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2013-03-27王保彦

党政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

○王保彦

一、根本:找准基点,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共产党组织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幸福的工具。党应当是解决党群矛盾的主动方。要在成就群众的同时成就自己。1956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就是说,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惠、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利。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因为事业的伟大而忘记自己工具的地位。只有党员干部对此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投身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二、核心:让利于民,切实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利益,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对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党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突出。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要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不与民争利。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独特利益。要牢固树立让利于民,切实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观念,消除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利益私有化、特权化、商品化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其次,更好地协调整合利益。当前,作为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尤其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阶层利益的平衡发展,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既定的任务和职责。由于利益协调、社会整合、维护公平的功能缺失,导致党与民众(特别是与贫困民众)的关系疏远,最终危及执政地位的党不在少数。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的深入,利益分化日益普遍,如何把这些分散、分化的利益协调整合为可以共同受益的利益目标,并在实践中切实实现共有共享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发挥政党功能的重要考量。

三、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的具体途径

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具体途径很多,但是,目前最应该落实、加强和最能取得实际效果,达到为民务实清廉的是: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用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常下乡看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们党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基本方法和根本途径。一方面,群众是热切盼望党员干部常下乡看看的。山西长治群众根据《常回家看看》曲谱重新填歌曲《常下乡看看》的词很好体现了这种期盼。另一方面,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及时把握群众的脉搏,及时发现问题,把可能产生的矛盾消除于萌芽状态,进一步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目的。现在,有些党的领导干部和组织考察、了解情况时,走马观花,看皮毛、观表面,进行“选择性”的调研考察,人民群众被调研,结果,最真实的情况难以得到反映和了解。有的干脆不下去,能用钱解决的用钱解决,能躲的躲,能踢得踢,“传球不带球”,侥幸于问题的自我“冷却”和“消亡”。有的只向上“负责”,争名逐利,跑官要官,把精力用于琢磨着如何升迁、保位子上,对上不对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的漠视与冷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既有利于正确的决策,也有利于避免“干部不下去,群众就上来”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向领导汇报不知如何回答领导追问的尴尬。

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体现,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是取信于民,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建国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再次强调在思想开放,生活多样化的时代,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如今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生死存亡的突出问题。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水火不相容。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坚持反腐败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再次向全党同志发出了“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号角。要做到这些,首先,党员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学习与修养,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章办事,不搞特殊化,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严起,树立良好的形象,培育高尚的人格。其次,要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汪业元说,当了官,就要让渡一部分隐私,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只有把自身置身于阳光之下,才有可能发现自身的缺点不足,避免走入歧途。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处理党群关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能不能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也只是我们的精英和各级领导们的主观意识的问题,也就是要不要认真执行的问题。在老百姓眼里,干群关系就是党群关系。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是解决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主体,主动方,主要责任人。

正确对待政绩,不能为了政绩,超越群众的承受力和觉悟度。既不能落后于群众,也不能超越于群众,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在领导改革和建设中,任何发展及其决策都应当以尊重并符合群众的意愿为前提,即使是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也必须得到群众的同意和支持,决不能搞超越群众觉悟程度和承受力的所谓“超常规”、“逼农致富”之类的发展。要确保发展的每一步都能让广大群众看得见实惠,通过当前利益的不断实现来最终体现长远利益。既不能超越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承受能力,也不能指责群众愚昧落后。

主动了解群众,对待群众要有感情,做群众工作要有激情,为群众服务要有热情。做群众工作要有人本意识,要有满腔的热忱。以人为本包括三个方面:相对于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于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依据;相对于把人当做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党员干部要了解群众,善于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了解群众想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感情是长期、经常深入群众中培育起来的。有了亲近群众的感情,就会少了官腔、官味和官架子,也会消除了情感上的隔阂和陌生,也就避免了那些脱离群众、伤害群众“雷人雷语”事件的发生。

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协调与群众关系的能力。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能力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学习大众心理学,提高自己管理情绪,进行沟通协调的艺术。学习并创造性地使用群众工作的科学工具,学习使用新媒体等新型沟通方式,努力提升自己宏观思考能力,力争从全局把握矛盾的核心和关键点,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3.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因善小而不为

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终还须体现在执政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具体问题上来。毛泽东曾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实际问题解决了,需要满足了,群众必然会说:“共产党真正好”,“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习近平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是,有些领导干部眼里,常常把群众工作抽象化、模糊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他们看来,群众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因此重视多数而忽略群众中的个体利益,并以种种理由推诿。公民个体利益也是群众利益。早在193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指出:一切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小孩子要读书,小学办起来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所以,解决群众疾苦,既要从多数人利益出发,也要维护个体合法权益,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因为群众的有些事情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百姓眼里却是大事、急事、难事,这些事情解决不好,小事往往变成大事。因此,为人民谋利益,既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重视小事、实事。

(责任编辑 谭 力)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利益与西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