好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将对学生的学业乃至今后的专业发展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语文教育有利于高效思维模式的建立。
概括地讲,思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当今社会日趋复杂、日益高效,这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维也要高效,这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更高效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于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就成必然,它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激发,使得思维更灵活而敏捷,这和当今社会的快节奏是一致的。语文教育也是这两种思维结合的强大推动力。语文教育需要进行大量的形象思维的训练,一篇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们在头脑中能想象出一幅图画;一篇小说要求学生们根据人物的言行想象他们的音容笑貌……文学作品大多是形象可感的,阅读这些作品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的形象思维的训练。语文教育中也不乏抽象思维的运用,比如,在说明文中,有的就按逻辑顺序安排文章结构,要理解内容就必须理清它的思路,这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尤其是议论文,它们主要靠推理,要理解其中的论证过程更离不开抽象思维;还有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只有在抽象思维的帮助下才能透过文字表面探求到内在的深刻含义。在语文教育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紧密结合着:在形象思维中有抽象思维的参与;在抽象思维中有形象思维的渗透。学生们也在这种思维的训练中提升自己思维的品质,逐步建立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高效思维模式。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业和专业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增添强大的助推剂。
语文教育是我国的母语教育,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语文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公民的素质,间接影响着我国的软实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形象。搞好语文教育是我国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需要。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教育,已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具有了一定的战略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语文教育所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还能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助一臂之力。总之,语文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有从主观上重视语文教育,从客观上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语文教育才能在我国重新扬眉吐气并发挥出她的全部潜力。
[1]丁广明.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应突出“三注重”[J].职业通讯,2006,(08).
[2]王晓彬.高职院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5,(03).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