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良好文风与建设优良党风关系考辨
2013-03-27○朱琳
○ 朱 琳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71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著名演讲,他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但忆过往,观现实,深感毛泽东所言仍为直切时弊、一语中的的至理名言。笔者今年3月参加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春季开学典礼上所作的报告《大兴学习之风》,对文风党风本为一体的关系以及应该倡导的优良文风,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一、文品见人品,文风知党风
尽管我党一直致力于培育和弘扬健康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但不良文风在党政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及理论文章中仍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所作的题为《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讲话中谈到了不良文风的三个表现:长、空、假。
长,就是短话长说,任意枝蔓,动辄长篇大论,充斥冗言赘语,这样的讲话被群众讥为“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空,就是空洞无物,语言雷同,一说就是“开会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贯彻没有不彻底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大而无当的空话,万人一腔的套话,说了没说的废话,既索然无味,更于事无补。假,就是夸夸其谈,言不由衷,虚与委蛇,避重就轻。表达方式上经常有话不好好说,或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或用语艰涩,令人不知所云。
文风问题就是党风问题,乍一听来,似乎言过其实。文风是写文章的行文风格,如何传旨达意,如何取材用事,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好似只涉及写作者对写作规范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与党风无甚密切关联。但是加以细究,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风反映出写作者品性修养、能力禀赋;而党在制定文件、撰写文章、组织会议、发表讲话时所表现出的文风,正是党的作风和形象的体现。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从文风状态可以评判党的精神状态、窥见党的宗旨得以贯彻落实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十七届四中全会后再次提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近来我们也感到文风改变的清风拂面而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压缩至1.6万字以内,是2008年以来最短的一次,而且力避“公文体”,处处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亲民情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开简练、务实的会议,戒照本宣科;说亲民、平实的话语,忌空话套话,这一系列举动直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积习。纠正不良文风,倡导优良文风,成为新形势下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的突破口和重头戏。
二、疏朗三秋树,清新二月花
郑板桥有一联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意指,言简意赅,如三秋之树清朗;立意新颖,似二月之花清新,这是优良文风追求的境界。习总书记所作的《大兴学习之风》的报告本身体现了对“长、空、假”不良文风的抵制和摒弃,对“短、实、新”优良文风的实践和弘扬,具体表现为:
一是求真务实,有的放矢。工作中应用的文章为需而作,应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言:“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文求简短,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触及问题,研究问题,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大兴学习之风》一文,就是以现实的生活需要、以当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不回避或遮掩问题,抓住了党在发展中的一个新情况,即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进入知识迅速更新时代所产生的“本领恐慌”,出现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讲话明确回答:通过学习获得本领,将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之首,为全党指明了方向。讲话紧扣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对策具体实在。
二是科学论证,以理服人。以实用为宗旨的文章,反映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要以冷静、客观、深刻的理性分析,对受众思想上产生说服力和影响力,显示理性思维的力量。《大兴学习之风》虽然未曾列出醒目的层次小标题,但内在层次分明,层层推进。先是开宗明义,直接入题:“今天想专门谈谈学习问题。”接下来讲的是为什么要强调学习,具体列举了现实中导致产生“本领恐慌”的多种因素,提出由形势和任务所导致的学习必要性。下面一层开始谈学习什么,具体地谈到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意义。再下一层,讲到学习应持的态度和应把握的方法。讲完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导向结论:“好学才能上进。”全文思路清晰,文意贯通,结构严密,说理透彻。
三是语风平实,底蕴丰厚。应用文章的表达心态和接受心态都是求实用、重实效,因此,行文态度要客观冷静,风格上力求平易朴实。习总书记的讲话通篇以平实普通的语言、亲切的口吻,婉婉道来,不打官腔,不使洋调。政治语言贴近民众,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体现。但是语言平实不等于只会喊政治口号、说抽象道理,或语言平庸粗糙、枯燥乏味。而是因为内在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使得朴素平实的语言鲜活有力。文中引用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古诗古言,使用了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典故,很好地支持了论点,又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具备的修养,增加了哲思、内秀。“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一段,文体上颇有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所译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篇《论读书》之典雅优美风格,但更突出了加强党性修养的现实内容特色。“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等成语,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的适当、得当的使用,为全文增加了文采、增添了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色彩。
三、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来
个人的不良文风不过就是失去了部分读者,影响写作者个人的形象,而一个政党的不良文风,则会降低党的威信,失去党的理论政策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甚至失去民心。怎样改进文风?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两句名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的不断涌入,才有清澈的“半亩方塘”。此理虽就读书所言,丰富的内涵可延伸到其他方面。优良文风的“源头活水”来自哪里?
优良的文风来自优良的党风。文风党风本为一体,党风正则文风正,党风严谨求实则文风朴实;反之,党内若放任脱离实际、疏离群众、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风气,文风也就随之空洞、虚假、陈词滥调、了无新意。不良文风折射出的是党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歪风,是执政力不足的体现。因此改文风要从抓党风做起。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中国国情,敏锐发现问题、勇敢面对问题、辩证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道路,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走基层,亲民众,办实事,下实功,真调研,勤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只有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党风,才可能有清新朴实、鲜活有力的文风。同样,党风的建设也可以从抓文风入手。新一届中央领导直陈“空谈误国”,强调“实干兴邦”,从反对文山会海、照本宣科、讲空话套话假话废话抓起,集体倡导务求实效的新会风新文风,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上而下推进,就迫使各级领导干部实干而不空谈,逼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气象。
优良的文风源自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公文讲稿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务实性的特点,要求作者、说者不但具备一般写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需要有针对该类写作的特别素养和特殊技能。党的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养、党性修养,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理论水平越高,理论修养越深,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科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说外行话,不出昏招;要勤读书恒读书善读书,使学习终身化,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素养既来源于广泛持久的阅读,也离不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到读思结合,读用结合,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文风非小事,事关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党的活力。良好文风的建立和弘扬,绝非一己之力能解决,亦非一日之功能达成,有赖全党上下齐心协力,标本兼治,共同倡导弘扬良好文风,建设发扬优良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