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藕初的职业发展思想及其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启示

2013-03-27宋双成顾坚男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职业

宋双成顾坚男

(1.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2.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穆藕初的职业发展思想及其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启示

宋双成顾坚男

(1.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2.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穆藕初的职业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职业定位、就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今天,探寻穆藕初的职业发展思想,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穆藕初;职业发展思想;大学生;就业教育;时代价值

一、职业定位:个体职业发展目标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向

穆藕初对“职业”概念的理解有自己独到之处。他认为,所谓“职业”,是需倾其一生的精力来完成的事业,“必须劳其心智,竭尽所能,日夜孜孜,以从事于业务,终身由之,设非有万不获己之大变更起,则断乎未可改弦易辙也。”职业定位是职业成功的前提,正确的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建立在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之上。职业具有稳定性特征,职业选择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确立职业目标,应该格外审慎。对此,穆藕初提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一是职业须合于个人之性情,二是职业须合于个人及家族之程度,三是职业须合于社会之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安于其位,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事半功倍,且历久不变。

在当下的高校就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引导往往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的。作为舶来品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被引进国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给予高度的赞许和充分的肯定。但是,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普及,其水土不服的特征愈发显现。总体来看,教学形式呆板,教育针对性缺乏,教学实效性低下,不仅“一对一”的有效辅导难以实现,依据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利用现代测评手段为学生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更成为一种奢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走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必须首先实现其理论的突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如何更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为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自觉喜欢和自愿接受,无疑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就业观念:“毕业日”即为“始业日”

青年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并非今日中国所独有。如何看待就业难的状况?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难题?穆藕初对此曾进行理性的分析。1937年,穆藕初在《青年之友》第一期所刊《对于求业青年的忠告》一文,集中体现了其就业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失业现象“这的确在目前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穆藕初认为,破解就业难的社会难题,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改进。只有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才能够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学校教育层面而言,他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初到社会服务,往往格格不入,是一般求业青年最大的难关。穆藕初谆谆告诫青年学生,“毕业日”实际上是“始业日”,是为社会服务的开始,由此“开始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开始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他强调说,青年学生刚刚步出校门,首先要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放下架子,虚心向社会学习,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立志从社会基层做起是破解就业难的唯一选择。这样,“自然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这一种人才正是现在实业界急需用的人才。”

事实上,无论是“端正态度”也好,“放下架子”也好,立足基层也好,还是“毕业日”即为“始业日”也好,穆藕初所强调的无不是就业观念的正确转变。不能否认,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早已步入后大众化阶段,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停留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教育阶段,个别人的陈旧理念甚至根深蒂固。毫无疑问,落后的就业观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不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所以,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是青年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职业道德:“德性者,乃人生坚实稳固之根基也”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其职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体现。穆藕初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之于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在《今日青年之任务》一文中强调道德品质修养是“成完全人格”的根本,他以建筑作比喻,认为要建成“庄严宏达”之住宅,必须先奠定坚实稳固的地基,“而德性者,乃人生坚实稳固之根基也”,青年学生要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摒弃“奢侈”、“蹉跎”、“欺诈”、“傲慢”等不良行为,培养“俭朴”、“精勤”、“诚实”、“谦恭”等优良品德,“须陶熔超越群众之德性。”穆藕初认为,以服务社会为职志是职业道德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廉洁奉公是职业道德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在职业道德品质养成方面,穆藕初高度重视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强调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他认为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知”并非难事,“行”则实为不易,由“知”到“行”的转化才最为可贵。他在《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一文中指出,“育之为业,不尚口而尚躬行,不限之于讲堂以内,而讲堂以外至广至繁之地方存在皆为育人之事业活动之范围。”1941年6月9日,穆藕初在以《做事与为人》为题的演讲中,再次强调这一思想,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太偏重教而忽视了育,因此学校常易成为知识的贩卖场所而缺少人格感化的机会。做事与为人,不但重言,尤在重力行。”

穆藕初的“德性,乃人生坚实稳固之根基”思想、“教”、“育”并重思想、“知行统一”思想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深刻启迪价值。当前,大学生中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现象十分普遍,“知道”却很难“做到”。因此,改变知行脱节现象成为锤炼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关键。简言之,第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第二,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的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认知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要求。第三,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教育观,净化育人环境。基于此,必然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既当“业师”,以丰厚的学识、坚定的人生信仰传播真理,教育、引导学生;又当“人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尊重,感染、感化学生。第四,依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监督考核机制,既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有机结合,又注重教学管理与学生行为管理的有机结合,督促学生坚守正确,修正错误,进而实现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由“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的转变。

四、职业保障: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穆藕初非常注重身体健康之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健康的身体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他指出“健全的体格是一切学问、事业的基础。有健全的体格,方才有健全的事业”,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有充足的精神”,体育锻炼是强健身体的有效方法。穆藕初指出,“知道身体不好要练,没有练不好的。”“要养成一种习惯,不仅在学校时候要运动,尤其在离校以后,也要继续不断地练习,避免一切不良嗜好的引诱,始终保持或改进健全的体格。这是成功事业又一个重要条件。”

穆藕初如此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或与其幼年体质羸弱有关。他后来在其《五十自述》一文中曾经回忆道:“余体质素弱,三岁时大病多月,几不救,幸得存活。然自幼至壮,精神颓唐,绝少活泼气象。胆小如鼷,闻雷声辄掩耳欲泣,偶有谈及妖狐鬼怪等事,辄惊骇至不能成寐。事后亦自知虚惊之无谓,然临境终不能自主也。”

尤为可贵的是,穆藕初不仅关注到人的身体健康,也同时关注到人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运用。他认为,开朗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豁达包容的气概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一个人做生意,绝不会几十年都是一往顺利,没有失败的时候。”遇到挫折,愁眉苦脸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使身体垮了,失败更转不过来,“愈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愈要摆出精神来,要想法应付。”

强健的身体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和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第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第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常规方法。第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毕业班中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和专业发展的了解,及时化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困惑。第四,借助飞信、QQ和微信等网络资源,建构班级心理健康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准确把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提高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大力推进“文明宿舍”、“和谐班级”建设,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职业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本质是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实现社会角色的基本技能、某种或某几种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与适应环境及其变化的能力等”,其本质上是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能力。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方面,穆藕初的论述很多,思想丰富而深刻,今天读来,仍觉获益良多。

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既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穆藕初提出,青年学生步入职场,首先要做一个遵守法律法规的人、一个讲求诚信的人、一个虚心的人、一个廉洁的人,把道德品质的表现提升到衡量“人格的权度”的认识高度。

其次,要学会“读人”。“读人”是个体融入社会、获得职业成功的一种重要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在许多场合,穆藕初都反复强调,学会“读人”是青年学生离开学校后在社会上的重要一课。事实上,“读人”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人长期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穆藕初认为,“读人”能力的获得需要随时留心,冷静观察,长此以往,总会有所收获。

“做人”和“读人”是穆藕初对青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度概括和通俗表述。穆藕初把“做人”提升到衡量“人格的权度”的认识高度,既说明了“做人”是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又突出了其根本性地位,这与当代教育所提倡的“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教育理念完全相通。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日渐显现,不仅增加了他们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的难度,延长了他们融入社会的周期,影响了他们对职业发展机会的把握和职业能力的迅速提高,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是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频繁跳槽的根源所在。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要求高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重视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又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这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意。

[1]穆藕初.穆藕初文集(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胡适.人生大策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王飞,姚冠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董朝宗.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G529

A

2095-0829(2013)06-0045-04

2012-07-25

宋双成,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顾坚男,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职业道德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职业写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爱的职业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