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2013-03-27姚文艳
○ 姚文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集诸子百家之智慧,汇各方思想之精华,使管理思想日渐丰富,成为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宝库,是指导管理活动实践的知识遗产。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尽管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思想光辉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泯灭,恰恰相反,它能够从历史中走向今天,为当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管理活动提供思想动力、智慧源泉、知识需求。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思想源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管理者关于“管理”的理论、观点、主张和方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作为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管理活动规律的有益理论探索,不仅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当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有着深刻影响、重要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代管理活动作为历史上管理活动的一种延续,尽管其时间与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需要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智慧,为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提供指导。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上下几千年,通过历代思想家、管理者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传承与弘扬,形成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库,尽管其中有着某些封建糟粕和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也包含了大量合理的、科学的因素,是当代管理活动中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思想源泉。如关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就可以从孙子的“智、信、仁、勇、严”找到源头,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温、良、恭、俭、让”中追寻出答案。又如关于管理者的修养问题,就可以从孔子的“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以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找到历史根据。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知识遗产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其观点丰富多彩,其智慧取之不尽,其经验可资借鉴,它是我们学习掌握管理知识的历史教材,是丰富管理知识的“百科全书”。学习它我们就能够掌握获取成功的思想武器,借鉴它我们就能够规避管理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如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君为民立”“吏为民役”“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的民本价值观,也包括爱民、利民、保民、富民、安民等实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和手段,还包括察民情、顺民意、改善民生、体恤民疾和取信于民的方式和目的。这些管理思想其表述方式与我们共产党人、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管理活动要求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它对于我们在管理活动中更好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管理观念,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管理效果,将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又如孟子提出,为政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种“施仁政于民”的思想在我们当今的管理活动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孔子的“德治”思想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为政以德”的要求,知道什么是“德治”,作为管理者应当如何进行“德治”。从孔子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管理修养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对管理工作的影响。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白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从孔子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选人用人的方法。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何搞好管理的智慧,解决管理问题的真知灼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既然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生,那么一切事物必须像道那样自然而然地运行、变化,包括人的活动。不违反自然而另求作为,这就是“无为”。只要按照道的要求行事,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目的,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强行违背规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也就是说,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契合。
法家的法治管理思想、兵家的管理谋略思想、墨家的管理尚贤思想等,都是我们在管理活动中应该学习掌握的重要管理知识。有了这些管理知识,我们的管理视野就会更加开阔,管理知识基础就会更加扎实,管理知识应用就会更加自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就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改进管理工作的历史借鉴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作为历史上管理活动的经验教训总结,对于我们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历史启示,有了它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能少走弯路,减少失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说服教育,而不要以势压人,要谦虚谨慎,把自己摆在老百姓之后,这样才能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孔子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认为道德教化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决非单一的刑罚所能达到的。孔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历史启示是,在现代管理工作中,既要讲法治,也要讲德治,不能用一个方面去代替另一个方面,要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唐太宗李世民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管理者(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多办有利于老百姓的实事、好事,而不要做损害老百姓的错事、坏事。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官箴、戒石铭是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其价值原则是劝导官员履行好岗位责任,正确处理“国家”与“小家”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当官员发生“角色冲突”时,各级官吏的“组织人格”在官箴、戒石铭的警示之下,变道德义务为管理责任,避免出现“公、私”倒置和“权利与义务”错位。宋吕本官箴首条就宣称“当官之法,曰清、曰慎、曰勤”。宋太宗钦定戒石铭特别提醒官员:“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明代无极县令郭允礼在其官箴中告之,“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管理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管理活动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值得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