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绘制“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社会建设新蓝图
2013-03-27毛日清
毛日清,姚 亮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些年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越来越重视,多次把社会建设列入党代会的重要议题,成为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重要论述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功又不断地推进和丰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建设问题,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亮点纷呈。
一、“点”——在时代主题上,丰富拓展了社会建设的内涵
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也是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继续传承这种优良传统,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了社会建设新的时代主题,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表明了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主题开始发生了转变,也标志着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从“加快社会建设”转向了“加强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表明了在当时的社会建设事业还属于刚起步阶段,社会发展凸显严重的不足,因而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大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的破解有待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考虑,在十八大报告中则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其次,从“民生”为重点到“民生”和“社会管理”并重。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虽然在具体的政策安排也提及“社会管理”,但尚未把它提到与民生并重的高度。而十八大报告则把“社会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把“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大大地拓展了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内涵。
最后,从“完善社会管理”转变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不等于“管理社会”,它包括政府的管理、社会组织的自主管理和公众个体的自我管理等。当前,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开放和多元,社会活力大大增强,社会管理原有的理念、制度、手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社会管理与时俱进,以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报告中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分别写进了社会建设部分的大小标题之中,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新思想和新观点。
二、“线”——在发展思路上,更加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方向
要真正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就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的发展思路,如基本原则、追求目标、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法等。只有社会建设的主线索清晰,社会建设才能得以顺利展开。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具体思路,为此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形成了更加系统、科学和清晰的社会建设思路,为今后的社会建设明确了新的方向,为更大成就的取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是奠定“一个基础”。多年以来,我们为了摆脱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现状,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等理念。正是基于这种因素考虑,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高达47万亿元,人均GDP超5000美元,这些为社会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使得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基础产生了新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社会建设”。
二是明确“两个目标”。社会建设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发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此,党的十八大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建设目标。一方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提出“四个加快”。十八大报告围绕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两大问题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四个加快”的路径:其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十七大“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转变为“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将它提到法律和制度的高度。其二,“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由十七大报告的“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到“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强调社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其三,“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其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强调了源头和动态治理。这“四个加快”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加深,也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三、“面”——在政策安排上,切实提高了社会建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极大地拓宽了执政的视野,党的执政理念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在各项社会政策的具体安排论述中,将“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治理”理念等融入相关的重要表述之中。
其一,“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融入。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为社会所认同,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各项社会事业政策安排的具体论述中全面融入了“以人为本”理念。例如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中不难看出党中央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要求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的质量,并把教育的办学效果以人民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又如就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而就业的质量如何归根到底还得由人们来衡量和评价。再如社会管理,十八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更加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社会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其二,“共享发展成果”理念浸润其中。在居民收入方面,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等新观点。论及社会保障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基础、重点和补充”到“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由“加快建立”到“全面建成”,这些都是“共享发展成果”理念的生动体现。
其三,“治理”理念逐步确立。“治理”一词多次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如“源头治理”。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其核心要素就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它要求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公民个体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同样,当前我们加强社会建设也迫切要求在政府、社会、市场、公民个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合作。十八大报告充分地将“治理”理念融入相关的表述中,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凸显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期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此外,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在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对公民参与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四、“体”——在总体布局上,不断提升了社会建设的地位
十八大报告不但继续重申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还从多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建设的地位。
第一,在报告中加重了对社会建设的阐述。一方面,十八大报告凸显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把它在报告中的内容板块位置前移。在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的阐述见之于“第八部分”;而在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的内容升至“第七部分”。另一方面,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围绕社会建设阐述的内容篇幅明显增多,占总报告的比例增大。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阐述的字数为2200余字,约占总报告(28000余字)7.85%;而十八大报告阐述所用的字数为2500余字,约占总报告字数(28700余字)的8.71%。板块前移、字数的增多和比例的增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二,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第一要义”的内涵从一般的“发展”具体到“经济社会发展”,显然有利于纠正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
第三,在旗帜目标上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建设的色彩。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体制”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新表述之中。同时,也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等列入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基本要求”。在目标上,报告还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等新内容。
总之,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我国整个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逐步得以建立,为今后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只要“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